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县域主导产业的生成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
作者:马庆栋    发布:2005-04-18    阅读:2441次   
       财政分权及其导致的地方政府竞争,使得辖区经济增长成为各地政府追求的首要与核心目标,选择并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相应成为各地政府的普遍做法,各地不断掀起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盲目建设“开发区”、竞相给予优惠政策的热潮,却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主导产业生成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政府在其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政策选择的突破口又在哪里?笔者在对温州、白沟、清河、平乡、隆尧等地主导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国外各种产业集聚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环境,认为:
    一、基于集群的产业成长:县域主导产业生成的基本路径
实证考察发现,县域主导产业一般是由众多企业通过扎堆的方式渐次发展起来的:例如,隆尧县华龙镇周围逐渐聚集起包括华龙日清集团在内的方便面生产企业15家,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进而带动了面粉加工、纸箱包装、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清河县以杨二庄等三个乡镇为中心聚集起羊绒初加工企业130家,年加工山羊绒占全国总量的66%,绵羊绒占全国总量的90%,获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美称。1这种众多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乃至上下游关联企业在一定地域内自主集聚,依靠高度的专业分工和非特定合约而共生共长的经济现象,就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现象。例如意大利全国70%以上的制造业聚集在专业化产业区域内,印度约350个集群区域创造了制造业出口总额的60%。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内更为精细的专业分工,便于民众掌握相应技术;区域内企业共享公用设施,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质的区域文化和熟识的关系网络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所有这些都利于企业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创生和吸引企业向特定区域聚集的内在原因。我国农村多数地区的企业规模狭小,员工文化和技术素质低下,在当前全球化竞争和社会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在特定区域集群发展无疑是县域中小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壮大的现实选择,换个角度看,集群是区域主导产业生成、发展的基本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县域主导产业的生成就是研究产业集群的生成,只要有利于形成集群,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著名战略管理大师波特教授指出,“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任何产业、任何集群,无论产业是鞋业、农业或半导体业,如果使用先进技术、有受到良好培训的人员,都能提高生产率,都能带来区域的繁荣。2就如我国山东寿光,蔬菜生产同样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主导产业。至此,全部问题归结为,产业集群是如何诱导企业聚合成为区域主导产业的?
    二、专业市场掩盖下的区域环境:县域主导产业生成的内在机理
       我国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往往与专业市场相伴生或者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温州有十大著名的小商品专业市场;白沟镇有24个专业市场,其中以箱包为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箱包生产加工业;平乡县河古庙镇的“中国自行车零件城”是全国最大的自行车零配件专业市场,依托这个市场,该县发展起了自行车及零配件加工业。3所谓专业市场,是相对于综合市场或普通集贸市场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专业性强,上市商品以某个行业的商品、特别是小商品为主。第二,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第三,工贸联体,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分散生产、集中上市,不少地方是前店后厂的形式。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是“以贸带工,小中生大”:众多小企业通过自发形成的专业市场发展起来,集群过程中产生了部分中型甚至大型企业;从价值链上看,有一个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升级”的过程,可称为“专业市场模式”。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不少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成形的专业市场相伴随,而是在少数几个企业做大以后,带动众多同行小企业以及上下游相关产业和辅助行业发展起来。例如隆尧县华龙镇作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周围并未形成方便面专业市场,该县主导产业是在华龙、中旺等几个大企业带动下纠合众多衍生的小企业发展起来的,目前,华龙日清集团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方便面企业。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以大带小,多向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的前后向扩散、跨行业关联都比较明显,可称为“龙头企业模式”。
       上述两种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有没有内在的共同之处?产业是由企业顶托起来的,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任何企业都是为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而存在的,市场需求不仅对企业生存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B·林德在解释区域经济增长时指出,需求是引起生产变动和产生贸易的基础,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改进技术,极大地推进了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以推论,市场需求是产业兴起的初始依据,市场需求的规模与稳定性决定着产业的规模与稳定性,市场需求汇集与实现的区域就是主导产业兴起与落足的区域。专业市场就是汇集在一起的庞大市场需求,是市场交换关系的地域化集中;龙头企业模式就是超越区域的市场需求的搜寻与满足活动,是以龙头企业的营销体系为脉络对跨区域市场需求的滤析,是区域环境孕育的本地企业的市场交换能力在更大范围内的展现。市场需求的搜寻、汇集与实现能力是区域主导产业兴起的关键,这种能力是在区域环境与市场力量相互作用下通过市场交换活动获得的,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优化区域环境、帮助本地企业获得这种能力。
    三、着眼创新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县域主导产业生成中的政策切口
       优化区域环境的政策切口在哪里?我国改革开放前后较早发展起来的一批专业市场的形成过程能给我们许多启示。这些专业市场的形成过程有四个共同点:第一,“能人经济”;第二,偶然兴起;第三,自我增强;第四,路径依赖。例如,白沟市场发轫于农民张国卿从北京皮革厂买回边角余料加工成自行车座套和小提包;平乡自行车零件专业市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农民从供销合作社购进零件组装自行车;清河羊绒产业肇始于农民戴子禄从内蒙东胜绒毛厂带回下脚料进行梳理。这些案例中农民对原材料的“加工”“组装”“梳理”都包含着最原始的技术创新。再看这些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多数位于几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区:白沟市场位于新城、容城、雄县三县交界处的白沟镇;平乡自行车零件专业市场所在地河古庙镇“一脚踏四县”;清河县由于自然资源匮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抱定了“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私营经济的坚定信心。这些地方由于政府管制的放松,在计划经济特定的体制环境中就获得了一个先行进入市场的历史机遇。当时的地方政府在市场这种“异端力量”面前的不作为或不能作为,无意之中提供了一种制度和技术创新的机会。
可以说,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市场力量的放开)加上少数能人的“技术创新”成就了这些地方的辉煌。从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报酬递增理论认为,集聚产业的产生本身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是某个技术创新所导致的报酬递增的结果;但是,这种技术创新的偶然性来源于集群区域的文化、创新精神以及提供激励机制的制度环境,偶然之中有必然。新古典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产业的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专业市场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强化人们的交易习惯,进而形成一种“区域品牌”并带来“注册在先”效应,后来者很难打破这种习惯和效应。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要想使本地产业发展起来并能“把根留住”,在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措施上就要坚持以下两个基本点:
第一,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培育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要加强以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监管制度为重点的软环境建设,增进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至于发展什么、怎样发展,放手由企业自己根据市场去决定。我国全面入世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必将为各地发展区域经济带来一次新的重大机遇,加快区域创新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第二,开发区域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切知识、技术、信息和理念的载体,是把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关键因素,是培育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开发区域人力资源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少数能人和企业家,还要注重培养本地民众的整体素质;既要注重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又要注重通过劳务输出培养他们的市场眼光。在观念较为封闭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组织民工外出既可为本地积累发展资金,又可通过实地感受的方式使他们掌握市场信息,一旦机遇来临,就能通过他们带回致富的火种在家乡形成燎原之势,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良好政策切口。
 
 
  【参考文献】
    [1] 中共邢台市委办公室综合一科.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简介[Z]. 工作文稿,2002-5-8.
    [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124.
    [3] 郭洪岐.市场经济一瞥---河北三大商业现象概论[Z].石家庄:冀出内准字【1999】第A298号.
     [4] 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三联书店,1995.
     [5] 陆秀山. 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陈雪.弄潮----清河县企业家列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7] 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8] 魏守华.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2002,(2).
    [9] 王晓龙,李斌. 经济发展、地区分工与地方贸易保护[J].经济学(季   刊),2002,(3).
    [10]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课题组.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物品融资  [J].新华文摘,2003,(1).
 
  【附】作者简介
      马庆栋(1970-  ),男,河北隆尧人,邢台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邢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
  【注】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04年立项课题《县域主导产业生成中的政府作用分析》成果论文,课题编号为SZ04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