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深入思考和研究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问题
作者:方克友    发布:2005-08-01    阅读:2067次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
 深入思考和研究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问题
 
    一、用际眼光和战略思维,思考和研究未来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十多年前,由上海等15个城市先期发起成立的长三角区域经协机制,由最初的良好创意,到后期的实实在在行动。又由行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得到了经济界和舆论界的广泛认同。 
十多年后,由长三角,到大长三角,再到“泛长三角经济区”。一个逐渐由地域概念演变成经济学概念的话题,由小范围到大范围,再到更宽广的范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着,议论着。
    世界在发展,国家在发展,长三角也在发展。那么,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究竟是什么?发展战略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不仅长三角地区的干部群众很关注,各界仁人志士也很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从议论和研究的情况看,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眼光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的谈论和看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差异也较大。可见,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对研究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只有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用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来思考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才能得出正确判断,拿出符合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三点看法:
    其一,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区。对该区域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不能用老眼光、短眼光进行封闭,狭隘的思考;不能脱离全球经济竞争,区域经济竞争的战略背景;不能固守十多年前成立长三角区域经协机制时的思维定式;不能局限在长三角原有的区域空间,满足于小范围、得意于小圈子;更不能只考虑本区域的局部利益和自身发展,或只考虑本城市的利益得失。而必须把思考和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放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性而不是局部性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来构思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如何发挥长三角经济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问题。
    其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使研究“泛长三角经济区” 的建立问题,有一条成功的路子可以借鉴,有一个参照物可以效仿,有一些示范经验可以学习,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样的大政方针、政策环境,以及大体相同的发展状态下,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选择,为长三角树立了榜样。珠三角能做到的,长三角也应该能够做到,并且会做得更好。
    其三,当今世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工业信息化、通讯网络化、交通高速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对于长三角来说,这一有利形势,是难得的战略机遇,使长三角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扩张成为可能。因此,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应该是瞄准国际著名经济区的规模和竞争样式进行战略谋划。
    二、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为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
应该看到,长三角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其地域空间的扩张性和经济联系的广泛性,不是与生俱来,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的地域扩张和经济联系将不断变化和发展,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还应看到,无论长三角、大长三角,还是“泛长三角”;也无论是珠三角,“泛珠三角”,还是京三角(环渤海),都只是国家大局中的一个局部区域。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某些城市独有的固有资产。
    更应看到,上述先富起来的区域,既得益于干部群众自身的聪明才智,艰苦努力,拼搏奋斗;更得益于国家改革政策的先期倾斜(基础设施、外资引进、税费减免、金融证券、用地政策等);以及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强制性地将安徽等中西部的粮棉油肉,煤电钢铜铝等优质资源和原材料,廉价调拨给,确保这些地区快速发展。三大经济区利用廉价资源和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再将高附加值产品卖给中西部。最终得益暴富的是三大经济区,吃亏受穷的是中西部。
    按照小平同志的理论设计,用20年左右时间,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尔后再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致富,即实现“统筹区域发展”。因此,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环渤海)地区,应富而思源,不能忘记中央政策的先期优惠,不能忘记中西部地区的鼎力相助。比如安徽,是华东的能源、矿产和原材料基地。但只能低价把铜块卖给长三角,再高价买回铜丝;在用电、用煤紧张期间,安徽宁肯本省关厂停电,也要确保江浙沪煤、电需求。
    因此,我认为,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等先富起来的地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继续保持领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大规模扩展与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辐射和带动中部省份缩小差距,用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部崛起”。
    在这方面,广东省发起建立“泛珠三角”的宽广胸怀和包容心态是值得敬佩的。
    期盼长三角其它城市,从广东的行动中得到启示,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以自觉主动的姿态,支持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在增强辐射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扩大自身的经济势力和覆盖范围,进行二次创业,实现新的腾飞。
    三、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是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
    由长三角,到大长三角,再到“泛长三角”;由15到20,到30甚至更多城市;由初期的小范围区域经济协作机制的建立,再到更大范围的经济区协作机制的提出和建立。这里有人为因素,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政府因素,即政府在初期发起阶段,要发挥行政推动力,把经济协作机制建立起来,并运转开来。但最终起推动作用的是市场规律;是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国际经济竞争的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加入WTO进入后过渡期的必然结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日等国家在建立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群和经济区方面,己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对区域经济以及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近30年来,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欧盟、东盟、北美、拉美,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相继建立,对世界经济的推动,对全球经济竞争格局的形成,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近20年来,我国逐渐重视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尤以珠三角、长三角、京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最为显著。三大经济区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利在当地,功在全国”。但是,从全球范围看,即使是位居我国三大经济区之首的长三角经济区,无论其区域范围、综合实力,还是其经济比重、带动能量,与国际著名经济区和都市带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比如,美国太平洋沿岸经济区,土地面积82万平方公里,是长三角的8倍。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区,占日本国土面积的比重是长三角的20倍。长三角的土地面积,在世界十大经济区或都市带中,仅位居第七位,远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更不能适应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应该起到的强大辐射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只有建设一个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的泛长三角经济区,才能使中国在日益残酷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长三角是中国的长三角,是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竭尽全力确保先富起来,可以拿到国际上去比拼较量的一块宝地,而不是某一局部地区的“自留地”。因此,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不应只和珠三角、京三角相比较,也不能只和欠发达地区比财富,更不能把区域范围内的兄弟城市作为竞争对手。而应从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度,把泛长三角经济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张王牌、一支战略方面军,形成一个整体,握紧双拳,瞪大双眼,紧紧盯住国际竞争的变动趋势,瞄准国际著名经济区的规模范围和综合势力,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扎实行动。
    四、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是长三角十五城市实现战略性跨越的必然选择
    从建立长三角经协机制,到周边城市融入长三角,再到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对长三角15市,以及周边城市,都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和战略性跨越,是相互间“互需互补,互动互促”的必然趋势。
    据我观察和了解,长三角15市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己导致土地、淡水、人力资源、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煤、电、油、运、房产、土地价格,以及原材料、消费品,用工、服务价格普遍上扬。与安徽等中部地区相比,生产成本约高30-40%。一些明智的长三角企业家和世界500强企业家,早已把投资方向转到正在融入长三角的资源大省安徽。仅在2005年5月18日召开的安徽第三届国际徽商大会上,主要来自世界500强和长三角的企业家,与安徽签订外资项目62个,投资总额20亿美元;内资项目25个,投资总额380亿。由此可见,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有利于长三角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是长三角实现低成本扩张和战略性跨越的必然选择。
    A. 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存在较大的互需互补互促性。互需导致互补,互补导致互促。例如安徽的煤、电、盐、炭;钢、铁、铜、酸;粮、棉、油、肉;水泥、新型建材等资源及产品,在华东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优势。加之安徽区位紧贴长三角,交通成本低,人文习惯相近。因此,长三角15市与安徽17市的经济互补性、相互依赖性,具有不可替代性。有了安徽的资源及产品供给,等于为长三角腾飞插上了翅膀。否则,长三角将会困难重重。
    又如合肥,承东启西条件优越,是长三角进入西部的必经之道;知识分子云集,劳动力素质较高;城市环境优美,生产和生活成本较低。30多年前,合肥就是中国四大科技教育基地之一。目前己有中国科技大学等50多所大专院校、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200多家科研院所;去年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城市;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合肥)科学城,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将是我国追赶美国、俄罗斯国家科学城的前沿阵地;今年国务院新批准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占3个;微软己在合肥建设研发基地。长三角管理和技术人材相当一些来自合肥。合肥的科技教育优势与长三角15市相比,仅次于上海。长三角许多中小企业,通过购买合肥的科研成果,以及为江淮汽车、合肥海尔等数十家大企业生产配套件发了大财(合肥每年配套件500多亿,江浙沪企业抢占了70%)。
B. 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是长三角再度腾飞的外部推动力。仍以安徽为例。去年,安徽固定资产投资近2000亿;财政收入增长100亿。今后若干年,安徽财政每年大约增长150亿;马鞍山人均GDP己超过3000美元,合肥、芜湖、铜陵、淮南、淮北5市人均GDP也正在向3000美元冲刺。此外,近5年内,安徽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预计总投入12000亿;皖能集团所属18家电厂的总资产将达到250亿;仅国家支持的淮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煤、电,及“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马钢钢材、铜陵铜材、海螺水泥等,将投资1500亿左右,年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国家重点支持的奇瑞、江淮两大民族轿车龙头企业,年产值有望突破600亿。未来十多年,铁道部将与安徽共同投资1000亿,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安徽的腾飞,必然拉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电子信息业、加工制造业、商业、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安徽“家门口”的长三角15市来说,可谓天赐良机,“近水楼台光得月”。
C. 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目的不是否定原有的长三角。相反,长三角15市将成为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区”,其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新加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城市,等于为“核心区”的进一步腾飞构建了宽广深厚的战略“腹地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区域合作,优势互补,“腹地区”可以为“核心区”提供需求巨大的市场资源,教育有素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能源、矿产、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信息资源。
D. 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腹地区”可以更加顺畅地融入“核心区”,并接受辐射和带动。近几年,苏、浙两省尚未加入长三角的城市,以及安徽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蚌埠、宣城等长三角周边城市,虽然在形式上未加入长三角,但是从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上,已经程度不同地与长三角融为一体。
    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是长三角周边城市的一致愿望。这种愿望本身就是推动力,就是凝聚力。尤其是“南京区域经协会”多数成员城市,不仅在愿望上,而且在行动上,已经迈开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从这些城市的现有经济、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以及上升潜力、成长性方面分析,有部分城市已经接近或超过长三角少数薄弱城市,为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上说明,长三角与周边城市的扩张和融入,是互需互求、双向互动、互融互补、互促双赢的合作过程。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能使安徽等中部地区与长三角15市的经济互补性得到更大发挥,不仅中部地区受益,最大赢家将是长三角15市。
五、对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架构的初步设想
    综上所述,我的不成熟看法是:按照国际惯例,以及“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实践经验,未来意义上的长三角经济区,应该由初级形态的小长三角区域经协机制,逐渐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展。
    大体区域目前可作如下考虑:即以上海为圆心,以长江中下游城市为主轴线,以半径直线距离500公里左右为扇形扩展区域,以方便快捷的公铁空水立体交通为纽带,以东海、黄海沿岸城市为边线。北至青岛,南至福州;沿胶济铁路向西至济南、郑州;沿京广铁路向南至武汉;再顺江东进。由上述区域内约75个大中城市为主骨架,共同构建一个土地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境,湖北、江西、福建、山东、河南省部分地级市在内的“泛长三角经济区”。此后再经过10-15年的建设期,使之成为在国际范围内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力,能够与美国大西洋中部经济区、美国太平洋沿岸经济区、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区相提并论的国际著名经济区。
    按照上述设想,“泛长三角经济区”除原有的15城市外,还应包括以下60个城市:即江苏的连云港、徐州、宿迁、盐城、淮安市;浙江的温州、台州、金华、丽水、衢州市;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黄山、宣城、池州、铜陵、安庆、蚌埠、淮南、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六安市;江西的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抚州市;湖北的武汉、黄冈、黄石、鄂州、咸宁、孝感市;福建的福州、宁德、莆田、泉州市;山东的济南、青岛、日照,潍坊、淄博、泰安、临沂、济宁、莱芜、枣庄市;河南的郑州、开封、商丘、漯河、驻马店、周口市、信阳市。
    更进一步讲,即使这么一个广大的扇形区域,也不能机械地划定一个封闭界线。就是说,不能机械地把凡是超过半径500公里扇形区域1公里的任何城市,都一律拒之门外;也不能把初期加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城市数量固定化。
   “泛长三角经济区”不是行政区域。而是以经济为粘合剂,将若干个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度大的城市群,集聚在一起的经济综合体。因此,泛长三角经济区应该是区中有圈,圈中有群,群中有带。初步设想,泛长三角经济区可包含十大经济圈:即沪苏锡常核心经济圈、南京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合肥经济圈、武汉经济圈、济南经济圈、郑州经济圈、南昌经济圈、福温台经济圈、徐淮连经济圈。
    十大经济圈主要由相邻城市群组成,再由城市群组成六大都市带:即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合肥核心大都市带;济南-潍坊-淄博-日照-青岛都市带;武汉-黄冈-黄石-鄂州都市带;南昌-九江-抚州-鹰潭都市带;福州-台州-温州-宁德-莆田-泉州都市带;郑州-开封-许昌都市带。
    由上述经济圈和大都市带构成的经济区,将是世界上区域范围和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结构最完整,经济互补性最佳,科技教育优势最明显,购买力最旺, 辐射力和带动力最强的经济区。
    六、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条件基本成熟,应尽快由议论层面上升到论证决策层面
    当前,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所需的国际条件、国内条件,及长三角与周边城市互需互补、互促互赢等融合条件基本成熟。而基础设施条件,即建设泛长三角经济区交通网络体系,也有可喜进展:
    A.己建成通车的有: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高速公路;上海-杭州-黄山高速公路;温州-杭州-宣城-芜湖-合肥-蚌埠-徐州高速公路;润扬、安庆长江公路大桥(铁路桥正在筹建)。B.正在修建的有:上海-南京至安徽800里沿江高速公路;北京-淮北-宿州-蚌埠-合肥-铜陵-黄山-衢州-福州高速公路;南京-合肥-六安-西安高速公路;上海-南京-合肥-淮南-阜阳-亳州-商丘高速公路;上海-南京-滁州-蚌埠-阜阳-亳州-郑州高速公路;上海-杭州-黄山-景德镇-九江高速公路。C.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的“泛长三角”城际铁路,正在修建铁路客运专线:即合肥-南京-上海高速铁路(合宁间40分钟,合沪间2.5小时);合肥-武汉(2小时)-成都高速铁路;上海-南京-蚌埠-宿州-徐州-济南-北京高速铁路;上海-南京-铜陵-池州-九江城际快速铁路;上海-南京-合肥-西安快速铁路;上海-南京-合肥-淮南-阜阳-亳州-郑州快速铁路。D.安徽正在筹建4座过江大桥;淮南、淮北至苏北、苏南、上海、杭州铁路煤运通道;合肥-芜湖-黄山-金华铁路;阜阳-六安-安庆-九江铁路;E.连接长江-淮河-巢湖-太湖的“江淮大运河”正在修建,合肥港被列入长江水系重点港,合肥作为运河的总枢纽,也是全国内河航运网的十大中心之一。
    近5年内,上述20条交通大动脉基本建成后,将完全打破长三角地区原有的以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格局,打破长三角地区的地理界限。到2010年前后,泛长三角经济区交通网络化、公交化、高速化的时代可初步实现。正如铁道部一位领导所说:一旦合宁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合肥不是长三角也是长三角!业内人士称:高速铁路扩张长三角经济圈,合肥成为全国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枢纽己成定局。 快速交通将促使长三角与安徽东部,特别是合肥的资本、人力等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转移。 届时,南京(合肥)人乘早班列车到合肥(南京)上班,晚上乘列车回南京(合肥)住宿将不再是梦想。加之南京、上海房价超过合肥2倍,未来将会出现一批上班在南京、休闲在合肥的“候鸟”人群。拥有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教基地等桂冠的合肥,将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
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的话题,还只是停留在议论层面上,没有任何组织行为正式宣布筹建泛长三角经济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需要不需要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谁来最终决策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不仅应该,不仅需要,而且条件基本成熟,有必要加快步伐,尽快从议论阶段,转为实质性研究论证阶段;再由论证阶段,尽快转为最终决策阶段。
     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发起阶段,仅靠地方自发组织是困难的。为此,笔者有4点期盼:A.期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把深入研究并推动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作为先进性教育整改提高的实际成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帮助中部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应对国际竞争,增强我国整体竞争实力的重大战略步骤,尽快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并望年底前拿出调研报告上报国务院。B. 期盼把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纳入到“十一五”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去,明确目标任务,以国务院名义建立协调机构,制定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强力推动落实。 C.期盼2008年前,以国务院名义召开泛长三角经济区会议。D.期盼在国家没有正式决策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前,鼓励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对此问题自发开展调研论证;支持有责任感的单位,自行组织研究性论坛等学术活动,为正式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意见。
      电话13866709668  3255302        200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