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崛起将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作者:一夫    发布:2004-08-06    阅读:2065次   
      所谓中国经济的崛起,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中国GDP持续快速增长,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快;二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显著增强。
 中国崛起和历史上其他国家十分相似。有所不同的是,历史上许多国家在经济崛起时都呈现经常账户逆差,但中国则表现出经常账户顺差。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崛起非常相似,但有理由相信中国最终将比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崛起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她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来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受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与中国的贸易模式是互补性还是竞争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但世界福利水平将有所提高。
  随着中国的金融业、国有企业、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不断加深。
  中国经济崛起的四大特征
  把中国经济崛起和历史上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尤其是把中国过去25年的经验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亚洲“四小虎”当初经济崛起时的情况相比,有助于分析中国经济崛起可能产生的影响。
  首先,中国崛起和历史上其他国家十分相似。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崛起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崛起存在许多相似的特点,中国的经验并没有特别之处:一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速完全正常,虽然以市场汇率计算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正在增加,但远远低于当年日本经济崛起时的水平,仅略高于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二是贸易壁垒逐步降低并消失,进出口迅速增加。实际上,中国占世界贸易的份额远远低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时的水平,略高于亚洲“四小虎”;三是中国出口迅速增长,在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出口市场的份额不断上升。虽然出口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正向多元化发展;四是中国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迅速增长,尤其是从周边国家(包括亚洲“四小龙”以及亚洲“四小虎”)的进口增长更为迅速,这反映出中国作为地区性再加工中心和制造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表明中国作为该地区增长引擎的作用不久将有可能超越日本;五是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初级产品的进口国,在一些重要初级产品(原油,铜,大豆)中的贸易份额逐步加大。
  其次,中国经济崛起呈现出经常账户顺差。
  这一点与历史上的经济崛起有所不同,历史上许多国家在经济崛起时都呈现经常账户逆差。主要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初期高估的人民币币值回落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加速,使得80年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促进了出口;二是虽然自90年代初期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相对稳定,但在90年代后期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保持了强大的出口竞争力。
  第三,中国在吸引外国资本方面还存在很大空间。
  中国的外国资本流入数量相对GDP的比值小于历史上经济崛起国家的水平。例如,虽然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是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时期(尤其是新加坡和台湾)相比而言,其数量并不多。相反,中国的政府和公共部门持有大量的外国证券,到2002年中期,中国是美国长期债券的第二大持有者,约为1650亿美元,占整个外国资产的6.5%(2000年为4.9%,1994年为2.1%)。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资本账户目前还没有完全放开,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反映了当前中国在金融领域实行资本控制的政策。
  第四,中国经济崛起将比历史上的崛起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对全球经济影响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崛起非常相似,但有理由相信中国最终将比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崛起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是中国在金融部门、国有企业以及劳动市场正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改革挑战,随着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的快速增长和融合将会在长时间内继续下去;二是中国储蓄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即使稍有下降,也可以使物质资本形成在中期内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三是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本存量虽然比历史上经济崛起时的国家低,但正在保持快速增长并拥有相当大的潜力;四是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高生产率的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且中国目前人均GDP1060美元的水平只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国家经济崛起时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国经济崛起将对世界经济比以前形成更大的冲击,尤其将对某些地区和部门造成的潜在冲击更为强劲。
  中国经济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加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渠道是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
  从贸易渠道来看,一方面,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将使世界市场价格下降,使净进口相关产品的国家获益;中国国内需求扩大将使某些国家出口价格上升并从中获益,这包括生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以及生产食品、能源和中间投入品的国家。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的竞争,一些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并形成产业空心化;一些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并和中国争夺出口市场的国家将会面临需求减少,价格下降的困境;一些净进口国家将因某些商品价格被中国推高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同时,贸易条件的改变将对国家之间或一国之内的部门构成和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存在使世界范围内资本型和技术型劳动力的收入上升,降低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进而对相关部门造成冲击。
  从金融渠道来看, 15年来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张不但使中国获益(主要是促进了贸易增长),而且使外国投资者在赚取收益的同时形成了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格局。世界整体将会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将与中国争夺有限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多了,流入其他国家的资本自然就少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将会增加世界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值得注意的是,分析中国净资本的流动变化存在一定困难,因为一方面投资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证券投资以追求高回报,中国证券投资的份额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投资率下降,外国资本流入可能减少。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和形式将会影响这两种资本相反流向的强度。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经济通过世界贸易和金融渠道产生动态效应。
  这些动态效应虽然无法定量分析,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经济崛起可能不仅仅会刺激要素积累和生产率增长,还要通过贸易条件效应、金融资本分配改善以及竞争加剧等形式刺激其他国家的改革,形成一种互动的动态促进效应。评价其对产出和福利动态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些动态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比静态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另外,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相关性较小,对于缓解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其经济周期将会与世界经济周期趋于同步。
  客观分析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
  一个国家受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与中国的贸易模式是互补性还是竞争性。一方面,亚洲“四小龙”国家与中国属于贸易互补性关系,从中国的加工贸易中获益,主要体现在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虽然中国的出口正在沿着附加值链条不断上升,国内零部件的生产快速增长,可能存在对这些国家的负面影响,但随着产业内贸易逐渐占主导地位,这些国家仍会受益。另一方面,东盟和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属于竞争性关系。由于存在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一些东盟国家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例如,中国服装出口增长将对这些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国家曾经在WTO“纺织品贸易协定”的配额安排下获益,“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取消会给这些国家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其中一些国家可以增加向中国服装原材料出口来减小这一负面影响。另外,由于中国在这一地区吸收越来越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东盟国家必须做出结构调整,逐步采取措施保证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继续提高。
  世界福利水平将有所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从2002-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为2.7%,福利水平提高5.3%;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速为2.0%,福利水平提高0.1%;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平均为4.6%,福利水平提高0.1%;中国经济增速平均为7.6%,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将增长为现在的两倍以上。由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出口以及初级产品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品进口的扩张,中国的贸易条件将恶化,下降7.0%,但其整体的福利将大大改善,提高126.1%。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虽然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不超过1个百分点,但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某些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比如东盟国家的纺织行业的需求将会迅速下降,因而产出将下降,进而导致产量减少12%。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将会从贸易模式的转变中获益,产出将增长4.0%。另外,非熟练劳动力受到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中国非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说是上升的,但相对于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来说却下降了,这将使东盟一些与中国竞争较为激烈的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整个东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出将下降6.6%。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活力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在9%以上,比改革开放前加快了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所致。全要素增长在改革开放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长速度从零增加到3%;资本积累对GDP增长贡献为4-6个百分点;劳动力平均增长1%,对GDP贡献0.5个百分点。结构改革是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80年代的农业改革和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直接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使农业劳动力释放出来,转移到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间接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只要中国目前的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6%-9%之间。随着结构改革进行,金融部门在信贷运作方面将更加商业化,资本积累会放慢,但即使投资率从目前占GDP的40%下降到30-35%。资本积累仍将保持7-8%的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贡献为4-5个百分点;劳动力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仍将保持在0.25个百分点左右,这一贡献基本上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一致。然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流入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数量是相当大的,估计中国目前共有7亿4千万劳动力,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有3亿7千万,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亿5千万。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可以对生产率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外国直接投资也将在促进效率和加快技术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体来说,中国可以保持2-4%的全要素增长率。
  中国经济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实行关键性的结构改革可以使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金融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强政府财政管理,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进多个领域的结构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的金融业、国有企业、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不断加深。中国经济20年来的增长可以按照每年6%至9%的速度持续下去,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