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如何看待国际债权地位与引进外资的关系?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06-02-28    阅读:5265次   
    2006年初,合众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发表的《2006年总统经济报告》花费了大量篇幅谈论美利坚经济的对外关系。其中说道,合众国近年来处于“国际净债务”地位,即对外负债多于对外资产。如何看待这个新情况,在太平洋对岸,成为学者们的一个话题。与此同时,在我们这边,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即中国可能已经开始处于“国际净债权”地位,即对外资产(债权)多于对外负债(债务),“国际投资头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简称IIP)转变为净资产。
    人们关系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可能隐含的政策调整意义。从解释因素看,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内和国际经济周期相对变动、储蓄与投资相对关系变动、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等等。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国内通货膨胀走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并因此成为中国近来连续多年出现贸易顺差和经常帐户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除了受到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下、国内投资环境改善和一些优惠性外资政策待遇等因素的吸引外,还有重要的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在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使当地的企业进行成本节约,通过增加对外投资而将许多直接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即进行“外包”(out-sourcing)形式的国际生产-贸易活动。这些企业中有许多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中国的沿海开放城市,可以说是当代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地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关系近年来出现改善、国内经济保持增长势头和国内经济体制继续深入改革的同时,国内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相对升高的情形。这种新情形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表明,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国内高投资伴随贸易逆差(经常帐户逆差)”的情形近年来不再出现,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很少有可能重新出现。
    这同时也意味着,现在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对国际资本流入的需要出现了相当重要的变化,即不再那么多地需要借贷性国际资本流入,或者说,对借贷性国际资本流入的需求强度在减少或相对减少。
    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起飞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国内储蓄不足的严重制约。由于这种“国内储蓄瓶颈”,发展中国家通常需要大力引进外国资本从而增加国内资本形成,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由于其收入水平较高,国内储蓄资源相对充足,企业投资能力较强,因此,它们有能力并可能有意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世界上还有若干发展中继续存在显著的国内储蓄相对不足的情形。但是,一些新的情况也出现了。首先,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快速经济增长过程出现了国内储蓄率显著提高的情形(我国属于其中之一);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国内储蓄倾向显著下降的倾向以及国内储蓄相对其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情形(在这方面,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等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以美国最为突出)。这两方面的新情况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为“一些发达国家国际投资头寸为净负债、一些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头寸为净资产”。
    上述新情形的出现,同时也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在流出国和流入国两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在流出国方面,直接投资和证券资本流出都在增加;在流入国方面,发展中国家 – 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 – 作为接受国,正在经历从主要接受借贷性和证券国际资金转变为主要接受直接投资流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积极的评价。
对外资(外国直接投资)积极作用的新评价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首先,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国际借贷资金或国际证券资金,它们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简单地弥补国内储蓄资金的不足,而是国内生产要素与国际生产要素的直接结合,相互动员,相互促进。
    其次,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国际性选择性经济行为,在推动接受国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通常也伴随着国内投资水平的显著上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并不伴随国内投资的减少。
    第三,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可显著促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在一定时期内显著改善本国贸易收支平衡或经常帐户平衡状况。这不仅是因为外国直接投资通常会带来领先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会带来国际营销网络。尤其对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近年来的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效应十分突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中出现了各国纷纷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趋势。在这个浪潮中,不仅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
 
各国对待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变动情况概括(1995-2003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进行投资政策调整的国别数目
64
65
76
60
63
69
71
70
82
投资政策调整的数目
112
114
151
145
140
150
208
248
244
其中:有利于FDI数目
106
98
135
136
131
147
194
236
220
不利于FDI数目
6
16
16
9
9
3
14
12
24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秘书处《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表1.2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转变为净资产地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改善的成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具有相对充分的国内储蓄资源基础。这个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反映在近年来国内利率水平能够保持在相对低于国际市场利率的有利水平上。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对借贷性国际资金(包括证券资金)的近期需求显著减弱。当然,从长远观点看,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需求的相对关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国内市场利率与国际市场利率的差别也不会总是“内低外高”的。对外资金需求在总量上的相对减少也不必然意味着在一些部门的对外资金需求(结构性需求)的相应减少。
   更重要的是,对外资金总量需求的相对减少绝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需求的减少。如上所说,外国直接投资是一种直接生产性资金流动,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需要主要来自于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在生产技术上、管理方法上和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上的差距。这种差距,今天还显著存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可能继续存在。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流入密集地产生国十分强烈的示范效应,但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密集地主要局限于沿海部分地区,这种有利的示范效应尚未在国内许多其他地区充分显示出来。同时,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净资产地位本身也有得宜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因素。所以,从维持这种状态的角度来看,继续促使国内经济保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个观点不应当简单理解为“为吸引外资就有必要采取歧视性(片面优惠性)待遇”。
    还应当注意到,中国出现国际净债权地位与美国出现国际净债务地位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也有一些不同特点。在私人资本流动或者说私人部门对外债务债权关系方面,美方情况可能继续是大体平衡的;而在我们这边,中国对外债权主要表现为官方债权(通过大量官方外汇储备表现出来),私人部门(即居民和企业部门,或者说非官方部门)则并不一定也表现为对外净债权。这种情况,很可能还意味着我们这边的经济还有更多的一些深层次的不平衡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