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7年长安讲坛
社会科学中的牛顿定理
演讲者:茅于轼    时间:2007-04-12    阅读:35778次   
非常感谢梁(优彩)先生的介绍。我是学理工出身,曾经在铁道研究院做过30年的关于铁道机械方面的研究,后来才转向经济研究。我认为,和自然科学相比,我们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现在还处于相当幼稚的阶段,缺乏一个牢靠的、逻辑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框架。而我们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于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远比对社会的了解要清楚得多。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人类是怎样了解自然的。举一个例子,钟摆的周期与摆动的幅度无关,不管幅度大还是小,周期(时间)都是一样的。这个现象是伽利略发现的,那时候还没有钟表,他就用脉搏来测量时间,比较不同摆幅的周期,结果发现了这个现象。在当时,很多事物被认为是不可以度量的,比如时间、速度、加速度等,伽利略的发现让人们具有了时间的观念。因此,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也是一个懵懵懂懂的、非常含糊的、出现过很多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探索出一条认识自然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应该具有共性。我想做的是,以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来对照社会科学领域,并且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承认的、经得起推敲的、逻辑完整的社会科学的定理。我这个想法非常不成熟,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
牛顿力学有三个定理,这三个定理把整个宇宙的运动变成可知、可预测的,有什么行星经过什么地点,会不会有小行星撞到地球上,这都可以计算出来。第一个定理是惯性定理——如果没有外力的话,一个物体会以原来的速度、方向继续往前走。在当时,人们认为物体有趋于静止的习惯,你不动它,它慢慢就停下来了,而牛顿认为物体是动则恒动、静则恒静,东西慢慢停下来,水流到一个地方就不流了,一个球滚来滚去最后停下,这都是受到外力的作用。第二个定理是加速度定理,即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其公式为f=ma。第三个定理是作用与反作用定理。大家都知道一个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而实际上,根据牛顿的力学定理必然推导出万有引力,这和苹果没有关系。
为什么要讲牛顿定理呢?因为有了牛顿的力学定理,世界上的一切运动都变成可以预测的,小到琴弦的质量、两个支点间长度和频率的关系,大到飞机怎么飞上天,月球为什么围绕地球转,都可以用这三条定理做出解释。这是一个所谓的定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和几百年前相比,人类对于世界的了解加速了很多,认识的方法论也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举例来说,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可以大量印刷,而在此以前只能手抄。从刻板印刷到活字印刷,这个进步应该说是很小的,但是整整花了400年,而现在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就很快,为什么?就是因为认识的方法论有了非常大的改进。遗憾的是,我们认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还没有很大的进步,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框架的特点应该是经得起推敲、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没有错。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才可以称之为定理。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在社会科学中有没有可以称之为理论的东西。
定理一:人人都实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逻辑上行不通。除非利益可以输出。
如果人人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么利益要转到哪里去呢?只能出口。但是这必须满足一个假定条件,即外国人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如果外国人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就只能把利益出口到月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人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行不通的,我觉得这可以成为一个定理,从古到今到将来,永远都是对的。
定理二:人人都追求利益可以行得通,只要不妨碍别人的利益。这就是合作,或协议。
人人都追求利益是行得通的,但是它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不要妨碍别人的利益。我追求利益,你也追求利益,如果我们的利益有冲突,那就行不通了;如果没有冲突,你有利益,我也有利益,这完全行得通。在什么情况下,你有利,我也有利呢?就是合作,或者达成协议。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一种安排。
定理三:基于同情心的损己利人,对自己损害不大而对他人帮助很大,能够增进全社会的福利。
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行不通的,但是出于同情心的损己利人,自己牺牲一点利益,给别人很大的帮助,这就能够增进全社会的福利。福利是可以相加的,所有人的福利相加就得到全社会的福利,那么怎样使全社会的福利极大化呢?这就需要同情心,比如慈善事业。富人的人钱比较多,他拿出一点钱,对他个人而言,损害很小,但是对于迫切需要用钱的穷人来讲,得益就很大,从而使全社会的福利增加。一般的人总是倾向于自利,甚至于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就使损己利人或者同情心成为稀缺的事物,也就不能够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极大化。同时要防止误判别人的偏好而强加于人,帮助别人要得到他的同意,我抽烟就一定要你抽烟,我喝酒也让你喝酒,我吃肥肉也要你吃肥肉,这就不好了。所以说:己所欲,慎施于人。拿美国打伊拉克来讲,美国觉得伊拉克的老百姓被萨达姆的独裁搞得非常痛苦,因此他要帮助伊拉克的老百姓打萨达姆,但战争的结果是,伊拉克的老百姓天天担惊受怕,生活并没有比以前强多少,所以不得到别人的同意去帮助别人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定理四:双方基于平等自愿的交换,必定同时对双方有利。因此必定有利益的发生。否则一方得利另一面将受损。
有一个假定,就是双方都会关心自己的利益,不会损己利人,如果有一方损己利人,这条定理就不一定成立了,除非你是出于同情心。一般的交换都是双方考虑自己的利益来进行的,他们之所以同意交换,是因为对自己有利,至少是无害。所有的交换一定产生新的利益,如果没有新的利益产生,一方得益另一方就会受损失,因为总的利益没有增加,现在两方面都得到利益,一定是有新的利益产生了。如果全社会都是平等自愿的交换,财富就涌现出来了,除非发生了负的外部性,最典型的就是环境污染,生产的企业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但是当地的老百姓因为环境污染而蒙受损失。
平等自愿的交换是市场经济最终的奥妙。中国的老百姓在改革开放以前吃不饱饭,买什么东西都要票,为什么现在物质这么丰富呢?说到底,就是有了平等自愿的交换。这和马克思的等价交换理论是不一样的,等价交换理论认为交换是等价的,不创造财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那么交换到底能不能创造财富呢?交换创造财富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交换是平等自愿的,如果我能把你控制住了,你不答应也得答应,这样的交换就无法创造财富,一方的获利是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的。举例来说,有一个年轻人给我打电话,说他打了三个月的工,老板不给他钱,他问我,他要不要继续干下去。实际上,这个年轻人已经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因为他有三个月的工资在老板手里押着,老板让他干,他不得不干,不然的话三个月就白干了,这个时候双方就是不平等的交换关系。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平等自由交换呢?不能完全做到。在劳资谈判中,职工总是处于弱势,因此各国的法律都允许工人组织工会,提高工人的谈判地位。当然,谈判地位很难正好平等,不是甲欺负乙,就是乙欺负甲。在美国,有的时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有的时候是工人剥削资本家,比如60、70年代的时候,汽车和钢铁行业工人的待遇比其他行业的工人高出好几倍,就是因为工会的力量非常强大。
那么,什么叫人和人平等呢?我给出的定义是,人与人的平等意味着各人行为的约束条件是相同的,如果有人可以有不同的约束,就是不平等社会。什么是约束条件?首先是法律,大家都遵守法律,这个社会就是平等的,如果有人不守法,这个社会就不平等。比如,按照规定,机动车在长安街上不可以左转弯,但是有些车就可以左转弯,交警还不敢管,这就是因为他的约束条件不同,别人受约束,他不受约束,这就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当然,现在比过去平等多了,但是跟外国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平等的约束条件不是简单的法律,而是人权。人权就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权利相同,这个权利不会影响别人,比如行动的自由、生存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听的自由,这些都不会妨碍别人。但是,有些东西从表面上看是不平等,实际上是平等的。有人聪明,有人笨;有人漂亮,有人难看;有的个子高,有的个子矮,这都是天生的,不是社会中的不平等。另外,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我选择勤奋,你选择懒惰;每个人的运气也不同,你碰到了好人,我碰到坏人,这些都不叫不平等。对于社会的平等和不平等,我们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社会如何保持稳定。
定理五:平等的社会能够保持稳定。
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人人都想拥有特权,自己的权利不愿被别人侵犯,这样的社会是不稳定的。有些人有特权,其他人一定没有人权,什么叫人权?人权就是取消特权。在封建社会,皇帝有特权,不要说批评他了,就连老百姓的名字都不能和皇帝的名字重复,老百姓也不能用黄颜色,因为那是皇帝的颜色。所以,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是不稳定的,不断有人推翻皇帝,自己做皇帝,周而复始,从来没有消停过。因此,只有平等的社会才是稳定的社会,所谓平等就是每个人的约束条件相同。
定理六:贫富之间必须和谐相处,否则只能使全社会都变成穷人,别无出路。
一个社会出现贫富差距是难免的,但是贫富必须和谐相处。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一个社会如果有穷有富,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我觉得,贫富之间必须和谐相处,否则没有出路。如果穷人和富人不能和谐相处,要么大家都变成富人,要么大家都变成穷人,大家都变成富人是做不到的,因为生产力没有那么发达,也许300年之后可以做到,现在不行。但是大家都变穷人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我们确实曾经做到过。解放以后,我们实行了打倒富人的政策,在农村打倒地主、富农,在城市打倒资产阶级。经过近30年的改造,从1949到1978年,中国已经没有富人了,都是穷人。中国现在有几千万的富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穷人变的,因为中国本来就没有富人,都不是他老子有钱,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大家都变成穷人,那可以说是和谐了,在贫富的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冲突了,但是世界上还是有富人,欧洲、美国就比我们富,我们还是不平衡,怎么办呢?那就要把革命进行到底,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穷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穷人和富人和谐相处是唯一的出路。
定理七:资源的分配或者靠市场,或者靠武力。
所谓武力,就是打仗。1931年日本侵略了我国的东三省,派出武装部队,把东三省变成了日本的附属国。日本之所以要发动战争,就是因为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连粮食都有60%靠进口,也没有铁和石油等矿产资源,而我国的东三省有煤、铁,也有粮食,所以日本出兵占领了东三省。后来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跑到东南亚,把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都占领了,还打到了英国。现在日本仍是一个资源穷国,但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强国,它的人均GDP仅次于美国,为什么一个资源穷国变得如此富有,不需要通过战争获得资源了呢?原因就是市场在分配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要获得资源不用打仗,拿钱买就行了。同样的,中国也是一个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进口获得资源,不用打仗也可以得到发展。大家知道,全世界的石油资源是很稀缺的,美国、中国、日本,还有很多别的国家,都在争夺有限的石油资源,但是有没有因此发生战争?没听说过。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流动,用不着打仗,出钱买就行了,你买不着是因为你出的价钱不够高,这就是市场竞争。当然,局部战争还是存在的,但不是因为资源,而是因为主权、领土、国家尊严和其他原因。因此,要使全球和平得到保障,首先是维护市场,一旦市场被破坏,就必须打仗,没有第二条路;其次,在意识形态上要做出让步。大陆和台湾有战争的可能,这和资源毫无关系,主要是意识形态不同。大陆要统一,台湾要独立,那就得打,没有让步的可能。
定理八:一切交换之所以能够达成一致,是因为交换双方对同一商品的评价不同。
交换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买卖双方对同一商品的评价不同,卖方的评价低,而买方的评价高,如果有一个价格处于买卖双方的评价之间,这个价格被双方接受,交易就做成了。从最简单的交换,比如买一根油条,到最复杂的交换,比如企业的并购,没有例外,都是这个道理。企业主要出卖一个企业,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企业不值钱,有人要买这个企业,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企业值钱,同样的企业,有人判断不值钱,有人判断很值钱,这就出现了一个价差,如果双方都接受处于价差中的一个价格,就能达成协议。一旦交易完成,财富就增加了,因为商品从评价低的地方转到了评价高的地方,企业的价值提高了。
定理九:正确的价格是用钱能够度量其价值的。
什么叫做正确的价格?自由交换所形成的价格就是正确的价格。什么叫自由交换?供不应求要涨价,供过于求要落价,没有任何障碍,不需要任何凭证,拿钱就能买到东西。尽管石油很稀缺,从30美元一桶涨到70美元一桶,但你始终买得到,不会出现有钱买不到的情况,因此石油的交易是很自由的,它是一个由市场配置的资源。如果实现了自由的交换,那么这个价格就是正确的价格,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自由交换的时候,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用钱来度量的价格代表了商品的真正价格,用钱可以度量和买卖商品,任何商品之间都可以转换,按照什么转换呢?就是价格比。你把一个两块钱的东西卖掉,得到两块钱,你可以买两个一块钱的东西,这个商品的价格是那个商品的两倍,这个时候的价格是正确的价格,和劳动价值没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真正的经济学家都主张自由交换,因为交换的不自由妨碍了价格的形成,其结果必然是价格的扭曲,扭曲的价格就不能正确地度量价值。
定理十: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必须有价格信号作引导。
最后一条,价格万岁!自从有了市场经济以后,价格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通过价格来调节资源的配置,使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反过来讲,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价格信号,资源配置就会发生偏差,就会浪费资源,就会变得很穷。列宁是不懂经济学的,他说过一句话:“在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可以拿黄金来盖厕所”,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个大笑话。稀缺的资源要用在稀缺的地方,拿黄金去盖厕所,用泥巴来做首饰,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扭曲的社会?在市场经济中,绝不会有人疯狂到拿黄金去盖厕所的地步,当然可能会有一些人在厕所里摆很多黄金,那是要摆阔气,我认为这是很愚蠢的。
谢谢诸位!
 
 
 
                                     秘书处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7年4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