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再谈外汇储备的多少与是非
作者:刘润葵    发布:2008-06-27    阅读:1948次   
  2003年12月9日,本人在“也谈外汇储备的多少与是非”拙文中提醒社会,“一个家庭需要存放一点零花钱,以备不时之需;一个企业需要存放一点现金,以备不时之需;一个国家需要储备一点外汇,以备不时之需。外汇储备就是国家的零花钱。零花钱(外汇储备)太多,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抢匪(国际游资)攻击的首选目标,所以零花钱(外汇储备)太多有害无益。”不幸而被言中。美国政府充当了小偷和抢匪双重角色。说它是小偷是因为美国政府通过滥发钞票(“次级贷款”)演变成的“次贷危机”,我们的外汇储备在悄无声息中就贬值了;说它是抢匪是因为美国政府制造的“次贷危机”,我们完全失去抵抗,毫无办法。现在写作“再谈外汇储备的多少与是非”,是因为我们国家正在想办法抛售美元,降低外汇储备。这是双重的失误。所以,本人在前天“论‘普世价值’、‘次贷危机’与‘普世浩劫’”一文中建议,“认真地向美国政府学习,实行铁腕金融政策,美国政府是‘许出不许进’,中国应该敞开大门,不管是‘热钱’还是‘冷钱’,10年内一律‘许进不许出’,确实需要也应该出去的钱,一笔一笔审查,违规的收归国家。”过去认为储备美元太多危险,为什么现在又极力主张吸纳美元呢?
  1、外汇增量机制不一样。过去我们是依靠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出去挣外汇,主要依靠外贸顺差增加外汇,现在主要依靠人民币坚挺吸引外汇,主要依靠中国庞大市场吸引外汇。美国紧闭大门,不让国际资本入境,资本总得找出路,现在引进国际资本,其成本就可大大降低。同时,我们可以因为外汇储备数量的增加从而减少质量缩水带来的损失。
  2、现在抛售美元是损人不利己的“多输”行为。美元因为贬值我们就急于出手,就跟商品市场上大家竞相杀价抛售产品一样,美元就贬值得更凶,我们和那些手握美元的国家受到的伤害就越惨。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实力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中国可以再一次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我们不但不抛售美元反而吸纳美元,国际上就不会产生恐慌性抛售,相应地损失就小些。如果我们让美元无节制地贬值下去,最后由美国出来收拾残局,让美元再度升值,我们真正就是一群被美国政府卖了又帮助美国政府数钱的傻蛋了。
  3、中国现在增量美元不会掉入陷阱。所谓中国现在增量美元会不会掉入陷阱的问题,就是美国政府会不会继续滥发钞票,让美元成为一堆废纸。不会。美国政府现在把大门关起来的目的就是不让美元继续贬值,否则,它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退一万步说,就是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作废,我们也不惧怕,决定的因素是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消化吸纳美元而带来的人民币增量发行。如果我们有能力消化人民币的增量发行,美元作废,正是人民币代替美元走向世界的契机。
  第一,再次重申,“认真地向美国政府学习,实行铁腕金融政策,美国政府是‘许出不许进’,中国应该敞开大门,不管是‘热钱’还是‘冷钱’,10年内一律‘许进不许出’,确实需要也应该出去的钱,一笔一笔审查,违规的收归国家。”简单一句话,国际游资一旦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就要用铁腕金融政策把“热钱”变为“冷钱”。
  第二,立即纠正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错误布局。中国各大商业银行从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撤出,集中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是原则性的、方向性的决策错误。人们习惯把货币比做人体血液,那么银行就类似人体心脏了。请问,心脏只把血液输送到身体的重要部位,行,还是不行?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试问,银行跑进中心城市,乡村怎么发展?银行跑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怎么发展?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必须立即回到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县、乡、镇,为了体现以工哺农政策,落实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支援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两步发展战略”,贯彻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回归的营业网点一律采用“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
  第三,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显富”、“摆阔”的资本。当然,“显富”、“摆阔”,财大气粗,针对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是欧美市场。财大气粗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内,禁止中国产品进入“跳蚤市场”,不允许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竞相杀价,生意谈不拢,不谈了,产品卖到国内农村去。前几年的许多“中国制造”产品,国际上的价格比国内价格还低,当时国家想外汇,可以理解,现在国家有的是钱,不稀罕那点钱,企业再像过去那样去开辟所谓国际市场就莫名其妙了。对外,只要是货真价实,不惜高价招聘尖端人才、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就是要舍得花钱;让那些真心实意同我们做生意的朋友和商人获得超额利润,反正我们外汇储备多的是,要出手大方;那些吃意识形态饭,对我们长期进行技术封锁的家伙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垂涎三尺想挣我们钱的时候,机会到了。
  总之,这次同美国政府斗智斗勇,一定要着眼长远,一定要着眼全球,一定要着眼内需。谁个笑到最后,谁才算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