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湖北"到底怎么了?
作者:陈志平    发布:2005-12-21    阅读:2486次   
  先看湖北的一组数据:
-----2004年和2005年中国百强县市排名,湖北榜上无名,而2003年还有1个。
-----中国100名富豪从排名起,湖北从来就是一个也没有,周围江西、四川(包括重庆)、河南、湖南、安徽各自都有1—4名。
-----在2003年和2004年,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评比和排名中,无论是综合还是单项(人才本体、企业本体、生活环境),武汉都无缘前10名,只在15名之后。
-----惜日的汉正街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名气,销售额也远远低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
-----长江音响、红山花牌电风扇、一枝花洗衣粉、沙松冰箱,活力28洗衣粉,老通城豆皮等一批原来在全国响当当的湖北名优产品都先后消失了。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多年发展在全国也只是二流水平。10年工业总产值52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76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而广州经济开发区仅2004年年上半年实现GDP276亿元,财政收入66.3亿元。10年抵不上别人半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天津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相差好远好远!
(以上数据均来自网上)
 
  湖北原有和已有的优势
-----改革开放前,湖北的各项指标(经济的、社会的)都一直排名在前五名,武汉各项综合经济指标更是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建国以后,中央在湖北投资不少的大型企业: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锅炉厂,武汉重型机械厂、第二汽车制造厂;而同期的浙江和广东,特别是浙江,因为战略原因,中央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项目投资。
-----湖北的人才总数(现在和过去)排名在中国第三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地理位置“九省通渠”,东南西北的交汇点,不可谓不好!
-----讲历史有楚文化
-----讲资源有:楚文化、江汉平原、千湖之省、鄂西山区、铜矿铁矿,要山有山,要水有水!
 “湖北”到底怎么了?湖北为什么发展慢了?
改革开放前后对比,湖北在倒退,武汉在倒退!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1、 领导体制的缺陷与干部考核的失真
省、市领导调动过于频繁,项目决策的短期行为和国家对行政干部政绩观的考核机制出现偏差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短、平、快的小项目不少,但效果不理想,而中央的长远和大的项目不少,可做好的不多;本地大项目少之又少。
 
2、 没有众多小企业的环境,不可能有大企业的土壤
思想僵化,放不开,胆子不大,对私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远不及广东和浙江。本来中小民营个体企业难以发展起来,而由于湖北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大企业太少,税收只好向小企业征收;少数贪官无法向大的企业索取,只好向小企业索取,故吃、喝、卡、要、拿比沿海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湖北的中小企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小河不丰如何让大河装满?小河里永远长不出大鱼!
 
    3、缺乏大企业,外面的钱总是赚不回来
    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经营眼光,市场开拓不够,湖北企业的市场总是做不大,做不长,做不久。如很多原有知名品牌的消失即是;洪湖的蓝田集团、黄石的赛康集团不仅仅是股票的原因,聪明人(企业高层)在市场上犯的低级错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潜江的幸福集团尽管还在,但因是湖北省政府和潜江地方政府树立的典型,最终企业也是被“累”得一个半死,活得十分艰难。惜日名扬全国的荆州(原沙市市)“活力28”集团今宵不知何处?黄石的美尔雅西服曾经是中国首批“十大品牌”,如今早已被众多品牌超过,销量与宁波的雅戈尔不可同年而语。
    湖北很少有大企业,意味湖北的企业都是在内部热闹,没有把外面的钱赚回来。湖北除武钢(中央企业)、烟草(国家专卖)、中国石油(国家企业)、东风汽车(中央企业)以外,没有一家产值过10亿元的大企业。前几年湖北一家年交税只有1-1.5个亿的企业居然是武汉的第三大利税大户(前两名是武钢和烟草),足以说明湖北的企业是何等之小。而山东的一个青岛产值过100亿元的就有3家,过10亿元的企业有12家,青岛的海尔和深圳的华为单个企业销售额更是达到400多个亿。如此相比,湖北何日能够做大?
 
    4、没有务实的行动,只有务虚的“思想”和新朝的“概念”
    湖北的专家学者为了湖北的发展也提出了不少“好的主义”:如前几年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结果是湖北没有崛起,龙头的上海和龙尾的重庆却崛起了。湖北没有实现中部崛起,倒是一批领导干部因中部(肚子)崛起而丢了乌纱帽,进了班房。
    一些所谓专家提出了一些错误的“思想”,如当时的湖北提出的“文化兴省”、“文化兴市”、“人才立省”和“人才立市”;这句话本身不错,但没有任何作用,为什么?孙中山讲:实业救国!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湖北本来就是文化大省、人才大省,但是由于经济不发达,湖北没有提供给他们发展的平台和相应的待遇,硬环境和软环境都不行!湖北的人才都“孔雀东南飞”了。如果经济不发达,“文化” 和“人才”如何“兴省”?如何“兴市”?现在湖北提出的“制造兴市”和“制造兴省”,大讲“湖北造”就比“文化兴省”、“文化兴市”、“人才立省”和“人才立市”正确的多,实际的多,管用的多!
 
    湖北如何快速发展?
    前段时间听说湖北想与周边省市合作,但别人不买帐,南边的湖南和江西、西边的四川参加了广东牵头的“9+2”合作框架,东边的安徽想加入上海的长江三角洲,惟有北边的河南和西北的陕西接壤,可惜又太穷。看来,湖北只有单枪匹马的凭自己的实力单干了。其实不然,只有你做强、做大了,别人会不请自来。开始如何做大、做强?没有钱,可以给政策。本人有如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中央在给湖北派领导时要有适当的稳定
    选派湖北的干部最好把在沿海工作过的干部派过来,不要从西部内陆选派干部,不要让其把湖北作为跳板。让他的任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坚决克服短期思想和短期行为,这是湖北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是一切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有好几位在其他地方犯错误的高级领导在查清楚之前都要调到湖北“过渡”一下。这真是湖北的悲哀!就像湖北人打麻将中使用的“癞子(柰子)”。
 
    2、从行政组织上,改现在的“市管县”为“省管县”,核心是“留利于县”
    浙江、广东和辽宁都是这样。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裁减市级大量的官僚机构和人员,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节约大量的行政人员人头费和办公费用,三是极大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提拔,五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贪污腐化。
 
    3、“放水养鱼”,对刚创业的小企业要采取保护和免税(部分免税)
    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尽快发展,只有众多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才能从中长成大的企业。修改和降低中小企业进入的门槛,给予同外商同等的待遇,鼓励湖北本地中小企业尽快地发展和壮大。对小企业一定要加强保护力度,特别是对小企业的乱收费和乱摊派、吃喝卡要。在这方面浙江和广东做的很好!如他们对那些小的门面和很多手工作坊根本不收取任何费用,目的在于鼓励他们创业和做大。就像“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就是为了鼓励创业者投资一样,否则,如果投资者要负“无限责任”,很多人就不敢去创业投资了。再如广东和北京的房屋租赁费用差不多,但由于广东对沿街小店和北京采取的收费政策不同,北京收费高,广州收费低甚至不收费,故在北京很难找到早点摊,而广州则很多。
 
    4、对想干但一下子又没有钱干的事情可采取“OEM”和“BMO”办法
即社会集资,民间融资建设,让其享有一定时期使用回收成本及收益的权利,到期归还给政府。如地下铁路,大桥、大学新城和道路建设等投入大的工程项目都可以采取这种办法。杭州湾跨海大桥、金温铁路和上海、广州的地下铁路都有大部分或一部分由民间融资参与建设。武汉的地铁计划多年就是无法落实,而上海和广州的地铁已经四通八达,直抵郊区!关键原因就是一个字:钱!
 
    5、狠抓“武汉造”和“湖北造”工程,着力打造“湖北精品战略”
    政府从政策、资金和培训等各方面鼓励和帮助湖北的企业走出去,勇于开拓外地市场,把外面的钱赚回来,这是地区经济发达的关键,也是湖北富裕的唯一出路。一个地区要发展关键靠大企业,如广东东莞和顺德、浙江的萧山和绍兴、山东的青岛等地都有很多年产值过百亿和几百亿的企业。这里很多企业一年的产值足抵湖北1-2个县的年工业产值。 
 
    6、努力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政府廉正服务
    实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层次和优化审批流程。坚决加大打击贪污腐化和吃、拿、卡、要的腐败行为!在软环境上下功夫!
 
 
           
 
陈志平:13795478786
E-mail:zpchen66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