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认识与反思:“经济人假设”中的“理性”
作者:易金超    发布:2005-05-08    阅读:2405次   
认识与反思:经济人假设中的理性
 
 易金超
 
内容提要  新古典西方经济理论都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而“经济人假设”即承认市场主体(即经济参与者)都是“理性”且“利己”的。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出现经济主体“反常”的行为,这与“经济人假设”中人都是“理性”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以及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假设条件不断受到各界人士的置疑。是不是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呢?还是这个假设成立有什么条件约束呢?那么“理性”的根源又源于哪呢?本文从“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约束条件,产生方式等各方面来认识它,用现代经济学新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它的不足,对重新认识“经济人假设”及社会中“理性反常”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经济人假设  理性  约束条件
 
导言
“经济人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支柱。“经济人假设”认为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的。我们认为这种把人性建立在持续不变的心理作用上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感性认识的结果(或者说不很理性),很难持续经受实践的考验。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变化着,发展着的,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一点瑕疵,都是要经过不断演变、衍生与修正,才会一步一步地完善。对“理性主义”成立条件及产生的发展认识在我们看来,也逃脱不了这种规律的。当然我们不敢说“理性假设”一无是处,我们只是对“理性假设”这一条件做一点补充而已。
  
                “理性主义”的认知轨迹
 (一)新古典西方经济学下的“理性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像古诺.马歇尔等,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我们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是由他们创立或发展下来的。在他们的经济理论中,都是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的经济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以讲,“理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必要假设,但是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这就认为人在一切条件下都是理性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二)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说”。西蒙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到,“经济人假设”中的理性具有无限性及完备性是缺乏信服力的。他分析了“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区别以及形成条件。得出了“完全理性”在受到环境信息心理伦理方面等制约因素下是不可能或者难以实现的,人们的行为决策也只能以“满意决策”为目标,而不可能是“最佳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说”无疑是对“经济人假设”的一次冲击,促使人们去研究人什么时候才是理性的。
(三)新制度学方面的挑战。从科斯定理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交易成本”。人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像象牙塔中的“黑板经济学”所讲的那样“听话”,由于信息严重的不对称以及制度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经济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存在“道德风险”及“黑幕交易”。难道说这些是“完全理性经济人”的杰作吗?毫无疑问,这说明“理性假设”存在的条件值得商榷,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都会使自己的福利达到最大化的。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诺思等人研究的深入,他特别强调对理性的假设的重新认识将是经济学的一次飞跃。
(四)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以及史密斯的“实验经验学”也对“理性主义”提出了置疑。通过很多实验,卡尼曼等人认为人并不是纯理性的。更多的情况是受到复杂环境的制约,而导致许多“反常”现象的产生。人们容易受社会思潮,认识印象,伦理道德方面的影响。在“经济人假设”看来,理性的人们会利用一切手段迫求“利润最大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卡尼曼等人认为社会由于存在经济人不能克服的困难以及道德与精神方面的制约,人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有时可能是反复无常缺乏规律的,至少在某一段时间是这样的。                 
(五)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也不全面。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思维方式,博弈论认为经济参与者在信任与信息都存在不稳定性, “理性”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预期等有关,不可能是没有条件地“理性”。
 
                 问题的根源
以上我们简述了一下人们对“经济人假设”中关于“理性”的认识过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理性”是有所欠缺,不全面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出现“不理性”的行为呢?或者说“理性假设”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导致经济人“理性反常”吧。笔者认为应从行为人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客观方面讲,其一,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有时会对行为人心理产生一种“瞬间冲动”或“恒久效果”,对行为人造成或产生一种“错觉”或“幻想”,导致行为人的行为举止有时不正常,特别是受到巨大的刺激时更为突出。其二,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不透明性。信息完备与否对行为人做出的决策是否理性有很大的关系。依据信息经济学的论点,信息在完全透明的情况下,那么市场将平等地竞争与交易,不会存在“套利”空间或者“暗箱操作“等市场的弊端。然而纯度再高的黄金也不可能是百分百的纯金。更何况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呢?信息不可能透明也很难透明,信息不对称就出现了,从而必然影响人们的决策。
从主观方面讲,那就涉及到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了。从唯物主义认识论我们可以获知:人的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水平受到思想文化,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宗教背景等各方面的影响。然而行为人的理性是不断进化的,在进化过程中,必然会有错误的,反常的行为出现,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理性需要慢慢地培养,不可能呱呱落地的娃娃就知道一斤白菜要卖8毛钱的道理。现代研究表明,个人认知特别是理性的培养有一个路径选择,它是随着外部约束与个人知识的累积而不断发展的选择。
以上谈了经济人为什么会出现“理性反常”的一些认识,也为下面谈“理性假设”起作用的条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笔者认为,要使“理性假设”成立或起作用,应该在以下的一些条件下恐怕才能更有效果。
(一)“理性假设”应在一个外部约束性比较强的情况下作用才更显著。在克拉克《认知理性:个人学习和外部结构的相互作用》(The frontier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1995)一文中,他认为只有个人行为受到了强外部约束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才是正确的。而在弱外部约束条件下“理性假设”几乎失去了作用。他进而解释了企业理论的可行性在于企业之间存在激励的竞争,即有了强烈的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利润最大化才能在市场中生存;而消费者理论之所以比较微弱,是因为消费者的个人差异性及自由性导致约束条件比较弱,所以在做出选择是常常缺乏理性。
 
(二)理性的作用范围应区别不同的经济个体的收入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富人(高收入者)比穷人(低收入者)更缺乏理性。这里我们主要是分摊到个人,把其经济范围也放在消费领域,因为这是可行的。个人也是经济人,其消费行为也是经济行为。我们发现富人对商品(特别是高档商品)的选择缺乏理性。因为他们不必为经济来源担忧,可以大手大脚地去花钱,他们消费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而穷人则不同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今天吃了饭还要盘算明天的钱该怎么安排。也就是他们具有更强的约束条件,所以一般来讲,他们更理性,不会做出很离谱的经济决策。
(三)市场信息的透明化以及市场制度规范化。刚才也讲了,信息对人们做出理性决策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觉得,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虽然马克思不这样认为),应该做到尽量的透明化。让市场参与者对彼此间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能这样的话,那么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必然会理性地去追求效用最大化。其次,市场制度应该规范化,在平等的市场博弈规则下,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下,经济主体做出的决策会更加理性
(四)受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比较少。“理性”这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讲一定抛弃个人主观偏见而持有的一种态度,其中就涉及到人的判断.推理能力等等,所以讲“理性”必须是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选择的一种意识。而理性假设是很难做到这点的,像现在社会上存在着的攀比效应虚荣效应等都不可能让人抛弃个人偏见而做到十分理性。在意识形态这方面也有影响,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拒绝美货,这就违背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问题。所以说,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结构,才有可能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理性假设何去何从
以上我们浅显地讨论了“理性假设”起作用的一些条件,我们也知道还有很多有地方待修正。那么,“理性”这一“意识或动机”到底是由什么激发或决定的呢?或者讲,可不可以确地运用人的“理性假设”去做出行为选择呢?我们认为经济就像一个大集合,其子集包括预测环境期望解释措施等各种因素。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逻辑能力,认识范围存在着差异,我们不可能使得任何选择都是理性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为什么股票市场经常有大气大落呢?很大程度上由于金融市场存在太多的变数,人们无法全部认识它,必然会导致决策不理性的产生。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在人“理性”时是正确的。但是人的“理性”由什么来决定或衡量呢?新古典经济学家说,理性来自人的心理作用,那么,我想问一句,心理作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正如赵磊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危机:唯心抑或唯物?》(《海派经济学》2004)所描述:这样用心理作用来解释“心理的行为”是一种致命的硬伤。这是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具有很强的“唯心”思想。我们众所周知,人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心理也会随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人的理性有一个明显的路征轨迹:即在受到外在约束条件下的人的素质是在不断学习与整合中得到升华的。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人的理性根源的研究也更加频繁。很多试验表明人的理性是受自身及环境的制约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理性的,否则人不就成了无意识,任人指挥的工具了吗,但幸运的是,人不是工具。
伴随这心理学论理学宗教学生物学哲学等各种研究的深入,“经济人假设”中关于“理性假设”是否成立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将是我们所期待的。
结语
上面谈了这么多,无非是讲清楚“理性假设”是有条件限制的。也作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的一点修正吧。我们认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不能解释一切经济行为,特别是“经济主体反常行为” 。我们必须承认新古典经济学在这方面“理性假设”的外延必须缩小。我们可以从对理性的认识过程中看出:“理性假设”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二)“理性假设”的成立是有严格的外部条件的。不管怎样讲,要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理性,那么他就必须是在一组强的约束条件下做出的最优选择,否则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能保证经济主体都“理性”。
(三)社会与个人可以通过创造或改善条件使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更趋于理性化。正如我们所说的,只有在市场环境透明,商品极大丰富,信息明确,个人取向正确等情况下,一个市场主体的行为才会接近书上所说的那样“理性”。
 
参考文献
[1][美]约翰 •• N •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言[M].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20-332.
[2][美]赫伯特 •• 西蒙.西蒙选集[M]. 中译本.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06-309.
[3]赵磊.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唯心抑或唯物?[J].海派经济学,2004.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6] 司进銮.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7]卢周来. 穷人与富人的经济学[M]. 海口:海口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