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转型体制下的产融耦合浅析
作者:王曼    发布:2006-12-03    阅读:2662次   
 

1概念界定

1.1产融耦合与产融结合

产融耦合”在传统理论中也称之为产融结合。耦合(Coupling) 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原意为相互连接它是一种稳定的相互作用形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者两种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的实质是系统之间及其运动方式的互动[i]比如两个线圈通过磁力线进行耦合,两个电路通过电阻电容进行耦合等。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进而提升资本运营层次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产融结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产融结合是指传统金融资本理论中所描述的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的经济现象;广义上的产融结合则强调金融机制在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把金融储蓄向产业投资转化的一切资本连接方式和手段都视为产融结合。其内容涉及到企业的资本结构、治理结构以及金融组织结构、融资方式等等。

1.2产融耦合的本质和含义

产融耦合的一般含义是指资本在制度结构中的某部份职能和功能的耦合,这里的职能既包括经济职能,又包括政治职能[ii]产融耦合的本质特征是以产权结合为基础,以双向持股为手段,以金融企业为核心,以混合增长为特征,来促进企业集团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之所以使用“产融耦合”这一概念,主要是从系统研究角度探讨产融结合这种经济现象,继而使用系统研究方法剖析转型体制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这一耦合系统。行文中有时也会用产融结合来表述相关问题。

2 文献综述

产融耦合的早期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人[iii]。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垄断、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股份公司以及银行的作用等学说,奠定了研究金融资本问题的理论基础。随后,拉法格[iv]、希法廷[v]和列宁[vi]等人,逐步丰富和发展了金融资本理论。这表明,传统的“金融资本”理论已经具备了产融结合这一概念的雏形。西方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帕特曼的“金融机构控制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等等。此外,还有其他学者比如钱颖一、青木昌彦等,其代表理论是“银企关系制度论”。他们从银行与工业部门的关系制度入手,考察了产融耦合的内在机制、融资效率以及银行与企业的微观组织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相互作用。欧洲投资银行经济学家斯坦克尔(A·stenherr)、Thorsten Beck与Gerschenkron等人对产融结合模式的划分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内一些学者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问题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耦合系统。产融耦合及其模式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李扬(1997)在《产融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和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对那些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产融结合的历史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证明:在产融结合发展的新趋势中,各种新的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实现了金融功能与产业部门要求的有效结合。

黄明(2000)在《现代产融结合新论》中分析并比较了资本在实现货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企业的成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制度结构内的职能和功能的联系和互动。

杨琳、李建伟(2002)在《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一文中,建立了一个两部门模型。他们选取了美国、日本、韩国以及马来西亚作为样本,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实体经济结构升级将会带动金融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作者从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互适应性这个角度出发,得出了“金融结构转变只有适应了实体经济升级需要的金融服务的要求,才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此外,他们还认为对金融结构的分析应该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

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产融耦合问题的著作是罗军的《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vii],全书共分为六部分,详细探讨了现代产融耦的主要模式以及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的演进等问题。

3现代产融耦合的主要模式

现代产融耦合模式通常是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资本连接方式和制度结构,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制度与资本结构、融资制度与金融结构以及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这三个部分。按照部门经济的划分方法,我们把产融结合模式划分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这三种模式。一国选择哪种结合模式,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金融体制、法律法规制约、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等。

3.1 市场主导模式

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一般解释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外部结合,任何金融中介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其特征是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和社会化,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机制的外部结合。在这种结合方式中,商业银行处于非主导地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融结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借助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兼并、接管机制来间接控制产业资本,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治理。

典型代表:GE。GE这种模式是在美国完善的金融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充分多元化的基础上,提供了多渠道融资,降低了资金成本,与实业发展紧密结合。郎咸平在统计了有关数据后发现,美国百大企业里进行产融结合的五家企业(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康柏电脑以和卡特皮勒)之中,真正意义上拥有银行的只有通用电气一家,其它几家从事的都是金融服务即金融租赁,算不上真正拥有银行。

3.2 银行主导模式

银行主导模式是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金融部门在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银行资本通过债权——股权相结合的方式渗透到产业资本中,能够对企业治理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掌握企业的控制权。银行主导型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强,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产融结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主银行制为核心的法人相互持股的产权关系。在这种模式下,银行通过贷款契约、股权占有、人事结合及代理小股东的表决权等方式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实行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的国家一般是政府参与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等。

3.3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指政府在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的支配作用,这是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产融耦合模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政府主导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而且是全过程的。它既保持了对金融部门的有效控制,又以产业政策为指导,把金融服务与政府鼓励的产业发展导向和相关企业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型对于发展中国家克服资本短缺和支柱产业增长乏力从而实现经济起飞具有特殊的意义。韩国是推行政府主导型的典型国家。

4 当前中国的产融耦合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2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中国从经济转轨伊始,就开始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转轨的支持作用被称为“管渠效应”(马卫峰,2003)。  

4.1中国产融耦合的特点

目前,中国的产融耦合主要表现以下为三种类型:⑴产业资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控股,这是当前中国产融耦合的主要类型;⑵金融机构向企业参股控权;⑶产业资本向银行业参股控股。

由此总结出,中国经济转型中产融耦合的特点是:⑴在产融耦合过程中,金融资本较产业资本有更大的主动性,即所谓的“产业资本追逐金融资本”。其较高的利润对工商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⑵产融耦合的风险较大。这种风险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业改革尚未完成;另一方面,产业基础也很薄弱,尤其是产权不明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进行耦合后,彼此在传递资金的过程中也将风险直接进行了转移。因此,在产融耦合过程中,应该强调以效益为主,规范运营,减少风险。⑶产业资本供给相对较多,金融组织、金融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方面显得不足。产融耦合不是银企间一般的借贷关系,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产权关系,制度创新是其中的关键。

4.2产融耦合模式的国际借鉴和启示

当代西方国家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产融关系模式是美英与日德的银企模式,即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其他国家的银企关系模式都是在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形成的。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西方发达国家的产融耦合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⑴世界各国因经济、社会以及历史传统的不同,其耦合的方式各有特色。即使是在同一国家,因其发展的阶段不同,产融耦合的方式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国家是选择市场主导模式、银行主导模式还是政府主导模式必须符合国情,必须遵循本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脱离本国实际情况简单地移植他国的耦合模式,只能陷入耦合的陷阱之中。

⑵产融耦合模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每一种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此外,三种主导模式存在趋同化情况,所以套用某种标准将产融耦合模式完全分开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只要某种模式有利于协调本国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划,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这种模式就是合理的。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努力适应产融结合的一般规律,探索适合我国的产融结合模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使其共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⑷理论与实践表明,政府主导模式对于那些市场机制尚还薄弱、又试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作用。其运行机理是因为政府可以控制资金投入的领域,引导资金进入那些急需发展但还没有被市场所觉察的产业。但政府主导必须根据市场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有可能造成投资效率降低、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   

4.3中国产融耦合目标模式的选择

不管是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还是政府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究竟采取哪种模式,还需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三方面来分析比较它们各自的经济效率。现阶段中国的产融耦合模式正处于一个渐进的变革与成长时期,我们必须在借鉴那些发达国家产融耦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产融结合发展模式。我国产融耦合的目标模式是银行与市场并重。

4.3.1金融控股公司

现阶段产融耦合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产业企业集团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转化和演进。国际上对金融控股公司比较权威的解释,是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与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发起成立的“多样化金融集团公司联合论坛”对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解释,即“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特点是集团公司混业、子公司分业,且金融业务占绝对比重。

我国产融耦合的目标模式是建立以市场为依托的双向耦合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可以说是我国当前以及将来产融耦合的一种有效形式,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我国双向产融耦合的突破口。国内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立,它集中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包括银行、证券、信托及保险等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此外还有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企业集团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化,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兼顾了长远发展,是一种经营战略的转型,是金融业范围内的一种组织方式和业务融合的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的是资产集约化管理,所以在进行资本运营过程中要比一般公司的资本运营效率更高。

4.3.2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在产融耦合过程中,它或是亲自参与其中,或是充当桥梁和纽带,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通过资本市场把社会闲散资金、居民手中的储蓄直接转化为企业投资,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投资银行可以为我国企业大规模、高质量地引进外资创造新工具、新方式和新渠道,为搞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能有效地将国内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当前,在国内已经出现了若干大型国有企业联合组建的联合证券、东方证券,广发证券控股辽宁成大等。所以说,促使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兴起,并逐步取代银行成为企业长期资金供应的中介主体,是在证券市场发育不足的现状下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公司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推进产融结合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受到种种限制,中国产融耦合的中介机构还未能有效发挥其功能,证券公司以及信托投资公司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健全的投资银行。因此,应加强市场规范化建设,健全各项法制,使投资银行在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中健康运作。

4.4 中国推进产融耦合的对策

  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新型高效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首先需要深化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其次要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促进金融资产结构的升级。实行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金融支持),对促进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宏观意义。同时还要注意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以扩大市场金融交易的比例等等。

⑵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行为边界过大,使得经济主体间的交易关系非市场化。在改革中应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注重在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减少行政配置资源份额,扩大市场自主配置的比例。地方政府应努力营造产融结合的宽松环境,鼓励跨地区的产融结合,在产权变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树立产融耦合的有效观。产融耦合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因为其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二者结合所产生的结果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产融有效结合需要产融耦合机制市场化,就是要改变政府主导型产融结合机制,逐步实现以市场为主的产融耦合机制。

⑷推动民营企业的产融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具有特殊性。应充分重视民营企业的产融结合问题,注意吸收民营企业入股金融。这既是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从而改善治理结构的需要,也是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途径。在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的状况下,民间金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也是民营产业资本向金融业资本进行渗透和转化的一种有效形式,符合产融结合发展的一般规律。

⑸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证券投资在银企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资本金制度,逐步实现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的融资新体制过渡;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逐步实现从个人投资为主向机构投资为主过渡。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司法,防止由产融结合造成新的行业垄断。建立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形成由预防性风险管理和存款保险制度等组成的金融管理体系,为产融结合和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5 结论

产融耦合是产业资本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推进,产融耦合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现有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我国产融耦合只能采取与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并行的、相互适应的道路。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产融耦合模式,就要在政府的积极作用下,逐步完成由银行主导的产融耦合模式向市场主导的产融耦合模式过渡,形成一种混合互动的立体式产融耦合模式。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着手通过产融耦合组建自己的资本集团,以抗衡正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的国际大资本集团。

 


注释:

[i]罗军,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10.p14

[ii]罗军,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10.p16

[iii]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4

[iv]参看拉法格,拉法格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5

[v]参看鲁道夫·希法廷,金融资本[M],商务印书馆,1994

[vi]参看列宁,列宁全集[M],第2卷、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75

[vi]罗军,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李贞玉,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率系统,2000.2

[2]罗军,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10.01.

[3]金力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产融结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俞坚 ,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投资研究,2004.3

[5]王勇,新经济形势下产融结合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曼,(1980——),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民族经济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