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会计丑闻成为全球问题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04-11-29    阅读:2329次   
    几年前,安然、世通、泰科等美国大企业做会计假账的丑闻在媒体暴光。那时很多人认为,这些企业的会计假账问题主要是美国的问题,而且与1990年代在美国所出现的股市狂热有关,而那场股市狂热与当时流行的“新经济”概念有密切联系。因此,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不少人一度认为,随着“新经济”股市狂热的过去,随着一系列新监管措施的出台,企业会计丑闻问题会消退;而且,在世界其它地方,企业会计丑闻问题不会那么严重。但最近一年多来的事实表明,原来的那个看法很不全面。现在,人们看到,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尤其是欧洲,不少大企业也暴露出会计假帐丑闻问题。同时,美国国内也继续暴露出现新的会计丑闻。
 
    帕姆拉特因会计丑闻而倒闭
 
    帕姆拉特是意大利一家大型奶制品公司,已经有几十年之久的家族经营历史。作为一家高度专业化的制造业企业,其主导产品——牛奶制品——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帕姆拉特在几十个国家的分公司雇员总数多达三万多人,在中国也有分支企业。
    2003年夏天,这家公司的一笔到期账款未能及时付给银行,引起债权人及相关部门人士的注意。随后开始了对帕姆拉特财务状况的严格全面检查。随着检查工作的开展,暴露的财务问题越来越多。到2003年11月,帕姆拉特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经理坦齐(Calisto Tanzi)意识到已无力阻挡公司重组命运,宣布辞职,并由董事会任命了接管官员。意大利检查当局和警方随后逮捕了坦齐。
    目前已浮现出来的事实是,帕姆拉特尽管每年76亿欧元的销售额,但在过去十来年中背上了增长更快的大量债务。过去,许多新增净债务或财务投资亏损被掩盖起来。到2003年12月公司宣布破产时,总债务高达145亿欧元。
    了解这家企业情况的评论者认为,帕姆拉特公司的产品及其生产和销售过程不存在什么大问题,该企业的问题就是公司高层在财务管理和经营上的违法犯规问题。它之所以在长时间中未被外人所察觉,一方面是公司高层领导采取了多种遮掩措施,另一方面则归因于这样那样的“合谋者”,包括国际著名的会计审计事务所。帕姆拉特正在重组过程中,有关新闻在意大利和欧洲成了头版头条。
 
    法兰西企业王国维旺蒂的瓦解
 
    伦敦出版的《经济学家》周刊称帕姆拉特事件是“欧洲的第三个安然”。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欧洲已出现了类似于安然那样的大公司会计丑闻事例。最突出者就是一年多前爆发出来的法国大企业维旺蒂(Vivendi)。这是一家广泛涉足娱乐媒体的国际大企业,在世界主要地区都有分支机构,并在1990年代从事了大量国际并购,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2001年10月,维旺蒂公司请求当时赫赫有名的安达信会计公司帮助其进行股票交易的转账。这一非常规请求通常是企业遇到难以言喻的财务困难的一个信号,从而触发了投资界对维旺蒂进行全面审查的要求。
    在投资界和公众压力下,从维旺蒂公司陆续传出有关财务报表弄虚作假的事情。该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一落千丈,债券变成垃圾债券。公司本来有计划要去新的目标,结果变成了被别人收购。维旺蒂总裁也被迫辞职。维旺蒂事件引起欧洲人对当地大企业会计帐目的警惕。欧洲人似乎已不敢再坚持说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好于北美,这里的会计假帐问题是区区小事。
 
    壳牌石油公司的石油储备虚估
 
    2003年国际石油市场因中东地区战事而动荡,油价出现上涨。到2003年底,随着当时局势趋于平稳,油价开始有所回落。但不久后,另一些事件导致了油价新的波动和上涨。其中一件事就是国际大石油企业的关于石油天然气储备的虚假信息。
    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是联合王国与荷兰王国合资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大企业,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大能源企业。一段时间来有猜测说,大石油企业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能源储备。2004年1月,壳牌石油公司正式对自己过去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备数据进行了调整,将调整后的数字降低为调整前水平的80%。这意味着该公司过去的数字含有20%的“水分”。这20%的虚估相当于有四十亿桶石油储备。
    高估石油储备也是一种会计假帐行为。投资界对石油公司股票价值的评价从来与这些公司所拥有的石油储备有关系。对石油储备的高估实际上也就是对公司资产价值的高估,也就是导致公司股票高估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壳牌石油公司调整石油储备的消息传开后,国际投资界出现巨大震动。
    在公共舆论议论石油储备数字时,壳牌石油公司董事长解释说,公司只是犯了一个技术性的错误,公司管理层在这个问题上既没有出犯什么错误,也没有表现出无能。壳牌石油公司在外界压力下召开了董事会,并决定解雇说这话的董事长。很快,调查发现,被解雇的那位董事长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知道存在着石油储备高估的问题。不难认为,壳牌石油公司有意地在石油储备数字上做过手脚。
在壳牌石油公司下调石油储备估计数后,几乎所有全球性大石油公司都纷纷下调了自己的石油储备估计数,有的下调5%,有的下调10%,有的15%,等等。这似乎表明,高估石油储备从而高估公司资产价值是国际能源企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美国共同基金业中的丑闻
 
    近来欧洲所披露出的会计假帐事例不限于上述三者。《经济学家》周刊在其2003年底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另外三家卷入会计丑闻的欧洲企业:Ahold – 一家荷兰零售企业集团;Alstom – 一家联合王国工程企业;Cirio – 一家意大利食品制造商。这些企业都是当地颇具规模的大企业。
    在美国国内,企业会计假帐暴光事件近年来继续出现。仅举今年初以来的两桩引人瞩目的事件。一是2004年3月1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纽约州总检察长联合发布对两家涉及共同基金的金融机构 - 美利坚银行和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 - 处以高达6.75亿美元的罚款,其依据是,这两家金融机构的共同基金投资机构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向投资者隐瞒自己的不合理作为,利用投资者的基金从事为己牟利的投资活动,并把所发生的费用转嫁给投资者,从而抬高了共同基金收费标准并压低了投资者得到的回报。
    这种行为被许多观察家认为是普遍存在于美国共同基金投资业业中的现象。过去发生的很多类似事情未得到追究。在美国,很多共同基金的投资人是中小投资者,他们依靠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薪购买共同基金,将信任和未来财务收益的希望交给了共同基金管理者,结果却不明不白地蒙受了大量损失。
 
    “家政皇后”玛莎·斯图亚特的陨落
 
    玛莎·斯图亚特是199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家喻户晓的“家政皇后”。在短短时间中她从一名普通妇女快速成长为明星女企业家。她的成功事迹一度在美国广为传播,有关她的企业案例甚至被纳入名牌商学院的MBA教程中。玛莎·斯图亚特从以家庭妇女为对象的知识信息服务领域起步,后来进入其他一些领域。其中一个领域就是生物制药。她所拥有的一个生物制药子公司(ImClone)2001年曾向联邦药物管理局申请一项新药许可证,当时申请未得到批准。玛莎·斯图亚特在这个事情发生后,通知她的股票交易者出售她所持有ImClone公司的股票。该公司股票在联邦药物管理局未批准新药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出现大跌。股价的跌落也意味着玛莎·斯图亚特避免了一场损失或获得了相应的收益。
    证券监管部门现在很容易就觉察这类具有异常性的股票交易。正因为如此,SEC很快开始调查玛莎·斯图亚特。从交易规模看,玛莎·斯图亚特事件是很小的事。她当时出售的股票不过几千股。按每股20美元的跌落幅度计算,她获利程度也不过几万美元。对拥有数以百万计资产的她来说,这是小数。对证券市场上动辄上亿的可疑交易来说,这更是小事。但联邦调查人员很快发现了值得深究的理由,即玛莎·斯图亚特不肯说实话,似乎总是在编造借口试图躲过检查官的盘问。
    她开始说,他并不得知公司新药未获批准,她出售股票是基于与股票代理商事前达成的出售协议,即避免高位股价带来的纳税负担增加。后来,她又解释说,她与股票代理商之间有一协议,即在股票价位低于某个水平时自动出售股票。
    法庭上的对证陈述使法官确信玛莎·斯图亚特的解释是谎言。玛莎·斯图亚特被判有罪,面临数年监禁的处罚。法院拒绝了对玛莎·斯图亚特的另外一项更加严重的指控,即她犯有内幕交易罪,因为法院不认为她与其股票代理者之间的关系属于“内幕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玛莎·斯图亚特作为一颗商业巨星已因此而陨落。她辞去了在自己公司的任职。
    玛莎·斯图亚特事件看上去并不是会计假帐问题,只是当事人说了谎。然而,在公众看来,说谎的行为与编造假帐的行为对企业领袖来说根本上是同一回事。一位企业领袖可以说谎,那么在“需要”时一定也会编造假帐。编造假帐的企业也一定是在数字上说谎。
 
    深究诚信不足的原因
 
    毫无疑问,企业会计假帐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人们已经知道有那么多大企业作过这样那样的假账,其实可能还有更多的事例未被揭露出来,或者暂时地还被掩盖着,或者其严重的程度尚不那么大从而不被人们所重视。从近年来看到的大量会计丑闻事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诚信不足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已十分发达,但对诚信不足的原因似乎还缺少研究。未来的研究者们肯定会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如此严重的企业假帐行为。
    有两个突出因素应当被视为是导致普遍性企业假账行为的关键原因。
    一是在现代各国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确存在着一种让企业经营者,尤其是那些上市企业的经营者作假的“内在”动力,即在财务方面出了问题时弄虚作假。对许多这样的企业经营者来讲,他们把能不能从外部融资视为自己的一条生命线。为了快速、大量的融资,他们往往要掩盖自己在过去的一些经营失败或财务投资失败的事情。若能蒙混过关,这种掩盖客观上能够给这些企业经营者带来直接利益。有的企业的经营者也抱着这种侥幸的心理,觉得这种掩盖事过之后就会被人遗忘,被永久地淹没在企业档案库,不会再被人找出来。这种情绪、这种心理应该说是普遍存在的。不管在什么体制下,人们总希望通过包装自己而赢得别人的信任,从而赢得投资者的资金。这种动力是存在的,今后还会继续存在。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现在的金融体系、市场体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帮助造假、包装的“网”。这个“网”并不完全由企业自身的行为所形成,而且由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伙伴们,例如往来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会计审计事务所,商务律师等等。这些人实际上最容易发现一个企业是否作假,作了多少假,怎么作的。但是,他们在发现问题时,往往要么默不吱声,要么大题小作,有的甚至还帮助企业造假账。帕姆拉特案例中,国际著名审计事务所德勤(严格说是德勤在意大利的分号)参与了其中的假账行为。三年前,安然出现假账曝光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安达信会计事务所是一个同谋犯,其他会计事务所表现得要好得多。帕姆拉特这个事件表明,象德勤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卷入其中,其他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很少有脱得了干系的嫌疑。为什么金融市场上的商业伙伴们会卷入其中呢?显然有着利益关系的因素。他们总是把那些需要融资的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客户,如果客户出了问题,他们会尽可能地帮助他渡过难关,然后进一步巩固商业伙伴关系。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在各国都存在。
    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要解决企业作假帐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安然事件出现后,美国会通过“萨班尼-奥克斯利法”,极大地增加了对证券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管措施,并对上市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也作出了许多法律要求。这个和这类法律的实施应该说加大了企业作假帐的难度。但是,可以肯定,还是有一些作假企业在躲避法律,或者说在法律惩罚的威胁之下继续作假。“猫捉老鼠”、“老鼠的较量是无休无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