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论企业的“做大”与“做强”
作者:刘昆山    发布:2010-08-20    阅读:29594次   
  做大”与“做强”是困扰企业多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理论难题之一。
    企业的成长发展中,始终摆脱不了“做大”和“做强”这两个概念。“做大”与“做强”几乎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也几乎成为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口头禅。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做大”和“做强”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两个概念的区别,认为只要把企业“做大”,企业经营规模大,企业商品销售额多,企业获得利润高,这样的企业自然而然地就是“做强”了。果真是这样吗?
    “大”的不一定“强”。最有说服力的案例莫过于“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责任企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鹿集团不可谓不大,是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在中国500强赫赫有名,稳坐全国奶粉业第一把交椅,就是这个“做大”的奶业“巨人”,由于产能扩张后管理不到位,使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流毒全国,一夜之间轰然倒下。“三鹿集团”的案例说明:“大”与“强”是相对的、“大”与“强”并不完全是正相关。
  正确理解“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做大”与“做强”的实质
 
  只有把这个问题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里,才能正确认识“做大”与“做强”的实质。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易,由一种资本,变成了两种资本,即不仅有传统概念上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等构成的传统资本,而且要有知识资本。办企业没有资本不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办企业没有知识资本不行的道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醒意识到的事情。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两种资本好比是企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没有传统资本,企业无以存活;没有知识资本,企业活得艰难。知识资本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是极端重要的。无数鲜活的事例和经典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传统资本是企业的“硬件”,知识资本是企业的“软件”。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做大”,实质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增加企业的传统资本,扩建厂房增添机器设备,增加流动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人们往往把“500强”作为规模庞大的象征。“做强”,实质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增加企业的知识资本,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因此,“做大”与“做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做大”的企业不一定能“做强”;而“做强”的企业必定会逐步“做大”。“做大”靠的是“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已为人们接受和习惯的传统资本,因此,企业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把“做大”上,并且,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做大”了自然就会“做强”,结果有可能导致患上“大企业病”,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做强”靠的是“软件”,是尚未得到人们重视的知识资本。无数典型实例说明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的“软件”是极其重要的,是使企业真正“做强”的关键所在。
 
  第二,“做大”与“做强”的不同特点
 
  “做大”就是企业的传统资本多,企业规模大,企业有“五多”:拥有的实物资产多,厂房多,机器多,员工人数多,同时销售总额要多,即达到相当规模,例如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2005年度的销售总额最低限额是137.3亿美元以上。前面的“四多”比较容易做到,只要企业自有或筹借到足够的货币资本就行,盖厂房、买机器、进原料、招员工是很容易完成的,只是最后的“一多”要靠企业实实在在的功夫,要具有相当的核心竞争力,即与企业是否“做强”有直接的关联。
  “做强”是要求企业具有雄厚的知识资本,具有“五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强,产品开发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强,综合盈利能力强。
  从企业的实践来看,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即传统资本达到一定存量后,“好大”情结便进一步演化为“争强”情结,表现为要跻身“中国500强”,跻身“世界500强”,“争做全国第一”,“争做亚洲第一”,“争做世界第一”……搞企业要有雄心壮志,但企业有企业的基本属性,搞企业不是搞竞技项目,只有“冲刺力”、“爆发力”而缺乏“耐力”、“持久力”都是不行的,企业不能单纯考核“营业额”,关键要盈利,要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
 
  第三,“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
 
  企业是“做强-做大”,还是“做大-做强”?从很多经典案例中可以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即“做大”与“做强”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战略选择。企业“既大又强”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理想状态。“大”和“强”在一般情况下是矛盾的、对立的。形象地说,企业的传统资本对于企业是“催生促高”的资本,是“做大”的资本;企业的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是“造血壮体”的资本,是“做强”的资本。
  这样,摆在企业面前的选择有四种可能:
  1、“大而不强”。企业只注重传统资本的积累和扩张,一个劲地“催生促高”,忽视知识资本的转化和提升,未能相应地“造血壮体”,结果长成“傻大个”、“虚大汉”,看着又高又大,肥头大耳,实则弱不禁风,经不住市场的剧烈波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是最先倒下去的一批。
  2、“强而不大”。企业虽尚处创建时期,规模不大,“催生促高”的传统资本的积累还比较少,但知识资本相对雄厚,具有较强的“造血壮体”功能。企业的“个头”不高,“身材”也较瘦,但充满活力,身强力壮,动作灵敏,颇有劲头。对于市场的波动应对自如,在金融危机中较少受到冲击,且继续发展壮大。
  3、“不大也不强”。企业规模一般,“催生促高”的传统资本不多,“造血壮体”的知识资本也不太多,但是,两种资本比较匹配。“个头”不高不矮,“身材”不肥不瘦,在市场上表现一般。这类企业如果能够注意提升知识资本,则未来发展将很快,企业竞争实力将大幅提高。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传统资本,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的知识资本因稀释而导致在总资本的比例将会急剧降低,制约企业的发展。
  4、“既大且强”。企业规模很大,“催生促高”的传统资本很多,“造血壮体”的知识资本也很多,企业“身高力大”,“身强力壮”,“身手敏捷”,是市场中的佼佼者。这类企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做大”的企业不一定“做强”,只有“做强”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是根本,“做大”是结果;只有“做强”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只求“做大”,忽视“做强”,即只追求传统资本增加,忽视知识资本运作的企业,必然是走向衰败,走向破产。“大”是表象,“强”才是根基。无“强”则无“大”;要“大”则必“强”。
  我们往往把“做强”与“做大”的逻辑关系弄颠倒了,错误地认为企业“做大”了自然就“做强”了。企业一旦做出一点规模,便急不可耐地头脑发热。要么进行收购,要么低成本扩张,要么涉足新领域,千方百计地热衷将企业“做大”。究其原因,一是在有些人的心灵深处隐藏着“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虚荣心,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冒出来兴风作浪。二是“做大”易,看得见,摸得着,只要有足够的传统资本就可以很快见到“成效”;“做强”难,并非短时间能见到效果。君不见,好大喜功者大多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无论“世界500强”还是“中国500强”,考核的都是年度销售额。名曰“强”,实际上看到的是“大”。这就容易给人以错觉,不“做大”就无法荣登“500强”的宝座。其实,当我们想到要跻身“500强”时,万万不可把“500强”误认为是“500大”。要把“做大、做强”从字面上改为“做强、做大”!
  企业到底要的是“强”,还是“大”?先“做强”,还是先“做大”?“做大”之后能否“做强”?“做强”之后能否“做大”?企业对此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