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莫让浮云遮望眼:理性看待外资
作者:章玉贵    发布:2005-06-13    阅读:2628次   
外资:游动的鱼
 
        全球每年10000多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其实就像一群四处觅食的鱼,哪里有食物就将游到哪里去,而且发现哪里的食物最多最美就将蜂拥而至,决不会刻意光顾没有食物的水域,或者呆在食物稀少的水域久久不愿离去。很难想象,柯达、微软、大众、摩托罗拉等跨国巨头会对战乱频仍、一贫如洗的阿富汗有多大兴趣;而他们之所以愿意把钱投向中国,关键在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机会。柯达前首席执行官邓凯达曾将拥有13亿消费者的中国市场比做一块储量大得惊人的金矿,认为只要占领中国市场,那么能否在保守的日本市场上扩大份额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事实上,柯达通过近几年全力以赴的猛攻,已经迅速把中国变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以及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而且三年后中国极有可能取代美国而成为柯达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以及最主要的盈利来源。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大概没有什么力量能让柯达放下中国市场这块肥肉了。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活力四射、一枝独秀的中国自然成为外资流向的首选之地。《华尔街日报》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在“9.11”事件以及股市动荡、企业丑闻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不少美国大公司在本土的经营状况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但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却蒸蒸日上,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公司在全球的经营压力。有些公司更是把其在中国的业务看作重振旗鼓的唯一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更加看重在中国的投资了。所以人们可以发现,包括这些公司在内的跨国巨头近年来不仅持续不断地对中国追加投资,而且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甚至把中国区乃至亚太区总部都搬到上海、北京等地。而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昔日的“亲密朋友”如今纷纷无情地离去,转投中国的怀抱。
    当然,这群到处觅食的鱼游到中国水域后,同样不改挑肥拣瘦的习惯。事实上,你可以发现,已经吸纳了成百上千亿美元外资的沿海地区,尽管早已告别了对外资的饥渴状态,但外资依然如过江之鲫,以至上海等地的有关管理部门也开始对外资挑肥拣瘦了;而与此同时,对外资翘首以盼的西部地区,尽管有了国家赋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有的还在此基础上对外商来本地投资开出了更加优惠的条件,但依然难以吊起外商的投资胃口。甘肃外经贸厅的一位官员曾经十分感慨地说,甘肃吸引1亿美元的外资的难度,远比上海、苏州等地吸引10亿美元外资要大得多!
    此外,投资领域的分布也体现了外资的投资价值取向。从近年来的外商投资领域来看,他们的投资重点仍以见效快、回报率高的一般加工业和房地产业为主,而在国家鼓励的高科技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比重则比较低。
 
中国市场上的三类外资企业
 
    再来看看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具体表现,目前在中国投资经营的30万家外资企业中,可谓成分复杂,良莠不齐。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义利并重”型  这是最受中方欢迎的一类外资企业。他们投资中国的时间一般较长,投资金额也较大,本身就是比较成熟的有良好声誉的跨国公司。他们对中国的市场非常了解,深谙中国国情特别是消费者的心理,认为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长期的更大的收益,必须要有战略眼光,而且要与中国方方面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类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像走马灯似的访问中国,与中国的大小官员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持续不断地对中国增加投资的同时,还普遍推行本土化策略,即在产品品牌、人力资源、产品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全面本土化,中国味十足。如1988年就打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宝洁公司从进军中国伊始就推行品牌本土化,宝洁的营销广告中从来不会出现“美国”字样,其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品牌也极具东方神韵,如“飘柔”、“玉兰油”、“舒肤佳”、“润妍”等;而阿尔卡特(中国)则是人才本土化的典范。在阿尔卡特(中国),当中方的员工能够胜任工作时,处于相同位置的外方的员工就得离开。
    至于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摩托罗拉(中国)更是推行本土化战略的高手。18年前,摩托罗拉就提出了要“做中国社会好公民”。并在投资与技术转让,人才本土化,配套产品国产化、合资企业与合作项目等四个方面全面实施本土化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摩托罗拉已累计在华投资35亿美元,2004年摩托罗拉(中国)的营业额为77.3亿美元,在华本土采购38.1亿美元,带动了中国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摩托罗拉公司还把人才本土化列为最重要的本土化战略。目前,摩托罗拉中国公司近90%的管理层是中国本土员工。同时,公司每年斥资近千万美元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并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先后为1000家国有企业的骨干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关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与此同时,摩托罗拉(中国)还十分注意塑造自己在中国的良好形象。它不仅为希望工程捐献了3000万元人民币,而且在支持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支援中国政府抗洪救灾,支援西部大开发,赞助中国体育事业,支持北京申奥、支持中国入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6月10日,摩托罗拉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2004年度天津市最佳外商投资企业”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摩托罗拉(中国)还十分重视与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搞好关系,公司成立了党委,300位中共党员都是各自岗位的骨干,公司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一般都要听取党委的意见。用公司党委书记尹国丰的话来说,在摩托罗拉(中国),中共党员一直受到美方管理者的尊重和信任。
    可以说,今天的摩托罗拉,已与中国有关方面结成了利益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你可以说它极具战略眼光,也可以说它聪明到了极点。总之,它是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典范。
    二、“重利轻义”型  在中国市场上,类似摩托罗拉(中国)这样“义利并重”的外资企业尽管为数不少,但比重还不是很大。绝大部分外资企业都可以归类为“重利轻义”型。之所以说他们是“重利轻义”型,是因为这类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与中方的目标存在偏差。
    本来,中国引进外资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以市场换技术”,并且在开放初期引进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合资与合作企业,外资企业也得以普遍享有“超国民待遇”。但实践下来,中方觉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方面,多数外商愿意转让的标准化技术在很多情况下不但无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反而导致低水平建设的重复,而一些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外商要么不予转让,要么作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占技术秘密,把中方人员严格地隔离出来。因此,中国不但难以通过这种利用外资方式达到学习目的,还造成了国内产业发育、壮大的市场基础丧失。如今,在汽车、信息通信、电子、感光材料、商业零售、饮食、日化、生物制药等重要经济领域,外资企业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中资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蜜月”以后,不少合资企业尤其是比较成功的合资企业纷纷掀起了一股独资浪潮,使得一直以来过得比较滋润的中方突然感到好日子走到了尽头,以至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
    其实,在这些外国资本看来,他们到中国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只要他们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有关管理规定,遵守中外双方订立的游戏规则,他们的行为就无可厚非。
    三、“唯利是图”型   这是比较极端的一类外资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吸收外资的经验不足,加上相关的法规不完善,从而给了一些外商以可乘之机。它们主要利用中方急于引进外资的心理,以及对国际市场的不熟悉,在漂亮的外衣下,极尽欺诈之能事,什么高报进口、低报出口,假出口,虚报亏损,偷税漏税甚至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等空手套白狼的手段都使出来了。据统计,全国外资企业的年亏损面在40-50%之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账面上的假亏。有的外商则利用三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搞短期小项目投资,优惠期满前便弃厂而去,到处流窜,偷税漏税,还给地方留下了大量债务。有的外商则利用我国赋予的优惠政策搞“假投资”,骗取国内银行贷款和用企业资金充抵外汇投资,转嫁投资风险,给中方造成了严重损失。至于一些外商让中方雇员超负荷工作,克扣工资,甚至使用童工以及工作场所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等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外商投资法规方面的逐步完善以及管理的加强,这类唯利是图的外商越来越难有立足之地了,但仍不时见到一些不法外商的身影。如在外商投资比较集中的苏州,就曾发生外商慌称投资设厂结果诈骗亿元巨资的案件,使150多家企业上当,几十家外资企业巨额资金被套,尤其使一部分台资、韩资、民营企业深受重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外商正在把国外早已淘汰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夕阳产业转移到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的中西部地区。他们攫取的是超额利润,留下的是长久的祸害。
 
“民族工业”已成历史名词了吗?
 
    关于利用外资过程中的民族工业的保护问题,国内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民族工业”的说法在建国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是合适的;而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民族工业” 已是过去式,不宜再提,更不必扶持与保护了。当然“民族品牌”也不宜再提,建议改称“本土品牌”,这样就可把中国土生土长的品牌与外资企业的品牌区分开来。
    这种声音近年来越来越大,社会影响也与日俱增。进而实际经济生活中,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渐渐失去了改革的动力与勇气,而热衷于与外商合资;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在尝到外资带来的税收、就业和出口等“甜头”以后,也渐渐对表现不佳的中资企业失去兴趣,而把发展本地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外资身上,以至于经济工作的中心围绕外资转。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民族工业呢?
    不可否认,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开放已是大势所趋,民族工业的概念确实在逐渐淡化。如果简单地用民族主义来约束外来资本,则不仅不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同样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因为空洞的民族主义口号是无法打动本国消费者的。所以环顾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国家在空洞的民族主义旗号下,为了保护本国落后的工业而盲目拒绝外资。
    不过,狭隘的民族心理固然不可取,但如果忽视了外资的负效应而对其盲目崇拜,不分青红皂白地来者不拒,以至于“心为洋役”,同样也是幼稚的,或者说是别有用心的。尽管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互依存。但人类毕竟还未进入大同社会,国家依然存在,民族更未消亡,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还远未到不用再提的时候。美国应该是全球化叫得最响的国家了,但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却是美国利益至上,如遇挑战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这早已是地球人皆知的了。同样,在美国人在大喊资本无国界、品牌无国界的时候,他们的《财富》杂志每年都要排出“美国500强”,而这些500强的强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立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疯狂掠夺之上的。所以有人说,把全球化喊得最响的美国,其实是民族主义最强的国度,只不过它在推销全球化的同时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外衣。
    再看看其它国家,到目前为止也都没有降下民族工业的大旗的迹象。以国家意识看起来相对淡薄的欧盟成员国为例,他们所设置的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数额巨大的农业补贴以及对欧盟以外国家进行频繁的反倾销调查,至少在许多人看来是与世贸组织的规则以及全球化的趋势背道而驰的,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欧盟是不会放弃这种做法的。即便是对同一阵营的美国,他们也是时刻保持警惕。如在意大利,当其最大的汽车企业菲亚特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时,早已对菲亚特虎视眈眈的美国通用汽车想一口将其吃掉,但却遭到了意大利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因为在意大利人看来,菲亚特汽车是他们的骄傲,FIAT这四个字母就是意大利民族工业的象征,如果菲亚特落入美国人手里,将对意大利民族工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意大利经济发展将严重受挫。果然在严重的困难面前,菲亚特管理层没有选择与通用进行大规模的战略重组,而是选择了自救,同时意大利政府也在竭力帮助菲亚特渡过难关,通用吞并菲亚特的企图并未得逞。
    而在我们的邻国韩国,保护民族工业的声音更是喊到了高八度。到过韩国的人大概都领略到了韩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坐落在汉城南郊的韩国独立纪念馆,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模拟场景展示了坚强不屈的朝鲜民族团结一致,奋勇抵御外侮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历程。而从汉城到釜山的高速公路两旁,除了“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等大幅广告牌以外,以汉字书写的“身土不二”的巨幅公益广告也赫然在目。甚至在超市出售的米袋上、桔子的包装箱上也赫然印着“身土不二”几个大字。“身土不二”已成为韩国人在消费上的指导原则,成为韩国人爱护民族工业的座右铭!而韩国政府也视民族工业为国家的命根子,积极予以保护和支持。人们不会忘记1997年韩美间的汽车大战,当时美国政府曾试图要求韩国政府采取“具有转折意义”的措施来改善韩国消费者对外国汽车的消费意识。但韩国以“从政府的角度努力有限”加以拒绝。直到今天,“通用”“福特”等美国公司依然在韩国市场上无所作为。
可见,当今世界,民族工业并不像国内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已成为历史名词,反而还有广阔的生存空间。而上述国家对民族工业进行的必要保护也没有使本国经济更落后。
    同样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尽管对外开放早已成为基本国策,外资也已上升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但民族工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它在国计民生以及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始终是外资企业无法取代的。很难想象,中国在经济上的强大能建立在民族工业普遍削弱甚至消亡的基础之上。如果有人真的觉得民族工业太“土”而硬要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话,那也只能以增强它的核心竞争力为前提。毕竟,对中国这样一个曾长期饱受外侮的国家来说,大概没有什么比捍卫国家主权(当然包括国家经济主权)更重要的了。
 
电邮:ygzhang9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