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规律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作者:管涛    发布:2023-04-23    阅读:15061次   

凭澜观涛 2023-04-23 12:03 发表于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外汇 ,作者中国外汇


作者 | 管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8期


要点

尽管美国监管当局针对硅谷银行事件已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但其影响未完全消除;受困于负利率的欧洲和日本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后续动态及影响值得关注。

2023年3月,以硅谷银行倒闭和瑞士信贷收购为标志,欧美银行业动荡揭开序幕。其实,早在两年多前,中国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就曾经呼吁,各国要考虑大规模刺激政策将来如何退出,因为进入的时候四面八方欢欣鼓舞,退出的时候可能将十分痛苦。而现在,欧美扩张性宏观政策正进入清算阶段。
诚然,硅谷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教科书式的缺陷。然而前些年,硅谷银行零利率吸收存款,投向国债和抵押支持证券,赚取1个百分点左右的利差,算不上激进。理论上,硅谷银行应该对冲利率上升的风险。但是,在美联储通胀暂时论、见顶论等表态下,出于对央行的信任,不对冲似乎也情有可原。况且,这种投资本就不赚钱,如果对冲将更加无利可图。
“百年老店”瑞士信贷的关门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常年负利率环境下,其投行业务较为激进,近年来连连踩雷。2021年,供应链金融公司格林希尔破产,导致瑞信损失了约30亿美元,此后又有前老虎亚洲基金主管比尔•黄对多只股票的高杠杆押注崩盘,给瑞信带来超过50亿美元损失。再加上其他丑闻缠身,使得硅谷银行事件后瑞信“墙倒众人推”,储户大量流失、信用违约掉期价格飙升、股票价格暴跌,最后被竞争对手瑞士银行打四折收购。
尽管美国监管当局针对硅谷银行事件已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但其影响未完全消除。3月,美联储迎着银行业动荡压力继续加息25个基点,同时明确年内降息不是基准情形。鉴于通胀韧性较强、政策利率高企,美国银行业债券投资账面浮亏的情况短期内恐难改变。而且,硅谷银行事件唤醒了沉睡的存款人,他们可能对利率重新敏感,更多逃向高收益率资产如货币市场基金。据统计,3月9—29日三周时间内,美国银行业存款累计减少4112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累计净流入资金3043亿美元。不排除后期会有更多美国中小银行因此爆雷。据美国学者研究,目前美国这类中小银行有186家。
由于资产负债结构更加分散化、多元化,美国大银行的情况要好一些,不至于遭遇中小银行那样的流动性危机,但美国大银行同样面临持有大量低收益债券的浮亏和存款流失问题。如3月23—29日当周,美国小银行存款已止跌回升16亿美元,而前25大银行存款却继上周减少898亿美元后再减少399亿美元。
可见,美国银行业总体上都要重塑资产负债表,这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收缩,加剧美国经济下行压力。硅谷银行事件后的第二周(3月16—22日)起,美国银行业贷款和租赁余额连续两周下降,累计减少1047亿美元,同期工商业贷款和不动产抵押贷款分别减少681亿和349亿美元。彭博社3月底的调查显示,利率上升叠加信贷收缩,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下滑的概率从2月份的60%升至65%。
经济下滑将加大美国股市和房市的调整压力。这类风险资产大都在低利率环境下由杠杆率高、风险偏好强、透明度低的对冲基金、养老基金、保险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若有风吹草动,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容易出现羊群效应。2020年3月18日,桥水基金产品爆雷的传闻引发了美股熔断。最近,黑石旗下房地产投资基金遭遇投资者集中赎回,其价值5亿多美元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已经违约。
长期受困于负利率的欧洲和日本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受瑞信风波影响,德意志银行重新暴露在聚光灯下。此次德银是“三人成虎”,还是再次“逃出升天”,尚不得而知。而随着日本央行行长换届和通胀上行,市场再度押注日本央行退出收益率曲线控制。这是否会刺破日债这个坚硬的泡沫?这或是现代货币理论的终极考验。
由于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在新冠疫情应对中,中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避免了宏观政策大收大放、市场利率大起大落,这有助于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并有效防范化解了重大风险,推动了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