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构建和谐社会需迎接新挑战
作者:王建    发布:2006-10-31    阅读:3193次   
    刚刚闭幕的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二〇年中国要构建成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具体提出了九大目标和任务,如果把这九大目标与任务稍加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一类任务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类任务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够和谐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朝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原有的保持社会分配公平的调节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统体制下,是靠计划经济体制对工资水平的控制实现的,这种分配体制虽然使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长时间内都保持了极小差距,但是却严重抑制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严重抑制了提升经济效率,所以需要改革。而相对于传统体制来说,市场经济下的分配体制中,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有效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却因为加入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因素,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均,由此形成目前的社会不和谐矛盾。
 目前有些人把因为社会收入差距拉大所及其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例如普通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归结为改革的方向不对,这是个错误认识,因为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并非一定会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无限制扩大的结果,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保持社会公平分配的调节机制,这就是收入转移支付制度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社会保障体系看,在中国目前的4亿城镇人口中,已经享受养老保障的人口仅有1•75亿,享受医疗保障的人口仅有1•4亿。享受失业保障的人口仅有1亿,主要社会保障的城镇人口覆盖率都在25~45%之间。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就更低,例如在目前9•4亿农村人口中,仅有5千万人享受到养老保险。
 中央六中全会的公报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这首先是意味着中国目前改革的大方向没有错,同时明确了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保障社会公平的机制。但是也要看到,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以目前已经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均社保年支出额来看,大约是3000元,如果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达到14•5亿,按目前标准全部享受社保,总支出将达到4•3万亿元,与2005年5千亿元的支出总额相比,将增加7•7倍,社保费用的年支出增长率将达到15•5%,而估计未来15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虽然仍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但也可能仅在8%的上下,所以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必然会上升。这个社保成本也必然会加入到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因而会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六中全会的公报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包括了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内容,要达到这些方面的目标,也都会增加社会公共支出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提升。
 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要求必须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在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与以往走过的发展道理相比,这同样需要增加许多方面的支出,例如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支出和环保支出等等。“十五”期间,我国的节能指标与主要环保指标都没有完成,今年以来节能与环保指标恶化的情况仍没有逆转,突出显示了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迫切性。据有关方面估计,中国的环保欠帐高达万亿元以上,国土整治所需要的投入更大,所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还是要增加投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近30年道路,实现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并且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这与中国能在长期内保持低成本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但是必须看到,中国的低成本竞争力是在许多该理顺的关系没有理顺,该支出的钱没有支出的基础上实现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实际上也是要对过去该做而未做的事情补课,因此各项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最终都会反映为中国生产成本的上升,这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对中国经济的新挑战。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能够释放的经济效益潜力,实际上仍然很大。例如从生产领域看,产业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仍然十分普遍。在流通领域,西方发达市场国家流通费用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下,我国目前仍高达20%以上,所以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事业,充分释放经济增长中的效益空间,将不仅使我们能够充分消化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因素,还可以使中国经济孕育出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