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怎样看待当前的货币信贷形势
作者:曾建中    发布:2006-08-17    阅读:2181次   
    当前我国的货币信贷增势迅猛,再现2003年上半年过快增长的相似情形,并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下新高。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否会重现两三年前的过热压力?国内学界意见十分相左,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经济呈现全面过热趋势。理由是投资过猛、信贷过多、贸易顺差过大……这些信号似乎足以让研究宏观经济的专家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第二种观点是经济只是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出现过热态势。理由有二:一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角度来看,东部投资基本合理,中部和西部投资过热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湖北、安徽、河南、内蒙古等地发展迅猛,东部山东、江苏等地发展较快。二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反弹和扩张,成为投资增长过快的“中坚”。如有色金属、纺织、汽车等行业的投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全面加快。第三种观点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加快”,并不是“过热”。理由有三::第一,经济效益在继续提高;第二,经济运行约束因素也得到了缓解;第三,市场物价保持了基本稳定。基于以上判断,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的货币信贷运行情况,并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
    一、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问题提出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信贷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速度持续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就当前货币信贷的运行轨迹进行全面剖析。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自2004年宏观调控之后,货币供应量增速
    开始放缓(见图1)。M2增速由2004年第一季度的19.1%下降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14%,并徘徊在14-16%之间,从2005年第三季度开始,货币供应量又开始快速增长,再现2003年上半年情形。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投放过快导致了信贷增速过猛和投资反弹趋势,经济又开始高位运行。
    (二)货币流动性不断增强。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体系的存贷差在逐步扩大,由2001年上半年的28636.1亿元扩大到2006年上半年的102697.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4812.3亿元。与之相对应的银行存贷比也在不断下降,由2001年上半年的78.8%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的67.3,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
 
    (三)信贷投放增速过快。从图3和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信贷投放增速猛增,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出现过热迹象。2004年开始趋缓,自2006年又重现2003年信贷过快增长势头。与2003年不同的是,
 
表1  2001年上半年-200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占资金运用的比例情况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合计
各项贷款/资金运用
余额
比年初
余额
比年初
余额
比年初
2001年6月
106553.4
7151.6
143207.6
9472.0
0.74
0.76
2002年6月
121137.6
8299.6
169125.0
13196.8
0.72
0.63
2003年6月
149156.6
17810.5
206577.8
23333.1
0.72
0.76
2004年6月
169905.2
14333.8
241796.0
22663.9
0.70
0.63
2005年6月
186178.7
14539.0
304913.2
32381.3
0.61
0.45
2006年6月
215302.6
20612.2
336412.9
34370.0
0.64
0.60
今年信贷总量虽然投放速度过快,但贷款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比例要远远低于2003年。从信贷投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在不断加大,而短期贷款投放比例在继续缩小(见表2)。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的比重由2001年上半年的29%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45%,平均每年上升3.2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从2001年6月的61%,下降到2006年6月的44%,平均每年下降3.6个百分点。
表2  2001年上半年-200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占比情况
 
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各项贷款
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各项贷款
2001年6月
0.29
0.31
0.33
0.37
0.41
0.45
0.61
0.58
0.54
0.51
0.47
0.44
2002年6月
2003年6月
2004年6月
2005年6月
2006年6月
    二、用科学发展观解读当前信贷快速增长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我国经济的历次大起大落都与投资高增长密切相关,而投资高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信贷资金的强劲支撑。信贷资金投放过快,开始会推动经济加速增长,但接下来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结构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轮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笔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解读了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对贷款需求始终旺盛。自200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一直呈加速上升态势,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即使面临“非典”突发事件的冲击,200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仍高达到9.2%。尽管受随后的宏观调控影响,经济增长出现了波动,但2004年和2005年的GDP季度增速始终维持在9.5%-10%的高增长区间。2006年又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由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引发的新一轮投资热潮使经济建设依然呈现出强劲势头,经济持续升温使得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始终趋于旺盛。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增幅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当季增长11.3%,比一季度高1个百分点。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银行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今年以来持续回升,二季度达到66.7%,比去年四季度高2.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3.1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汇率长期被低估,造成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自2000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致使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被动和经常性地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使得外汇储备从2001年初的 1686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06年6月末的9411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央行大量购入外汇又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如外汇占款余额占基础货币的比重由2001年1月的47%上升到2006年6月后的119.5%以上。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使得货币供给过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最终会导致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这势必形成物价上涨的压力,即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同时,加上自今年2月份以来,押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卷土重来,更加剧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危机,出现了重现2003年上半年的信贷过快增长情形。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2-5月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分别达到10.2亿美元、44.5亿美元、53.1亿美元和125亿美元。
    (三)商业银行改革利益驱动,增强了贷款的投放动机。于2002年初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将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和增加利润作为内部考核的主要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开始积极放贷。2003年,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1-6月份,国有银行同比多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多增额的62.8%。随后,受资本充足率约束和风险约束,各商业银行在2005年普遍存在压信贷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资产与资本的调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下降”。截至2005年末,资本充足率达标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5%左右。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98%、10.23%和13.6%;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位数,达8.6%。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已取得明显突破,建行和中行陆续实现上市后资本金得到较大补充,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减轻,在经营理念上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利润考核压力明显增加,前期积蓄的放贷能量得到释放。此外,部分资本充足率不达标、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一些商业银行贷款发放追求"早投放,早收益",投放时间也明显提前。截止今年上半年,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0.9%。
    (四)低利率刺激投资快速增长,扩大了贷款的需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严格的政府管制下,其价格无法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这种低利率政策是目前国内各种经济行为扭曲的关键因素,由此所导致的经济风险会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信贷的过快增长。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告诉我们;资金的价格过低会导致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而由于目前利率的严格管制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这样不仅会给金融体系制造出巨大的寻租空间,使得银行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会降低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过热。近几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过热的状态,即使经过2004年全面宏观调控和2005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之后,仍处于高位运行。为什么经过近两年的宏观调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还不能得以控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银行利率过低、市场资金成本过低,刺激投资过快增长。
    三、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信贷快速增长
当前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控制,将会引发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
    首先,导致通膨压力加大。经济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当货币信贷供应扩张非常快的时候,或迟或早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又会使贷款投放过多,为投资过快增长提供了支撑,这样不仅削弱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反过来,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又将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这种增长模式的最终结果是通胀趋势逐步加剧。同时,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会流向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推动能源、原材料以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其次,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状况。一方面加剧投资结构的内部失衡。在高利润和需求的条件下,投资和信贷的过快增长必将刺激包括产能过剩行业在内的生产能力的再度盲目扩张,加剧了资源和能源的紧张,阻碍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由此导致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高投资缺乏消费的有利支撑,当高投资无法持续并出现明显的向下调整时,消费增长不足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可能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最终将影响到宏观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稳定性。
    再次,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风险管理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中,投资与信贷的过快增长将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最后无一例外地引发了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当前相当大部分贷款是以土地和房地产担保的,而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土地价格已经大幅飚升,一旦土地价格出现回调,届时,很多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会严重缩水,贷款将面临损失风险明显加大。二是目前许多旧的产能过剩尚未完全消化的同时,出现新的产能过剩。这样不仅进一步加大出口和外贸平衡的压力,而且增加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难度,也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大。三是当前投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在信贷领域突出表现为中长期贷款比重在不断上升,加上目前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针对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为了确保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当前银行要高度关注信贷增长、贷款投向和结构优化等一系列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好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合理需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方针,不搞“一刀切”,防止“不作为”,积极寻找新的信贷增长点。二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及产业政策的要求,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既要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又要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三要在合理控制信贷投入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加强地方有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联系,加大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二)正确处理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增长离不开金融市场资金的有效支持,由于我国银行信贷融资成本很低甚至于负利率,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银行信贷资金,比例高达80%以上且在逐年上升。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会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会由银行和政府承担,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孕育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要注重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格局。
    (三)正确处理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今后一段时间还会持续,外汇储备将会不断攀升。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会继续被迫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这将进一步增加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在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会加大境内银行的贷款压力和冲动。针对这种局面,银行必须要科学处理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流动性过剩压力下,根据客户的跨境需求,考虑通过跨境并购等综合性经营来开拓新的市场,达到不断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围绕客户需求,加大产品差异化设计力度,不断增加个性化产品数量,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四)正确处理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当前信贷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国际贸易非均衡使得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所致。因此,要缓解信贷过快增长的压力就必须正确处理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庞大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提高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过多又严重干扰了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剧烈的贸易摩擦,并且激化了本币升值的压力。所以,要遏制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治本之策在于从源头做起,从调整发展战略做起。一是应继续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汇率机制;二是释放外汇需求,加强有关方面的制度建立和监管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三是适当限制资本流入,减少外汇供应。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当前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后,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一、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是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内因,也是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根源。
    二、从资金需求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的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不仅导致资金需求的过度扩张,同时也为刺激投资快速增长创造了天然的土壤,是当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外因,也是维持本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三、当前我国货币信贷过快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有可能导致通膨压力加大、经济结构的失衡和金融风险加剧的不良后果。因此,针对当前我国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处理信贷增长速度与质量、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与信贷投放以及外汇储备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关系,
    四、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中面临的信贷过快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曾建中 ,论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财经科学,2005,(2)
    2、曾建中,警惕金融生态失衡扰乱我国的金融安全。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3月17日。
    3、曾建中略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想。宏观经济管理,2006,(8)
    曾建中,男,湖南人,(1972,)博士研究生,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主要从事金融与财务理论研究,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联系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花园新村二号,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研究处
E-MAIL zengjianzhong51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