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
作者:覃朝晖    发布:2006-06-30    阅读:2019次   
    一、民族地区特色第一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1.草场资源。我国5大牧区全部分布在民族地区,1990年草原面积为30722万公顷,占全国的97.6%。草山草坡总面积3261.5万公顷,占全国的52.36%。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84.37%,是与农牧民结合最紧密的优势资源。草业既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特别适合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家扶贫工作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面积将近八万平方公里,水草丰茂,未受污染,有人称之为“绿色净土”,有人誉之为“北国碧玉”。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以牧草为主的植物达1300余种。
    2.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森林面积达到6548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3.9%,林木蓄积量为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林木蓄积量的55.9%。
3.气候条件。民族地区的气候条件具有多样性,西南民族地区阴雨寡照、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无霜期长、热能相对丰富的特征,很适合种植业、林果业和花卉业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快发展,以促进生态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4.其他特色资源。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绒肉兼用型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被牧民们称为草原上的珍珠。新疆库尔勒市盛产香梨、棉花、番茄及芦苇、甘草、罗布麻等。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农业
    民族地区的农业是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有些地区的农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农村,以农牧业为生,因此农业的发展事关民族地区发展的全局,然而,民族地区农业一直以来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应该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
    1.发展特色畜牧业
    利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呼伦贝尔民族地区的草原优势,发展畜牧业,并且带动乳制品业、肉制品业的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内蒙古工业经济的支柱,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6%,实现利税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27%。草原畜牧业也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也是青海传统的特色产业。四川的猪、羊、牛肉总产量45317 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
    2.发展特色林果业
    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林果业广西百色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发展林果业;新疆库尔勒市的香梨,还有新疆葡萄,哈密瓜等。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之乡,蔗糖业是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3.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种植业
    新疆库尔勒市棉花,云南花卉,广西糖产业等。“白色产业”已成为新疆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全疆棉花及棉纺产品产值约占工农业产值1/5 以上。“红色产业”是新疆近年来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它是依托于番茄、红花、枸杞、辣椒、大枣、石榴等地道的新疆“土货”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到1999年,番茄、枸杞、红花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枸杞产品年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红花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提高到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四川是中国西部的粮食基地和副食品基地,1999年粮食总产量36681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22%,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一位。
    4.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民族地区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一些保护政策来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二、民族地区特色第二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1.特色原材料
    民族地区特色小吃,土特产和中药材原料丰富。广西百色山区面积大、森林面积大,生物资源丰富,具有种类多、开发价值大的特点。植物资源有236科、955属、2775种,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著名土特产品有:芒果、白毫茶、八渡笋、八角、茴油、桐油、板栗、田七、蛤蚧、云耳、香菇等。
    2.能源优势
    鄂尔多斯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鄂尔多斯有品种齐全、蕴藏丰富的化工资源。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8个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云岩、黄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等。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贵州水城县河流纵横,有珠江干流的北盘江和乌江干流的三岔河贯穿境内。南部北盘江流域面积2626.0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4.5%;北部三岔河流域面积1444.9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5.5%。新疆库尔勒市的盐湖资源。广西百色的铝矿丰富。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加工业
    1.发展加工制造业。利用民族地区特产和食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业。如广西百色“土特产仓库”。烟草产业是云南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对财政贡献最大,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以烟草业、酿酒业为主的轻工业是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烤烟产量居全国第二位,1998 年全省生产卷烟195179万箱,产值52133亿元,实现税利3013亿元;全省酒产量达48万吨。
    2.发展药材制造业。利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发展药材制造业。每个民族都有中国其民族的特色医药,并且效果非常好,比西医更能有效根治疾病,因此,很有潜力发展民族特色药材制造业。如广西百色“天然中药库”资源,发展其药材制造业。藏药是西藏正在培育和发展的特色产业。
    3.发展纺织业。利用民族地区的棉毛资源等,发展纺织业。如新疆的棉花,内蒙古羊毛。发展纺织业的原料成本相对较低,在基本成熟纺织市场上,降低成本意味着更有竞争力。民族地区一些手工艺品也有一定的时常,可利用民族地区手工艺技术,形成规模化,企业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三)发展民族地区特色能源工业
    1.发展水电业。利用贵州水城县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电业,能源工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已有发电装机容量528万千瓦,发电量达291177千瓦/小时。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产业是云南省21 世纪重点开发和培育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至1999 年,云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增至7351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9812亿千瓦/小时。以电力为龙头的能源产业是宁夏的基础产业,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0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全国第二位。
    2.发展采掘业。利用煤、天然气、矿产、石油、盐湖资源,发展采掘业,并促进化工业的发展。例:广西百色。云南以绿色产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已有独立核算企业1660余家,固定资产原值93亿元。有色金属和磷化工产业是云南省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云南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底,有色金属工业已具有采矿能力1259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云南磷化工产业是以其得天独厚的磷矿为资源基础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
    3.发展建筑业。国家正投入巨资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启动及完成,特别是公路、铁路工程的建设,拉动水泥,钢铁工业的发展。建筑业是民族地区的一大增长点。
    4.发展新材料科技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宁夏的特色产业,青铜峡铝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机械工业是宁夏传统优势产业,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轴承、材料试验等生产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以天然气资源为依托的石化工业正在成为自治区新型的支柱产业。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是我国的高科技产品。
新疆库尔勒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个以农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龙头,拥有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电力、煤炭、建材、机械、电子等初具规模的工业及建筑、运输、商贸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体系。库尔勒市已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以轻纺、造纸、机电为支柱,以食品加工为辅的新兴综合工业城市。

三、民族地区特色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1.自然风景资源优势
    民族地区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例如,广西河池境内有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17.71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河池地区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属举世闻名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之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分布于边缘地带,北有九万大山,西北有凤凰山、东风岭,西和西南有都阳山、青龙山等山脉。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乡的无名峰,海拔1693米,是河池地区第一高峰。河池地区岩溶面积大、分布广,占地区总面积的66%。
    2.民族地区人文资源
    民族地区人文资源丰富,例如,广西百色市,全市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约25.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60多万,有壮、瑶、苗、回、彝、仡佬等七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约占总人口的80%,瑶族、苗族、回族、彝族、仡佬族约占总人口的6%。正是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在百色就开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像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对歌择偶、新郎骑马迎亲、神秘夜婚、扁担舞;瑶族的进寨拦路酒、民族舞蹈,如:龙凤舞、铜鼓舞、丰收舞等很有特色;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跳弓节等丰富的民族风情,田阳舞狮、德保矮马童军等充满情趣的民间文化正逐渐向世人展现,充满无穷魅力。其中位于那坡县最神秘的黑衣壮,每年都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考察、探秘。贵州水城为多民族地区,民族民间历史文化较为悠久,且内容丰富。民族民间文化有:农民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及戏剧、民间工艺等。云南丽江、红河和香格里拉等地区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服务业
    1.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利用民族地区特色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民族地区休闲观光旅游,探险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民俗旅游,文化考古旅游,宗教旅游等。生物药品、生物工程、绿色食品、特色农业和以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为资源基础的旅游业是宁夏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呼伦贝尔市兴建了以呼伦贝尔草原、森林、冰雪、湖泊、口岸、少数民族风情等为主的一批重要旅游景区和景点,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为主要框架,以国内旅游、国旅游、边境旅游、出境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格局。旅游业是西藏以其独特的“世界第三极”的高原自然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逐步发展起来的特色支柱产业。旅游业是贵州的一大优势产业,“九五”期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15113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8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亿元人民币。绿色产业是贵州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云南省21 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发展民族地区特色餐饮业。通过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风味特色小吃餐饮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小吃如土家族的竹筒饭,掉渣饼,麻辣汤,兰州拉面,新疆羊肉串等等。
    3.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每个民族的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发展特色民族画、民族文学、民族音乐、民族电影、民族舞蹈及戏剧、民族工艺等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进行审议后筛选而成,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其中,备受关注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长调、川江号子、维吾尔木卡姆、傩戏、水书等文化遗产均获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地区所申报的项目占大部分。

四、民族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民族地区信息业
    当前,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增强各国综合实力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信息闭塞,极大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信息业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发展民族地区的电信业,邮政业,电视广播业,以及城乡上网业务。
    (二)发展民族地区金融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民族地区缺少资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完善民族地区金融业,为民族地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才能促进其更快速协调发展。政府需要对发展特色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相对稳定的特色经济发展建设基金,完善基金使用方式。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放宽对外商的投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要引导大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筹集社会资金。政府的建设基金要示范性投入,重点支持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建设。
    (三)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只有民族地区的劳动者素质提高了,民族地区才真正有了长期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构建起完善的现代化民族教育体系,形成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坚实的基础教育,开放的职业教育,合理的高等教育,以及配套的其他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四)发展民族地区交通事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交通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公路发展比较快,公路还是民族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由于民族地区偏远,地理复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铁路的在民族地区覆盖率还比较低,航空费用高,不利于资源的输出和输入,也不利于发达地区的人们到民族地区采风旅游。例如,西藏铁路的通车,万宜铁路的动工,航空也逐步渗透到每个民族地区,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
    (五)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业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系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解决人民后顾之忧的重要保证。搞活民族企业、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保险业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险业要重点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保险三个领域下功夫。打好扎实的基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民族地区的保险公司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五、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变
    通过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并且努力把这些特色产业发展为优势产业,将优势产业转化为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带动,形成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群,特色工业产业群及特色服务业产业群,使在全国甚至国际上形成产业竞争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转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在品牌方面:由特色产业向品牌产业转变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并不一定是优势产业,因此,需要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提升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变为优势产业。目前,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比较多,比较分散,但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品牌的产业很少。民族地区品牌产业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优势。
    (二)在产品结构方面:由数量型产业向质量型产业转变。
     民族地区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分散度高,集中度低,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这样只会导致简单的产品数量的增加,不利于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提高。积极整合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企业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在市场方面:由地区特色产业向国家特色产业乃至世界特色产业转变。
     “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民族特色产业有潜力发展为国家特色产业乃至世界特色产业。例如,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云南丽江等。需要开拓多元化市场,强化信息管理,稳定销售渠道,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兴市场。
     (四)在生产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努力向资本型和技术型产业转变。
     积极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政策,培育民族地区人民参与积极性,加强参与点建设,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并加强资本型和技术型产业的建设。实行工农贸一体化经营,建立固定的生产基地。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素质,积极利用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发展民族地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发展,增强其产业优势。
     (五)在创新方面:由传统保守观念向创新观念转变。
民族地区思想相对保守,创新观念不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后与先进的差别就在于观念。观念的核心在于创新,要做好一个企业就要不断创新。企业观念的创新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创新或观念更新随着市场的变化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在技术上、质量上、品牌上、管理上、经济思想上创新,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是企业的永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的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李忠斌.民族经济学发展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健英.起飞——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新思维[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3.
[5]陈庆德.民族经济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黄万纶,李文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王文长等.西部特色经济开发[M].民族出版社,2001.
[8]刘秀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西南交大出版社,2005.
[9]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结构研究[M].三联书店,2004.
[10]张丽君,李澜.西部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