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作者:许宪春 等    发布:2023-03-24    阅读:16809次   


许宪春 等 经济学动态 2023-03-23 14:43 发表于北京


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许宪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王洋(通讯作者)、唐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2022年,在疫情多发散发、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2年我国经济实现3.0%的增长实属不易。本文运用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从生产、需求、收入、价格四个角度对2022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进行提炼与分析,概括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有利条件,并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展望。初步判断,2023年我国GDP增速预计在5.5%~6.0%。

关键词:统计数据  经济运行  经济形势  经济展望



一、2022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运行特点

从生产角度看,2022年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基本特点:经济增速较低,但实属不易,并且在主要经济体中表现突出;第二产业对GDP增速起主要带动作用,但受疫情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季度增速波动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增加值增速较低,对经济增速形成明显的下拉作用。

1.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较低,但实属不易,并且在主要经济体中表现突出。2022年我国GDP同比增长3.0%,不仅比疫情前的2019年GDP增速低3.0个百分点,也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2.3个百分点,仅比疫情暴发的2020年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度GDP增速的第二个低点。分季度看,2022年一至四季度GDP分别增长4.8%、0.4%、3.9%和2.9%(见图1),其中,二季度经济增速最低,对全年经济增速偏低的影响最大。受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疫情的影响,2022年二季度GDP仅增长0.4%,是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也是我国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来的第二个低点。

但是实现这样的经济增速并不容易,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2022年经济增速较快。2022年德国GDP实际增长1.9%,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超过2%(康义,2023)。在疫情多发散发、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干扰下,我国经济增长维持了基本稳定,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力促经济顶住压力密切相关。

微信图片_20230324082937.png

图1  2019—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季度实际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第二产业对GDP增速起主要带动作用,但受疫情影响其季度增速波动幅度较大。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8%,高于GDP增速0.8个百分点,对GDP增速起主要带动作用。分季度看,2022年一至四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0.9%、5.2%和3.4%,均高于GDP增速(见图1)。其中,2022年二季度第二产业增速比一季度大幅下降4.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疫情大范围扩散局势下,封控措施严重限制了物流和工人流动,因此,对第二产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而三季度,由于疫情得到控制,生产恢复正常,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二季度回升4.3个百分点,回升幅度明显,是GDP增速回升的主要动力。分类别看,建筑业表现突出,是支撑第二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2022年,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5%,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高1.7个百分点。建筑业的较快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密切相关。受疫情反复和疫情防控政策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波动较大,其中,2022年4月、5月上海、北京等地由于疫情,居民足不出户,工厂无法正常开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2.9%和增长0.7%;6—10月疫情基本稳定,增速迅速回升至4%~5%左右,其中,9月增速甚至达到6.3%;12月由于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大量人群感染,严重影响工业生产进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1.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比第二产业低0.2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增加值增速较低,对经济增速形成明显的下拉作用。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3%,低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4.0%、-0.4%、3.2%和2.3%,均低于GDP增速(见图1)。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业、线下接触型服务业表现低迷。202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1%,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所有行业中增速最低。2022年一至四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2.0%、7.0%、4.2%和7.2%,始终保持负增长,其中,二、四季度降幅高达7.0%及7.0%以上。2022年房地产行业表现偏弱主要与需求端购房意愿走弱有关:一方面,疫情三年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加之疫情对生产和就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居民预防性储蓄持续走高,购房需求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房企事件性冲击后,居民对房企如期交房的信心下降,这也减弱了居民购房需求。以上两点原因导致房地产销售不佳。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4.3%和26.7%。需求端偏弱限制了稳地产政策迅速发挥效果。受疫情反复的影响,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线下接触型服务业面临需求不足、生产经营不确定性高等限制,其增加值增速偏低。2022年上述两个行业增加值分别下降2.3%和增长0.9%,分别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4.6个和1.4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起到下拉作用。

(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运行特点

从需求角度看,2022年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基本特点:消费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不足;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升,发挥了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但呈回落走势。

1.消费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不足。2022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疫情前,2010-2019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58.9%,也就是说,疫情前10年平均近6成的经济增长是消费需求拉动的。与疫情前相比,2022年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分季度看,2022年一至四季度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4%、-217.5%、55.5%、6.7%,贡献率波动较大。2022年二季度受北京、上海等重要经济城市疫情影响,贡献率为负,这是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第二次出现消费需求贡献率为负的情况。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下滑明显且与疫情前差距较大。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8%,实际下降0.2%,分别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3.9个和4.2个百分点,分别比2019年低6.8个和5.7个百分点(见图2),疫情反复导致居民生活半径缩短、消费环境有限,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恢复。分消费支出类别看,人均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七大类消费支出增速均低于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居民各类消费需求明显收缩。其中,人均衣着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速为负,分别为-3.8%和-5.0%,分别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6.8个和6.7个百分点,疫情下居民的外出、聚集活动减少,对购买衣着的需求减少,也限制了教育文化娱乐这类接触型消费。

微信图片_20230324082951.png

图2  2019—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季度累计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长6.1%,其中,与政府消费支出相关的教育、卫生健康等支出增速较快。

2.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升,发挥了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2022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2022年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分季度看,2022年一至四季度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1%、71.0%、20.1%、135.3%,均高于2021年同期贡献率,投资需求表现较好。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1个百分点,比2020年和2021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2022年一至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分别为9.3%、6.1%、5.9%和5.1%(见图3),增速逐季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分三大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这与各地区加强制造业补链强链,积极推进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有关。2022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快于全部投资4.0个百分点,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高3.7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重要支撑作用。其中,2022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5.6%,上半年增长10.4%,前三季度增长10.1%(见图3),增速逐季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有效投放和地方债发行节奏前置、使用速度加快等有利因素支持下,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在三大领域中增速最高,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高8.8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起重要拉动作用。其中,2022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5%,上半年增长7.1%,前三季度增长8.6%(见图3),后两个季度累计增速逐季上升,增势强劲;受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商品房库存压力大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降,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拖累逐季加重。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0%,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15.7个百分点,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2022年一季度增长0.7%,上半年下降5.4%,前三季度下降8.0%(见图3),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由升转降,后两个季度累计降幅逐季扩大。

微信图片_20230324083017.png

图3  2019—2022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季度累计名义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控股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两者增速差呈扩大趋势。2022年,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10.1%,其中,一季度增长11.7%,上半年增长9.2%,前三季度增长10.6%,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民间投资增长0.9%,其中,一季度增长8.4%,上半年增长3.5%,前三季度增长2.0%,累计增速逐季回落。两者增速差上半年为5.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为8.6个百分点,全年为9.2个百分点,呈扩大趋势。2022年,产成品存货增长9.9%,表明存货变动保持较快增长。

3.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但呈回落走势。2022年,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的贡献率较高,明显高于疫情前10年的平均水平,但比2021年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四季度受外部需求收缩、国内疫情扰动叠加上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转为下降,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1.2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10.5%,进口增长4.3%。2022年1—11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5.6%,其中出口增长15.5%,进口增长15.6%。

(三)从收入角度看经济运行特点

从收入角度看,2022年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基本特点: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持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持续回落,企业利润结构性分化有所改善;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较低。

1.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0%,实际增长2.9%,分别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1.9个和2.2个百分点,比2019年增速低3.9个和2.9个百分点,增速下滑且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见图4)。分城乡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6.3%,实际增长4.2%,分别比城镇居民快2.4个和2.3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4.9%、4.8%、4.9%和5.5%,分别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2.0个、1.1个、3.5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比2019年增速低3.7个、3.3个、5.2个和4.4个百分点,四类收入增速均下滑且与疫情前差距较大。四类收入中,仅转移净收入增速高于平均增速,财产净收入增速下滑最明显。财产净收入增速大幅下滑与股市整体低迷导致居民的理财产品收益下降,以及房地产市场萎缩、房价下跌等因素有关。

微信图片_20230324083030.png

图4  2019—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季度累计名义与实际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持续改善。2022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数名义增速与中位数名义增速差值为0.3,差值与上年基本持平,明显低于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见图5),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持续改善。疫情暴发以后,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下降较为明显,而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速的放缓使得中低收入群体受到冲击更大,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龚六堂,2022)。在“六稳六保”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逐步恢复,低收入群体收入也随之恢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改善。

微信图片_20230324083042.png

图5  2019—2022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季度累计名义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持续回落。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0%。2022年7月以来,受企业成本水平较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1—7月同比下降1.1%,此后降幅逐月扩大(见图6)。

微信图片_20230324083051.png

图6  2020—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月度累计名义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企业利润结构性分化有所改善。2022年上半年,受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煤炭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等因素推动,上游原材料行业利润增速较快,中下游制造业相关行业成本压力较大,上下游企业利润结构性分化问题凸显。2022年三季度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上下游结构性分化问题得到改善。上游行业中,随着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相关行业利润增速有所下降。2022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同比增长44.3%,增速比前三季度的88.8%回落44.5个百分点,与上半年的1.57倍和一季度的1.89倍相比更是大幅回落。中下游行业中,受多种积极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利润增速明显回暖。受光伏设备、储能设备等生产增长带动,2022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1.2%,增速比前三季度高5.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13.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20.8个百分点,增速逐季提升。

3.2022年,受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0.6%,增速较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下降3.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6%;非税收入增长24.4%,是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从价格角度看经济运行特点

从价格角度看,2022年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基本特点:前三季度CPI涨幅波动上涨,四季度涨幅回落;P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呈现由涨转降走势;PPI与CPI之间“剪刀差”转负。

1.前三季度CPI涨幅波动上涨,四季度涨幅回落。2022年,CPI上涨2.0%,其中一至四季度分别上涨1.1%、2.3%、2.6%和1.8%,前三季度涨幅逐季扩大,四季度涨幅回落。分月看,1月、2月CPI同比上涨0.9%,3月起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2021年同期基数较低、猪肉价格高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7月CPI上涨2.7%,8月小幅回落后又上升至9月的2.8%,10月、11月CPI涨幅回落至2.1%、1.6%,这主要是由于2021年同期基数较高。12月,受疫情防控优化、春节前需求提升等因素的影响,CPI涨幅回升至1.8%(见图7)。

微信图片_20230324083101.png

图7  2020—2022年CPI、PPI月度同比上涨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波动较大,是影响CPI波动的重要原因;能源涨幅偏高,是CPI涨幅较高的重要因素;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9%,涨势温和。2022年,食品价格上升2.8%,比2021年涨幅提高4.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王有捐,2023)。分月来看,各月同比涨幅在-3.9%到8.8%之间,波动较大。2022年能源价格上涨11.2%,比2021年涨幅扩大2.9个百分点,涨幅整体较高,影响CPI上涨约0.80个百分点(王有捐,2023)。其中,主要是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涨幅较高,分别为21.2%、23.1%和17.7%,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75个百分点(王有捐,2023)。2022年,核心CPI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涨幅较低,且分月看涨幅在0.6%~1.2%之间变化,波动较小,走势较平稳,这体现了需求偏弱的现状。

2.P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呈现由涨转降走势。2022年,PPI上涨4.1%。其中,一至三季度PPI分别上涨8.7%、6.8%和2.5%,四季度下降1.1%,涨幅逐季回落,并在四季度转为下降。分月来看,2022年1月开始,PPI涨幅持续回落,到10月和11月下降至本年最低点,PPI下降1.3%;12月,受到2021年同期基数回落等因素的影响,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至0.7%(见图7)。PPI涨幅持续回落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第一,2021年同期基数较高且涨幅持续提升是重要原因;第二,国家发改委持续推进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有所显现促进了PPI涨幅的回落;第三,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输入性价格传导至国内相关行业导致PPI波动,2022年,国际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先后高位回落,导致我国相关行业价格涨幅明显走低。例如,6-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涨幅由54.4%回落至14.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34.7%回落至10.1%(王有捐,2023);第四,国内疫情持续扰动、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的需求不振也是PPI涨幅回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类别看,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生活资料价格涨幅提升,两者之间差值缩小。2022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9%,比2021年涨幅回落5.8个百分点,且呈现出逐月波动回落的趋势(见图8);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5%,涨幅比2021年扩大1.1个百分点,且涨幅逐月波动上升(见图8)。两者之间的差值从2021年的10.3个百分点缩小至3.4个百分点,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微信图片_20230324083112.png

图8  2021—2022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月度同比上涨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3.PPI与CPI之间“剪刀差”转负。从2021年初开始,PPI与CPI“剪刀差”持续扩大,2021年10月“剪刀差”达到高位,随后开始回落。2022年1—7月,PPI涨幅持续回落,而CPI涨幅持续回升,PPI与CPI剪刀差持续缩小,8月虽然CPI涨幅小幅回落,但PPI涨幅回落幅度较大,PPI与CPI剪刀差转负;9—10月剪刀差在转负后扩大,11—12月剪刀差小幅收窄(见图7)。

二、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对2022年经济运行基本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这两重压力,仍是经济恢复的主要制约。2022年底我国疫情防控优化,封控等措施带来的限制生产和消费的因素将不再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但三年疫情所累积的诸如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等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短期内恐较难缓解,同时经济从疫情全面恢复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结构性分化问题,这些仍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具体包括:

(一)消费恢复程度可能有限

疫情防控优化后,疫情封控等措施对消费场景的限制逐步消失,这可以释放一部分因场景受限而被压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带动消费恢复。但是,消费恢复的程度可能有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有限,这会制约居民消费能力的恢复。疫情以来,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与疫情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疫情前的2019年低3.9个和2.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有限会制约居民消费能力恢复。二是居民消费预期偏弱,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反映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的消费者预期指数在2022年4月跌破90,4—11月基本处在90以下的水平,11月跌至84.2的历史低位,反映出消费者对未来信心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居民的储蓄意愿在增强。央行城镇储户问卷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较高,2022年一季度占比54.7%,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高近10个百分点,比疫情以来的最高位2020年一季度占比还高1.7个百分点。2022年二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比一季度上升3.6个百分点,四季度更是升至61.8%的高位,超六成居民倾向“更多储蓄”反映出居民强烈的储蓄意愿。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当消费者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较大时,会减少当期消费,进行预防性储蓄(Fisher,1956;Friedman,1957)。疫情以来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的冲击较大,为规避当下风险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而信心的修复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仍是制约居民消费恢复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间结构性分化问题凸显

从投资角度看,在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与民间投资增速之间的分化问题凸显。202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增速差持续扩大,两者累计增速差由一季度的3.3个百分点逐季扩大至全年的9.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差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差高9.1个百分点。从收入角度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国有控股和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分化问题凸显。2022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持续高于私营工业企业,虽然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在下滑但仍维持住了正增长,2022年增速为3.0%;而私营工业企业利润仅在3月实现3.2%的正增长,其余月份增速均为负,2022年增速为-7.2%,明显拖累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从预期角度看,在企业预期全面下降的情况下,大中小型企业结构性分化问题凸显。2022年制造业PMI指数仅有4个月略高于50%的荣枯线,其他月份均在荣枯线以下。特别是四季度,PMI逐月下滑,至2022年12月制造业PMI跌至47.0%的低位,反映企业信心的严重不足。其中,中小型企业PMI均低于大型企业,12月中型和小型企业PMI为46.4%和44.7%,分别比大型企业PMI低1.9个和3.6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的预期分化问题凸显。

总结来看,无论是在总体表现较好的领域(如投资)还是较差的领域(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企业预期),国有和民营企业、大型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问题都较为明显。2022年疫情局部多点散发、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叠加对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影响较大,企业利润下滑限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投资的动力和能力,使得其对未来的预期也较差。企业间的结构性分化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全面平稳恢复,需特别关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三)出口增速下行压力加大

疫情暴发以后受国内产业链完整且率先恢复、弥补国外供需缺口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出口增势强劲。但随着国外生产力的逐步恢复,供需缺口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逐步减弱。同时,国外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高企和货币政策紧缩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了冲击,发达经济体衰退压力加大抑制了需求,外需收缩限制了我国出口增长。2022年8月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8月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速为12.1%,比7月回落12个百分点。此后,出口增速逐月下滑,12月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出口承压明显。

(四)房地产市场总体疲软,地区间差异明显

2022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延续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疲软态势,多项房地产相关指标走弱。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5.1%,不管是需求还是供给方面都呈现下降走势,成为经济增长的拖累项。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走弱的背景下,地区间的巨大差异需引起重视,无论从生产端还是需求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各项指标的表现都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产端看,2022年北京、上海的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和0.9%,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9个和6.0个百分点;从需求端看,北京、上海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6.1%和-1.5%,降幅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2个和22.8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部分省份的房地产市场相关指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山西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9.6%,比全国平均降幅高5.3个百分点;辽宁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6.4%,比全国平均降幅高12.1个百分点。上述差异使得房地产业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差异较大,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平衡性,需要予以重视。

(五)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受疫情反复冲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世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较大,2022年部分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明显。例如,2022年3月、4月受疫情影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8%和6.1%,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5个和1.0个百分点;受疫情冲击叠加世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11月、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7%和5.5%,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7个和0.4个百分点。重点群体就业难度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022年4—7月,在疫情和毕业季的双重影响下,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逐月上升,7月升至19.9%的年内高点(王萍萍,2023)。2022年8月以后随着高校毕业生逐步落实工作,该调查失业率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12月,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上年同期高2.4个百分点。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比2022年增加约80万人,城镇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疫情防控优化为稳定生产、恢复消费提供条件

2022年末,我国防疫措施优化速度显著加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相继出台优化防疫“二十条”和“新十条”;2023年1月8日,新冠防疫措施调整为“乙类乙管”,入境人员管控措施全面取消。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生产经营活动有望回到正轨,为全面稳定生产和恢复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2023年春节期间,部分数据已经呈现恢复态势。国家税务总局1月27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与2019年春节假期相比年均增长12.4%,其中,旅游及住宿服务恢复加快。

(二)新经济新动能保持快速增长,并预计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2022年经济承压明显,新经济新动能展现出较强韧性,对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从生产角度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个、2.0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比全部服务业快6.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增势强劲。从消费角度看,新型消费模式保持较快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2%,比重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从投资角度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从出口角度看,出口新动能快速成长,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速均超过60%。我国新经济新动能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将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三)稳楼市政策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提供保障

稳楼市政策从供需两端密集发力。从需求端看,各部门协同发力,下调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退税、各地放松限售限购限贷等政策也相继出台,这有助于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从供给端看,各部门加大了对房企资金流动性的支持,促进房企“保交楼”。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措施,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2022年11月的“金融16条”出台彻底扭转了针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的紧缩政策,为缓解房企流动性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多项指标在12月已经出现边际改善,12月当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比11月收窄了7.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到位资金、房屋新开工面积等指标降幅也有不同程度的收窄(康义,2023)。政策效果有望继续在2023年见效,为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提供保障。

(四)减税降费等保市场主体政策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保障

2022年,保市场主体政策密集发力,直击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保障。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多部门相继发布措施为中小微企业减负。2022年5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财评〔2022〕40号),从支付账款、减免房租、降低成本、优化供给、融通资金等方面提出27条有力有效措施,推动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2022年6月15日,国常会部署加力支持纾困和稳岗,允许中小微企业缓缴3个月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规模约1500亿元。2022年6月21日,住建部等8部门发布《关于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工作的通知》(建房〔2022〕50号),帮助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2022年10月12日,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2022年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减免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减租工作,切实减轻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负担。财政政策通过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支持,为中小微企业的平稳过渡提供重要保障。

为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财政政策持续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刘昆,2023),有效为企业释放利润空间。2022年对工业企业进行的三次留抵退税政策成效调查显示,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已享受企业对政策实施满意度较高,其中,近三分之二表示非常满意,受惠企业普遍反映缓解了现金流运转压力,减负效果十分明显(江源,2023)。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统筹”,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经济有望在政策支持下平稳恢复。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许宪春等,2022),在疫情防控优化、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并考虑2022年低基数效应的影响,初步判断2023年我国GDP增速预计在5.5%~6.0%。

(一)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展望

本文从生产、需求、收入、价格四个角度对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展望如下:

1.从生产角度看,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疫情对生产的影响很可能有所减弱,生产有望出现全面恢复。首先,工业生产可能持续恢复。随着疫情防控的优化,人员流动和货物流动受到的限制都会减弱,因此在2023年工业生产很可能持续恢复,趋于稳定。其次,建筑业有望延续2022年的较好表现。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将“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同时还强调“政策性金融工具要加强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这些均意味着在2023年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重头戏,这为建筑业的增长提供有利基础。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在2023年有望加快复苏,这也为建筑业增长提供了利好。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服务业恢复速度可能加快。随着疫情防控全面放开,消费场景的限制解除,需求逐渐复苏,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线下接触型服务业可能迎来较快恢复,为第三产业恢复做出重要贡献。同时,房地产业发展可能有所改善。一方面,2022年12月,房地产业发展有边际改善的趋势。从销售方面看,12月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面积分别下降27.7%和31.5%,降幅比11月分别收窄4.5个和1.8个百分点;从投资方面看,2022年12月房地产投资额下降12.2%,降幅比11月收窄7.7个百分点。各项旨在纾解房地产行业发展困境的政策效果有所显现。另一方面,政策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预计在2023年将陆续取得效果。从供给端看,中国人民银行同有关部门从信贷、债券和股权三个融资渠道出台多条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扩大融资,未来房地产企业很可能面临宽松的融资环境。具体来说,例如,2022年11月28日,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等,从股权方面给予了房企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从需求端看,各地通过放松限购政策、给予购房补贴等方式提升居民购房信心,激发其购房需求。2023年,房地产行业持续趋弱的走势有望扭转。

2.需求角度的展望。首先是消费需求。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消费场景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将逐步消失,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023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要动力,并部署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政策全面落地、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等措施。在消费场景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消费需求有望逐步恢复。但居民消费能力的恢复和信心的修复还需时间,因此,消费需求恢复程度可能有限。

其次是投资需求。投资有望继续支撑经济增长。从投资先行指标看,2022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20.2%,投资到位资金(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为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翟善清,2023)。分三大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逐步恢复。2023年制造业投资可能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制造业投资主要受技改投资需求、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发展的支撑。2022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4%,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40.6%,超过了四成(康义,2023)。随着“十四五”期间节能降碳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不断推进,技改投资对制造业投资将持续形成支撑。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增速快于全部投资17.1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迅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的应用推广,政策引导下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成为制造业投资平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应注意到出口走弱可能会对制造业投资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在政策支持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一大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较为充足。同时,随着2023年经济整体企稳回升态势明显,民间投资信心将逐步修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民间资本的盘活将为基础设施投资注入活力,提供更强资金保障。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逐步恢复,主要原因是:一是2022年密集出台的供需两端稳楼市政策效果有望陆续显现;二是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低基数也为2023年的恢复提供了空间。

最后是净出口需求,预计出口增速将回落,甚至负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2023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衰退压力加大,外需收缩将拉低我国出口;二是2022年上半年出口整体高基数,2023年出口增速承压;三是8月开始出口增速骤降,此后逐月下滑,12月出口增速为-0.5%,下行趋势明显。

3.从收入角度看,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有望恢复。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个体工商户经营环境将所有改善,经营类收入增速有望恢复。受2022年基数较低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措施可能延续和优化的影响,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有望恢复。在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弱化、海外经济下行、国际需求放缓等背景下,2023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很难大幅上涨,从而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上下游企业利润结构分化问题可能会持续改善。

4.从价格角度看,防疫政策的调整在短期可能带来物价攀升,但是出现系统性通胀的压力不大。防疫政策的突然调整在短期带来需求快速恢复,可能会加剧供需匹配难度。但是由于我国供应链完整、保供稳价能力较强,因此,供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消费需求,从而长期出现系统性通胀的可能性较小。预计CPI涨幅短期内可能有所回升,但是会在较短的周期内达到稳定或趋于回落。同时,2023年输入性通胀压力预计会继续降低。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明显回落。而2023年地缘政治影响可能进一步弱化,随着海外疫情的恢复海外需求放缓,加之海外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由于价格输入性因素导致我国PPI回升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未来PPI可能围绕当前水平波动。2023年应着力稳定预期,逐步修复居民消费信心和企业投资信心,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二)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情况展望

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也要兼顾长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下一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实现路径。结合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和主要部署,本文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对我国未来五年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展望如下:

1.从生产端看,制造业将不断提高自身质量;新经济新动能将保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甚至支撑作用有所增强。预计未来五年制造业将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并且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意味着,一方面,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中,促进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重要关注点,因此,制造业必然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正如二十大指出的“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也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未来五年内制造业增加值不仅将保持稳定,制造业还将不断提升其发展质量。

新经济新动能不仅将保持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支撑,支撑力度甚至将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明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包含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具体目标。这离不开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数字贸易等手段。可见,新经济新动能的支撑将贯穿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发挥的作用必将不断增强。而与之相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也将不断快速、稳步提高。

2.从需求端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结构将不断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这为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具体目标,进一步释放内需潜能,为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五年,随着居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的不断释放,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下传统消费将不断升级,新型消费将加速培育,居民消费支出有望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不断增强。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补短板等一系列建设需求的支撑下,投资项目充足、空间广阔,同时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方向有助于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需求对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也将不断增强。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率可能会回落,加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带来的外需收缩,我国未来五年贸易发展压力较大。但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并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在我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的支持下,我国贸易竞争新优势有望不断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有望不断增强,可为我国贸易应对外部环境冲击、长久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注和参考文献略)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3年第2期,全文可见经济学动态网站“最新目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