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让农民积极参与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作者:尚柏仁    发布:2010-01-27    阅读:30208次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四个问题”
    2006年以来,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突破“三农”瓶颈的抓手常抓不懈,成效十分明显,各地涌现出了一些亮点和闪光点。但对于广大农村、九亿农民、农业的基础性而言,新农村建设的路还很漫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制约着我们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样也对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局部、微观上的消极影响。笔者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不到位,农民缺乏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广大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其关键还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之中。可是,由于我们的一些基层政府在宣传解释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时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不到位,相当多的农民群众凭着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有限信息,对“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个什么样子的”,“怎样建设新农村”等概念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或者不理解,导致市里下劲,县里被动,乡里应付,村里无奈,群众冷漠,其结果是领导在动,干部在动,而群众不动,大多数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持观望、不积极的态度。
    二是实惠得不到,农民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动力。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到中央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利益。而我们的个别基层政权热衷于“短平快”、“出政绩”、“图形象”,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新农村住宅上,对农村住宅重新规划,拆除原住宅,建设新房子,还有一些乡村片面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涵义要让农民自家拿出钱来建房子,至于住上新住宅后,如何增收致富,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一关键问题却本末倒置。笔者调查,广大农民群众辛辛苦苦积蓄多年盖起来的房子说拆就拆,各级政府配套、补偿的物资远远不够新住宅建设,很多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还不如不建、无利反而有害。
    三是资金不充足,新农村建设缺乏新意。新农村建设,一要“硬件”要硬,宅、水、电、路、网要配套;二要“软件”不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配套、不到位、不充足,导致一些新村建设不规范或者走入误区。城中村改造、新型社区建设、新村建设(迁址新建)、旧村改造等,在究竟建设多大规模、人均占地多少、基础建设如何定位等方面往往规划欠科学、建设不规范、设计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备、界定不清晰,或者浪费,或者起点低,或者把城市落后的理念及过时的设计方案搬到农村去,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是机制不顺畅,土地处置不合理。广大农户拆了自家房,拿出自家钱,建设自家房,终于住上了新住宅,积累所剩无几,甚至负债累累。眼瞅着旧房子、旧宅基地闲置,却换不来钱,不能得到补偿。旧住宅、旧宅基地如果能够得到土地整理,进而纳入土地流转(出租、参股、复垦等)中,不仅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还能为新农村建设置换出大量资金。不少人担心搞不好就会出现“新住宅建不起、旧村子更破烂”的局面。
    三、农民群众的“五种担心”
    一是没实惠、先出钱。建设新农村,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商店、活动室等配套设施,方方面面都需要钱。国家、省、市、县逐级拨付配套一部分,但更大一部分需要村里和农户自筹。而如今,种粮不再缴税,村里不再收取提留款,村里无积累,农户就要出钱。而农民的收入是有限的,没有钱如何建设新农村,即使建了新农村,是否严格执行了政策,达到了标准,有多少人能住起?不少农民认为“新农村住宅建设是给有钱人盖的”。
    二是一刀切、无特色。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各地、各级、各村,市情、县情、乡情、村情、户情,各不相同,需要统筹兼顾、全局谋划、着眼未来、突出特色,靠城、依山、傍水、近矿、邻景等各式各种村落模式视实情而定,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要突出特色,展示田园风光,体现实用、适合、适宜的特点。如,房前屋后的树种选择,要尽可能选择经济实用、适合本地生长的苹果、枣、桃、梨、杏、李、樱桃等树种为宜。否则“天下农村一个样,家家户户一个脸”,失去了其独有的本色和优势,何“新”而言。
    三是新农村、老思想。新农村建起来了,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是否会改变,这是一个大问题。如今,很多新农村建设,宅水电路网焕然一新,但农民群众的素质依然如故,硬件硬起来了,软件软下去了。农民兄弟住到新房后,思想没入新房,生活习惯还停留在过去,则会认为新生活浪费,或享受不起。近几年不少媒体报道的别墅里烧柴火等例子也不鲜见。新房里家徒四壁,生活条件并没得到改善。
    四是开支大、收入减。新农村建设起来了,在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电、网、气、物业管理等不少开支,而农民们的收入却没有增加,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经新农村建设后,居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失去了原本的租房收入。有的农户因为建新房耗掉了多年的积蓄,重返贫困,以后的生活及养老无着落。由于部分农村的划片集中居住,农户距离耕地较远,劳作十分不便,劳动成本加大。
    五是怕干部贪、利益损。由于农民群众没有参与和监督新农村的住宅建设,很多农户担心本来就不充裕的、从各种渠道筹集到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被一些基层政权的干部贪污、挪用、甚至挥霍浪费,担心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和进度难以保障,担心豆腐渣工程和腐败问题迭出,坑害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和谐。
    四、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件新事物,就其内涵来说其核心是突出“新”字:要有新理念、新举措、新习惯、新生活、要上新台阶。同时新农村的建设又离不开“农村”二字,新农村的建设要以方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在建设中一是要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二是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满意,三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新农村与新住宅。新农村固然要建设新住宅,建设新住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们不能把新住宅建设就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充实,不但要建新住宅,更要处理好旧住宅;不但要突出新住宅的风格(特点),而且要突出旧住宅(传统建筑的优点)的特色。同时新住宅的建设要把好施工队伍准入关、建筑材料关、施工质量关,要使用好节能环保等新材料。新村模式或以工业开发为主,或以观光农业为主,或以度假休闲为主,或以住宅为主,或以地域文化为主,或以旅游为主,其发展方向一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定位,精心设计规划,注重地形地貌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二是新农村与新农民。如何让新农村中的农民群众成为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型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远远不能达到要求。据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0.7%。在劳务输出大省江西,,2005年有2/3以上的乡村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一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不信政府信上帝,不搞生产等升天”。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然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等观念根深蒂固。以上种种因素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夯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开展远程教育,利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文化站、图书馆、阅览室),尽快培育出新型农民,壮大新农村建设的有生队伍。
    三是新农村与新生活。新农村建设不但要面貌新,更重要的是要以新生活为依托,改变农民群众原有传统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要吃的健康、营养,穿的大方、得体,住的舒适、安全,行的快捷、方便,不但拥有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而且要配套沼气取暖、秸秆气化、垃圾中转、废物回收,污水处理、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可采用分期、分批、分级建设的方式,先建成一批新农村示范,以发挥榜样和标杆作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入住一批,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实惠、享受到便利,以现身说法。同时,可采取出租、转让、流转土地使用权,超市、饭店等经营权的方式吸引社会投资,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干部与群众。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群众是主体,建设主体和受惠主体最多的是农民,农民群众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广大基层政权的干部要以人为本,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妥善处理主导与主体、主动与被动、拆迁与建设、硬件和软件、生产与生活、特色与普遍、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等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问题。总之,只有干群一心,和衷共济,我们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