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请问社科院,超女创造的几十亿在哪里?
作者:张建平    发布:2006-05-07    阅读:2150次   
 随着2006年“超女”海选的开张,相关话题又热乎起来。但不论从什么角度评说,“超女”是一个商业行为几成定论。有关方面的措辞是“超女产业链”。
    社科院文化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讲,在这里面,节目制作商、节目品牌运营商、赞助企业、广告代理商、电信运营商、娱乐包装公司、网络公司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利益,产生了多赢的局面,应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作。”
 “今年我们社科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里,还专门有一篇关于超女的文章,据我们调查,超女各环节的直接参与者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累计已超过7.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
 “在‘超级女声’的利益分配中,湖南卫视作为‘超级女声’的节目制作与播出平台,无疑是第一赢家。仅冠名赞助收入、广告、手机短信三项就获利6800多万元。作为‘超级女声’品牌运营商的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拥有‘超级女声’的全部品牌所有权,仅广告代言、商业演出、唱片等业务加起来,估计2005年收入约为2750万元。此外,赞助企业、广告代理商、电信运营商、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娱乐包装公司和网络公司都从‘超女’产业链中获利不菲。”
 当然,“超女”也不是美誉一边倒,同样充斥着批判之声,无论从文化、美学、传媒、社会等等角度都有批评。甚至有人提出要对此“禁止”。但是,性学文化研究者李银河女士力挺超女,在其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m/liyinhe)当中写道:
 “今天有记者打电话来说,有文化管理部门的人想取消超女,原因是超女太低俗,担心对青少年会有不利影响。我觉得应当说几句话,为超女辩护一下。”
    “第一,超女的节目制作单位和踊跃参加演出的人们有没有权利制作这样的节目?我认为,他们有权利。言论自由是人的一个基本权利,表演节目大致也属于这个权利范畴。文化管理部门凭什么剥夺这些人的公民权利?如果取缔真的实施了,我认为取缔一方的行为是违宪的。”
 “第二,超女肯定不是什么阳春白雪,但是既然有那么多人想看下里巴人,它就应当存在。有人想出丑,有人想看别人出丑,这很符合娱乐精神嘛。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演出都搞成高雅的呢?有人喜欢高雅,有人喜欢低俗。难道说只有喜欢高雅的人才有娱乐的权利,喜欢低俗的就没有娱乐的权利,只能向隅而泣吗?”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真实的故事。
 前不久,一个刘德华的女fan倾家荡产追星的新闻让大家度过了几个不那么寂寞饭后茶余。12年的时间,因为对刘德华的过于迷恋,一个兰州女孩从成绩名列前茅的花季少女,变成了一个无职无业、精神恍惚的女青年。不但倾家荡产,父亲甚至要“卖肾”为她圆梦。但是,刘德华似乎不如我们的某些经济界人士有经济头脑,刘德华获知此消息后,没有说追星创造的价值几何,反而怒斥此女不敬不孝没有人性。通过其经纪人批评此女“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他表示决不会理会此女fan的要求,并呼吁她停止过火的行为。刘德华说“我最痛恨做人不孝,如果用不健康的方法希望与我见面,我不会理会。”
 和大陆名家们对超女问题的评说相比,三栖明星刘德华似乎没有现代文化素养,也缺乏“经济头脑”,没有一颗热爱香港繁荣香港的心。
 
 话题到此打住。这本是五一节前写就的帖子,但是五一长假不好意思打扰各位网站编辑,就留在节后发帖了。好在这里并不是要讨论超女是高雅艺术还是大众艺术的问题,也不是讨论追星的应该与否问题,而是要说一说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因此,时效性无关紧要。不过,若要我就超女的“俗”和“雅”的话题说一句的话,我倒是想劝一劝那些以艺术的高雅观点批判超女太俗的人,要耐得了寂寞。自古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他超女越俗不就显得咱们越雅嘛?
 
 我不清楚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搞《文化蓝皮书》的教授是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是,说出“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这种话,乍一看是经济学专业研究结论,其实不像是一个经济学专业人士或受过相关训练的人士的说法。何出此言?
 当代经济,狭义地理解其实就是“货币经济”,这个经济体的价值有多大,就是用其货币存量来评价的。货币存量增加了,就可以狭义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了。《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对“利润”的定义就是“货币的增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155)。
 因此,如果垄断货币发行权力的货币当局不增发货币,则经济体以货币存量判断的价值就不会变化,其前提就是“货币不灭”。故而《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说到,“增发货币是保持这一体系运转的条件,而增发的货币最后表现为以货币增量表示的社会净收入。政府的作用就表现为用增量货币表示社会新创造的价值增量。”“假如政府增发货币量为零,而社会净收入不为零,则一定表现为一个帐面上的‘债务’。即在货币流中总有至少一个环节是没有实际货币支付的。”(P273)
 一个人歌唱得好,大家愿意买票来听,一曲歌罢,听众兜里的钱到了歌唱者兜里,仅此而已,在“歌者——听众”这个经济体当中,货币还是那么多,只不过所有权发生了变化,凭什么说这个经济体的价值增加了?增加的价值在哪里?超女主办方及相关方面可能多了几十亿的进帐,但是观众多了几十亿的支出,收支一定是平衡的,这个社会并没有多出几十亿的货币存量。
 一直都有人对GDP的统计问题提出质疑。如果经济学家出面说“超女创造了几十亿”的财富,则在经济学意义上意味着在GDP当中有超女创造的这个几十亿被统计进来,而且货币当局增发了相应的货币量(如果货币量增发是和GDP挂钩的话)。但是,恐怕没有人相信货币当局有此举动和将会有此举动。
 消费者口袋里的钱的使用是有优先次序的,这个先后次序经济学叫做“偏好”。消费偏好的改变只是说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只是消费序列的调整,并不等于是总消费金额的增加。原来大家喜欢看电影,现在超女来了,迎合了观众的口吻,大家改追超女了,用来看电影的钱改来看超女了,电影因此少了几十亿的票房。还是那么多的钱,一女不能二嫁(但是一首歌似乎可以反复唱反复收钱,算不算单方面的一女二嫁?),只是投向哪一个消费领域而已。为何只看到超女的票房增长,却看不到其它行业的票房萎缩?
 这就是说,“交易量”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衡量指标,交易量反映的是一进一出,是所有权转移的量而不是所有权增减的量。股市每天都有一个成交量,但是没有人评论说股市某年某月某日创造了多少亿价值。
 在同类市场的细分市场上,人们往往容易认识到这种“分布改变总量不变”的情况,比如五一黄金周的城市周边旅游和远途的旅游,在总的旅游人数不变的情况下,选择远途的人多了,郊游的人就必然减少,不大会有人说出今年城市周边游比去年多创造了多数GDP这种话,因为这个增加意味着远途旅游的清淡。但是,涉及到貌似不相干的市场时,许多人都会犯迷糊了,就像对待超女产业一样,只看到田里长起一颗大树,看不到树下不长庄稼。
 货币出了货币当局就是私有之物即有主的东西,也就是说,“收入”这个词语是有一个“主”的,即“谁的收入”问题。如果说超女“为某某人和企业创造”了几十亿的价值,或者说超女“转移”了几十亿的财富,这就没有错了,举办策划的有关方面谋求的就是这个结果。但是,说超女为社会创造了几十亿的价值,不是经济学白痴就是别有用心,纯属无意抑或有意地“忽攸”行为。不信的话你把全“社会”的账本都拿过来看一看,借方和贷方一定是正负相抵的,否则一定是某个环节做了假帐。
 与之相同的话题还有“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损失问题。
 房地产年交易量同样不等于创造了这么多价值,同理也除非是国家对应多发行了那么多的货币。否则,你可能看到的结果不过是原本可能属于汽车厂商所得的收入进了房地产商的腰包而已。房地产热销的时候,民众节衣缩食买房子,经济学家不能只看到房地产的兴旺,忘记了被民众“节”掉的衣和“缩”掉的食。
 货币经济原本就是泡沫经济,泡沫是其特征,因此,不存在泡沫的所谓破灭损失问题。“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损失”是一个经济学含义极其含混的说法。原来甲有一座房子乙有十万圆钱,现在是乙有一座房子而甲有十万圆,为何现在就是破灭了而原来就不是破灭?如果乙原来用十万圆向甲买一间房,半年后这房子又5万元卖还给甲,乙感觉有东西“破灭”了,但是,这个破灭的经济学数学描述不过是现在甲手中有一套房子和5万元,而乙手中有5万元,不同的仅仅是甲多了5万元而乙少了5万元,而甲乙两人社会的财富总量还是一座房子加十万圆。有什么破灭了?这个“社会”的损失又在何处?
 另一个常听到的例子就是银行的“呆帐损失”、“不良贷款”损失等等。其实,就宏观层面的“货币流”考察来看,不过是由于某种管理或制度的漏洞,造成了银行的货币所有权变更而已。所谓“不良贷款”之不良,仅仅是在银行看来它没有“良好”地返回银行,但是,贷出去的货币必定还在这个社会上,但是就整个社会来看,货币的总量并没有变化,差异仅仅是从属于银行变为属于他人而已。
 诸如此类,只要不存在发行货币的货币当局基于某种理由收回货币私有权的行为,以货币量考察的财富量就不存在减少的问题。这就像一个人站在两个水池之间,把一个池子里的水折腾到另一个池子里(比如用桶或一个水泵),然后,指着另一个池子里多出的水说:你瞧,我创造了这么多的水!他闭口不谈身后池子里的水位下降了多少。当然,对等的,只要不存在或不考虑水的蒸发或者在转运过程中洒落到了池子之外,则这个多池构成的水系当中的总水量也不会减少。
 以上一结论不过是所谓“货币不灭定律”的注释。
 可能有人会说了,你说来说去不就是货币当局没有对应这几十亿产值发行货币嘛。是的,要想使超女之类活动创造的价值“实在”地显现出来,有一个办法,就是由主办方出面让货币当局对应地发行几十亿钞票,超女活动散场,大家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一数,呵,多了几十亿!不过货币当局会这么做吗?
 
  类似这些话题和经济学评论说明了什么?说明现代经济学忽攸的成分还很浓重,本身离一门科学还相去甚远。以上问题就出在这门学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基本对象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其基本的概念“价值”、“价格”、“财富”等等究竟是什么含义,以及价值流和货币流的区分和计量,最终沦为忽攸之技、占卜之术。
 
阅读链接:
1、  投资与货币流动(1)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9650;
2、  投资与货币流动(2)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9769;
3、  投资与货币流动(3)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9676;
4、  投资与货币流动(4) 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24485;
5、  看货币当局如何塑造四不像的神 http://blog.sina.com.cn/u/5562bb43010002jc;
6、  货币当局自导自演的剧目 http://ecoblogger.bokee.com/4826870.html;
7、  炫耀通缩的后货币时代 http://www.50forum.org.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2081#;
8、  货币当局是干什么吃的?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8038;
9、  货币及汇率政策的用意何在? http://blog.sina.com.cn/u/5562bb430100007y;
10、货币及支付的新构想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449;
11、货币无量论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344;
12、泡沫,经济的根本属性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032;
13、Fluid theory and Macroeconomics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