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经济价值三重性研究
作者:孟建苏    发布:2010-06-09    阅读:31098次   
    从某种意义讲,经济学可以认为是研究价值及其运动的学说,但是,对价值概念本身,经济学理论在认识上存在不完整性,以至经济学对许多问题的解释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本文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复合性概念,它是一个由福利价值、信用价值、交易价值共同组成的体系,同时,在这一复合体系内福利价值与信用价值一方面有各自的运动轨迹,另一方面又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一、经济价值三重性现象存在的客观性分析
为避免与现有经济学流派出现交叉,文中引用的概念与现有的经济概念基本不相同。如本文将经济学传统意义上的“价值”称为经济价值,对福利价值、信用价值、交易价值的概念也各有定义,其中,福利价值是指物品对人的福利意义大小;交易价值就是指物品的最基础价格;信用价值又称物品的收藏价值,是人类在远古时期的信用活动中,对抵押品(信物)的选择标准(即稀有性)所衍生出现的价值判断类型,其定义是:信用价值是指以物品为抵押物去借贷其它物品时,做为信物的抵押物能够实现的抵押意义的大小。
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经济价值具有复合性,因为,在商品经济体系内,经济价值通常就附着在具体的物品上,而物品对于人类而言,通常能够产生三种不同意义的经济价值:首先,是物品对人的福利价值,这由物与人的关系决定;其次,是物品做为信物使用时能产生的信用价值,这是因物品对物品相互比对后因稀有性不同而产生的价值,其现实表象就是“物以稀为贵”;再者,就是物品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交易价值,现实生活中同一物品时常会有不同的交易价值。
在此,我们以100公升的汽油为例来解释经济价值的三重性。首先,100公升的汽油,能供某一型号的车行驶多少公里,这是物品的福利价值;其次,100公升的汽油在一个开放市场上与其它物品之间有一个稀有性的大概定位,这决定了它的信用价值或收藏价值的大小,就单一物品而言,物品的信用价值也就是物品的收藏价值;最后,是100公升的汽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福利意义与收藏意义各不相同,而当不同个体在价值认识存在差异的背景下进行汽油交易时,就会出现多种不相同的交易价值,如运送危急病人时,如果当时只能买到这100升汽油,则它的稀有性就相应增强,从而是可以有更高的汽油 交易价值。因此,可以说,每一种物品对人而言都能衍生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价值,而三种不同的价值类型客观上共同构成了经济价值体系,这就是经济价值的三重性。
经济价值的三重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再如一个农民生产出10000斤粮食,如果3000斤满足自家消耗,7000斤用于销售,则对于该农民来说3000斤粮食只有福利价值而没有信用价值,而7000斤粮食对他本人有信用价值而没有福利价值,如果将7000粮食拿去销售时就又会产生交易价值,所以,对于粮食这一大类物品来说,它能产生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价值,可见,这三种类型的经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当然,某些物品也不具有三重价值,如存在于大气中的氧,其与食物、水一样同为福利价值最大的物品,但是它没有信用价值(即收藏价值),因为它不具备稀有性的前提,而年代久远的老邮票和某些出土文物,正好有信用价值而没有福利价值,因为,信用价值是由人类赋予物品的一种事物,且人类以稀有性为赋予物品信用价值的前提,哪怕这一物品一点福利价值也没有。
可以说,由于现有经济学理论体系里没有建立“信用价值”这样的概念及相应的认识方法,所以,目前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概念是通用的,当说100斤粮食很有价值时,人们说的是这一物品的福利价值很大,当说到年代久远的老邮票很有价值时,人们说的又是这一物品的信用价值量很大,这样的概念混乱在经济学领域客观存在,也产生了引发了流派之争的作用,所以,当前对经济价值概念体系的完善十分重要,对信用价值现象及概念的挖掘也刻不容缓。
二、信用价值的本质及作用
(一)、信用价值现象的本质
信用价值现象的表象就是“物以稀为贵”,这一现象客观的说明物品稀有性是干预交易价格制定的一个重要力量,那么,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乡约俗成的建立“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呢?如果我们还原到远古时代,并联系到当时的商业与物品借贷活动,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现象。
在远古时代,当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类会产生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这一阶段也相应促进了社会分工,而当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水平再次提高后,人类个体间以物易物的贸易,已不能自然消化社会剩余产品,这时客观需要商人群体的出现,以通过更大范围的贩卖活动来推动剩余产品的消化。
可是,在远古时期人类没有文字和货币,商人们既没有货币手段可用也不可能书写内容完整的借据,因此,当年的商人通常只能先从A地借来一批货物贩运到B地和C地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之后,再用B地、C地带来的物品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偿还A地的债务,同时,在B地和C地的贸易过程中,商人如果发现了A地需要的物品,而手中已没有货物可以交换时,商人也一样会向他们借走这样的物品。于是,这时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商人借走货物时如何让出借方放心的问题,具体的说,就是商人借走货物时,不能进行货币结算,也不能书写借据,又如何让出借货物的人愿意出借货物呢?这实质上也就是远古时期的信用质量保证方式的问题。
在此,我们可以推论,有三种方式可以保障当时的信用质量,第一,部族的权威与乡规民约;第二,部族长老和专职公证人的担保作用;第三,抵押物的抵押作用。其中,前两项为商人之外的保证力量,最后一项才为商人自己的保证力量。而如果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时间的推进,商人已游走于十几个部族之间,个别部族的权威对他已影响不大,且长老和公证人的诚信可能因某些因素而下降,这时,只有商人自己的信用保障手段有延续商业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说,就是抵押物的抵押作用可以维持商业活动的不间断进行。
关于抵押借贷方式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讨论,通常,社会上存在两种抵押借贷方式,一是等价抵押借贷方式,二是信物抵押借贷方式。第一种方式必须是抵押物的价值等于或超过借贷物品价值才能实现的借贷方式,如张三家因水害造成粮食绝收,他通过自家的耕牛做抵押向人借贷口粮,等来年有收成后再归还粮食和回收耕牛;第二种抵押借贷方式中的抵押物,并不需要有相等的价值量,关键是被称为“信物”的抵押物具有唯一性,是一大家一看就知道出处的物品,我们再假设张三遇水害后家中没有等量的财产可供抵押,但他家有一个祖传的物品,这一物品的市场售价虽不及所借的粮食价值多,但如果在村庄长老和众人的证明下,其一样可以促成一次粮食借贷活动。所谓“信物”就是指包含信用承诺的物品,在词典里,“信物”是指当做凭证的物品。在中国的戏剧中,大户人家的小姐,与情郎私定终身,她通常会将一个只有自己才有的物品赠给对方,而这一物品就产生了“信物”的作用,日后,小姐的家人一当看见这一信物,道义上自然要兑现承诺。
话题再回到远古时期商人的信用质量保证方式上来,我们说商人已游走于十几个部族之间,其以实际财产抵押进行货物的借贷已没有意义(因无法执行),因此,社会上会自然认可商人的信物抵押借贷方式,我们因此推论说,远古时期的人类商业活动主要依靠信物抵押的信用方式得以维持。
然而,在信物抵押式的借贷活动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信物的唯一性或不可复制性。如某一商人到高山部落收购皮毛,当他初次上山时,带来了能够交换十张皮毛的山下物品,但是,如果山上有二十张皮毛供他收购时,他在无法支付货币也没法书写欠条的前提下,他只有在证人的帮助下,且留下一些信物之后,才能带着另十张皮毛货品离开部落,当他下次带来山民需要的山下物品时,他就要用山下物品交换或回收自己以前留下的信物,这时大家想想,如果他留下的信物是可以任意复制的,则这个商人对部落山民就可能有永远还不清的债务。
通过上文的推理和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信物的不可复制性,是成就信物抵押式商业活动的第一关键因素,大家应该看到,这时所谓信物的不可复制性,也就是物品的稀有性,通常越稀有的物品自然越具有不可复制性,相应的,越稀有的物品就越有信用抵押意义,所以,商人会有意识的去收购这些稀有物品,借以维持自己商业活动的持续性,而社会上则会潜意识的收藏这些物品,以供商人收购之需。
据此,我们推论:人类因对可以成为信物之物品的追求,构建了人类的另一个价值判断体系,这就是信用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的价值判断基础是物品的稀有性或不可复制性,且这一价值体系的价值量,不是指物品的福利量而是指信物的信用含量。
同样的,顺着这一思路推理,我们可以再推论:正是信用式商业阶段的存在,促使人们对稀有物品产生收藏意愿,从而,造就了财富现象,而财富品中易于流动的某些物品,在社会赋予它相对稳定的信用含量后就成为了货币。
在此,我们可以总结说,人类因工具的使用而积累了更多剩余产品,进而导致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出现,之后,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促进了社会初次分工,分工本身又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于是人类又积累了更多的剩余产品,这时,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每个生产主体自己进行的交易活动,因交易范围的有限性,已无法自然的消化社会的剩余产品,于是,客观导致了商人群体的出现,但是,当时社会没有货币和文字来实现结算式商业活动,于是,商人们只能依靠信物抵押的信用方式维系商业活动的持续进行,再之后,经过数千年的商业实践和磨合,最初由商人个人指定信物情况,逐步发展为要按全社会共同的标准选择信物,于是人类就此产生了财富现象,再后,人类将某些易于流通的财富品所包含的信用量进行量化规范,于是就造就了货币,与此同时,人类也成功培育出信用价值体系,并相应构建了可以促进物品流通范围持续扩大的商品经济体系。可以说,这样的推理不仅仅可以理解为是信用价值及信用价值体系(即财富货币体系)的发育过程,也可以适用于商品经济体系形成原理的分析,而我们如果认可了信用价值以及以财富、货币为代表的信用价值体系的存在,也就相应认可了商品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点。
在今天,信用价值现象存在的表象,就是人们对不可复制的古董、字画的热心收藏现象等。同时,今天信用价值已成为一个完整体系,信用量早已完全量化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值,并可以超越稀有物,而以借据、纸币、信用卡、票证、电子帐户等方式存在。当然,这时借据、信用卡、票证、电子帐户之类的价值量一定是指信用价值体系中的信用含量,而不是指福利价值中的福利含量,因为,福利含量是多元的,只有信用含量是可以抽象而单一的。
概括的说,信用价值是一个来源于远古时期信物抵押式商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以信用量为核心,以财富品为载体的一个由人类虚拟出来的价值计量体系,它的核心意义在于促使商品实现大流通,它是构筑商品经济体系的灵魂,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而从本质上说:信用价值是因人类追求信物的稀有性而衍生出来的物品信用含量。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人类在远古时期或许没有经历过一个信物抵押式商业阶段,那么,请问,您如何给经济学认可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现象一个更合理解释呢?您又如何看待先有商人还是先的货币的问题?如果你也认同是先有商人的观点,那么,商人在没有货币的大环境下是不是只能靠信用手段维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呢?同样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你是否认为有比信物抵押方式更合理的信用借贷方式呢?笔者认为,千万年前的事物,谁也无法证明其或有或无,但人们可以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必然性,寻找前后事物的结合点(即信物和财富品选择有共同的稀有性倾向),并合理推论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而本文的推论正符合这一原则。
(二)、信用价值在商品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信用价值在商品经济体系的形成和运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信用价值现象造就了财富和货币现象。因为人们对稀有的、信用含量大的物品有巨大的收藏意愿,所以,人类社会产生了用以记载信用量的财富体系,而财富体系中易于流通的物品在赋予公允信用量后,人类就造就了货币,而货币对促进商品经济的大循环有不可替代特殊的作用。
第二、信用价值现象创造了商品所有权与使用权可以两分离的现实,从而,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大发展。如某公司生产了一辆汽车,该公司一度拥有了此车的所有权,当车销售给使用者时,车的使用权就与生产者两分离了,生产者的所有权自然转换成一种信用权力,而正是信用价值现象的出现,才使所有权与信用权之间可以自由转换。从这一意义讲,信用价值现象构筑了一个信用平台,而商品经济本质上就是一个信用价值量与福利价值量反向运动的价值循环体系。
第三、信用价值拥有对劳动产品的福利价值进行确认的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信用价值量存在,劳动产品的福利价值就无法相应得到确认,则可能造成产品福利价值的自然湮灭。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宏观经济平衡原理的一个侧面。
第四、信用价值体系对商品交易价格产生良性干预作用。由于信用价值形成过程中,人类商业运行经历了一个对稀有物严重依赖的过程,从而,人类建立了一个“物以稀为贵”的思维定式,这一定式通常会使稀有资源的价格相应上涨,从而,使信用价值体系客观产生了促进资源合理配制的作用,其机理就是通过高价格手段来减少人类对稀有资源的浪费。
第五、帮助人类建立了经济核算体系。由于福利价值量的计量标准是多元性的,而信用价值量的计量标准是单一性的,所以,信用价值体系帮助人类建立了经济核算体系,从而,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
总之,信用价值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早期信物抵押式商业活动的产物,是一以信用量为核心的价值评判体系,是商品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石。
三、三重经济价值之间互动关系与差异性分析
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里,人们对物品的福利价值及物品的信用价值或区别不清或混为一谈,本文对不同价值类型的互动关系与差异性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经济价值三重性的认识。
(一)、不同价值形态的互动关系分析
笔者认为,福利价值是讲物与人的关系,信用价值是讲物与物的关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但两者有两个重要的互动关系:
第一、信用价值促进福利价值实现大流通
在商品经济体系下,福利价值在生产者之外的消耗,要通过信用价值体系构建的信用平台实现。如一个农户生产了两头生猪,如果一头自家食用,另一头要用于交换其他生活品,这时他有两种交易方式,一是就是进行以货易货式交易,二是先换成一种信用权力,之后,再用信用权力去交换其它生活必须品,在这时,如果通过第二种方式换回了农民想要的生活必须品,则就是完成了一个通过信用价值体系帮助福利品流通,以及帮助福利品实现他人消耗的过程,应该说,这一交易的核心是产品可以交换信用权力,之后,信用权力可以再交换其它产品,而核心的核心是信用价值体系成熟后,实现了信用权力的量化。从这一意义讲,货币就是记载信用量的凭证,它的实际功效就是产生借据作用,而商品销售的实质就是向社会借出物品,购买物品的实质就是用手中积累的信用权力去换回生活必须品;
第二、信用价值与福利价值存在博弈关系
在物品交易时,两个不同类型的价值形态是一种博弈关系,且这种博弈关系是价格形成的第一核心因素。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当100公升汽油的稀有性被放大后,交易双方就可能产生价格博弈。这样博弈关系可以用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案例,即沙漠中水与黄金交易价格的变化案例来说明,西方经济学认为,当人困守沙漠中后,水满足人需求的作用逐步增长,而黄金对人的作用逐步降低,因此,水的价格逐步增长而黄金的交易价格逐步下降。同样这一案例,如果用三价值重性的观点看,就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即水的福利价值有所增长,而黄金的信用价值在逐步消失,之后,交易价格因博弈因素而发生变化。
在此要特别强调一下,福利价值与信用价值的博弈关系,就是所谓的 “一只看不见的手”,价值三重性的研究解决了这个千年之迷。
(二)、不同价值形态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价值形态的运动方式存在差异
第一、福利价值的运动形态就是生产、流通、消耗,也就是商品一般的运动方式;
第二、由于信用价值是帮助商品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分离的工具,因为,所有权变为一种信用权力时,产品的使用权已不再归生产者了,所以,信用价值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与福利价值呈反向运动;
第三、交易价值在商品交易时才出现,具有即时性,是一即生即逝的事物。
2、福利价值与信用价值的价值量含意存在差异
通常,福利价值的价值量是指福利含量,而信用价值的价值量是指信用含量,再者有质的区别。这一现象通过商业企业对库存商品的认知就能得到证明,因为,对于库存商品,商业企业主只看得到它的信用价值量,而不必去理会它的福利价值量。
3、不同价值形态的价值源泉存在差异
首先,福利价值由劳动创造,劳动是福利价值的唯一源泉。
其次,信用价值由商品交易活动中的信用成分生成,其价值量生成的机理是越稀有的物品,越不可复制的物品,越适合做更大宗物品借贷的抵押物使用,信用是信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再者,交易价值由交易活动产生,其价值源泉来至于交易品之间福利价值与信用价值的博弈关系。
4、不同价值形态存在属性差异
除人类之外,动物也知道通过劳动来创造福利,所以福利价值具有自然属性;信用价值出现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乡约俗成而形成的事物,所以,信用价值具有社会属性;交易价值是具体交易活动中的博弈结果,所以,交易价值也具有社会属性。
四、三重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分析
将经济价值视为一个由信用价值、福利价值、交易价值共同组成的综合体系,将信用价值视为以信用量为计量标准的价值判断现象,将信用价值体系视为是构筑商品经济体系的灵魂,将信用价值与福利价值的博弈关系视为商品交易时价格确定的最基础力量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重价值论思想,建立三重价值论思想是进行经济价值三重性研究的必然结果,其现实意义包括以下方面:
1、发现和论证了信用价值现象且明确解释了“一只看不见的手” 
“物以稀为贵”现象人们知道,物品的稀有性对价格走向起决定性作用人们也知道,但人们对其作用产生的机理没有清楚的认知,三重价值论的观点及信用价值概念的产生,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因为,商品销售过程就是一个福利价值拥有者谋取拥有信用价值的过程,由于存在价值类型转变和价格博弈的因素,所以,价格走向往往不以商品的福利价值量为基础,而以交易商品因稀有性而衍生出的信用价值量为定价基础,这就是所谓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其本质是价值类型的转换和交易的博弈因素。
2、对商品经济运动方式的认识更清晰
三重价值论认为,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就是人们先将商品变为一种信用权力(即债权),之后,再用信用权力去交易需要的商品,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大流通、大发展,是因人类已建立起了将信用权力量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货币体系。相应的,我们可以说,等价交换中的“价”,是专指信用价值量,而不是指福利价值量,“等价”的内涵就是信用价值量相等的意思。
3、对财富现象有一个更加完善的解释
在今天,人类虽然发明了纸币,但古玩、字画、稀有邮票,以及名人使用过的物品,仍然在市场上流转,其原因就是人类已根深蒂固的对物品收藏价值进行潜意识的判断,其实,这一现象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财富现象。
建立了信用价值理念后,我们可以认为,财富的本质就是信用,财富现象就是物品的信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衍生现象,通常高信用价值的物品就是财富品,因此,财富就是社会信用价值的载体。与此同理,每一笔有效的债权都是一笔财富,如前些年某地国有粮食收购部门向粮农开出的欠条。
4能为贫穷治理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从医院对门前贫穷病人见死不救的现象说起,这一现象如果从三重价值论的视角看,就是一个(医院方)剩余福利价值不能及时转化为信用价值(即不能及时转化为信用权力)的一个纯技术问题,这一问题根据微观经济运行的原则的确无法解决,因为,微观经济领域的福利价值转移是以债权发生为前提,但在宏观经济领域,国家通过前期虚增信用价值量,后期再对虚增信用价值进行湮灭化处理的手段,就能解决更多贫穷病人的治病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总量的对应增长。与此同理,人类的贫穷从三重价值论的角度看,都可以被认为是技术性问题,因为,只要把财富现象看成是信用想象,只要相应创立出另一条能将更多剩余产品转化为信用权力的路径或模式,并相应建立社会多余出来的信用价值的湮灭制度,人类在消除贫穷方面就能前进一大步。当前,西方国家建立了以国家税收为基础的高福利制度,其虽然解决了本国国民的福利保障问题,但因这是一个建立在信用价值微观循环模式上的方法体系,所以,其只能解决富国的贫穷问题,而不能解决全人类的贫穷问题。
5、对货币定义及形成原理能有新认识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关系,并不仅仅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交易介质,如果仅仅将货币看成是交易介质,就说明不了货币的价值源泉。
其实,货币是信用价值体系的量化形态。因为,信用价值现象出现后,人们普遍热衷于收藏稀有物品,这时,稀有物品本身也可以成为商品的一种,之后,稀有物品中易于收藏和流通,并且信用价值含量大的物品,会被选定为社会信用量的基本度量单位,于是,货币就自然生成了,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但它的前提是信用式商业活动的发展和成熟。概括的说,货币就是信用价值格式化后的物质载体,而纸币就是一种格式化了的借据。
然而,这样的货币观一定要依赖信用价值概念的产生才能看清和说清。
6、有利于建立全新的宏观经济观
通过价值三重性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宏观经济体系是由两大价值体系结合而成,其中,一个是福利价值体系,一个是信用价值体系,而宏观经济平衡问题就是两个价值体系之间的平稳互动问题,然而,由于现有经济学没有建立信用价值及信用价值体系的概念,所以,对宏观经济平衡问题的研究还不透彻,相应的,现有经济学也还没能促使科技文明之光普照全人类。
总之,三重价值论的研究,能让我们对商品经济运行原理,提供许多全新的认识视角,从而,极大的丰富人类对宏观经济体系的认知度,使新的宏观经济平衡理念呼之欲出。
五、三重价值论与现有价值论的关系分析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纷繁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本质,在解决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而效用价值论是在没有明确发现信用价值概念时,用“效用”一词来综合概括交易个体对福利价值与信用价值之间博弈关系的感知,所以,它存在主观性强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点,才被马克思称为唯心主义经济观,所以,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个范式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的运用领域。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劳动价值论侧重福利价值研究,它准确把握了劳动是创造一切福利价值的源泉这一根本点,所以,在生产关系研究方面观点准确且意义深远;效用价值论侧重交易价值研究,所以,对商品经济运行中微观个体活动的规律把握准确,相应的,西方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三重价值论将侧重信用价值的研究,将通过对信用价值体系及内在规律的全面发现,让人类能最终学会利用财富手段,而不为财富所累所困和发动战争,因此,三重价值论必将为建立新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提供许多新理念和新认识方法。
综合所述,我们可以确定,经济价值具有三重性且经济价值体系内存在一种叫信用价值的事物,如果我们不进行价值三重性和信用价值体系的研究,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认识货币的本质和商品经济体系的最基本运行原理,而如果人类能最终看清财富的信用本质,则人类在财富追求的竞争中,能自觉降低苦难的程度,因此,三重价值论必将为人类构建一个没有战争和饥饿的社会奠定全新的理论基础。
 
声明本文主要为创新思维不存在资料引用问题
 
00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