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传统农业与生态产业
作者:何念民    发布:2011-06-07    阅读:30340次   
一、传统农业的概念与含义
 
基本目标
到目前为止,民以食为天仍然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目标,解决人类生存的基本饮食需要,解决粮食、肉、蛋、奶、菜的消费需要,使人能够吃饱肚子能够生存下去,能够有精力参加各种劳动与工作,能够维持人类自身的繁衍传宗接代,乃是传统农业的主要任务。
由于目标的狭义性决定传统农业目标简单甚至过于单纯,手段简单过于粗放,对于农业生产本身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不在乎,甚至以破坏和大量损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有限的农产品,2000年以来,从汉朝开始到唐朝、明朝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许多朝代的“屯垦戍边”,为了解决戍边战士的吃饭问题而大量开垦草原,破坏当地的草原植被种植粮食,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籽实农业推向草原农业地区,侵占大片的天然草场,把年年翻耕土地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耕方式,把需要大量消耗水资源的灌溉农业推向草原。特别是近50年来由于中国人口急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向中国西部地区移民越来越多,籽实农业依靠天然的地表水已经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开始大量修建水坝水库满足灌溉农业的需要,这两种人类的行为——把大面积草原变成耕地、大量修建水坝水库——形成生态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当地水资源的自然平衡状态——首先是地表绿色植被总面积大量减少,地下水蒸发量大幅度增加,第二是籽实农业灌溉用水大幅度增加,第三是水库的建设破坏当地水系的平衡和增加水分蒸发量,结果是水资源总量非常明显地减少,地表水总量也大幅度减少,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一千多年前楼兰古国和西夏王朝整个民族就是消失于沙漠化的过程中(注1)。在中国目前这种社会经济体制下,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传统农业就是对资源竭泽而渔,对环境彻底破坏。
 
生产方式
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的,60年建国以前是农民租地主的耕地进行生产,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是集体经济,土地仍然不是农民自己的,现在是家庭土地承包制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土地没有长期甚至是世世代代使用的计划,因为土地还不是自己的,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所以农民不会为耕地质量和当地水资源状况的改善有长期计划和投资。
农耕农业或是籽实农业都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用于灌溉以获取粮食增收,特别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耕地面积的扩大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因此向西部地区草原要耕地是必须的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大面积破坏草原植被和草原生态也就是必然的。其结果是地下水蒸发量快速增加,水资源总量快速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快速增加。地表水少了就向地下更深的地方打井取水,就要在天然的河流中建坝修水库用于灌溉。打井和建坝建水库也成为传统农业的生产手段,再加上植被破坏地表水蒸发量不断加大,从地上到地下用各种手段耗费水资源,这就是当今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大特点——以破坏水资源平衡为代价获取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不可再生能源资源耗散
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更为突出大规模经营,社会分工细致,工厂化经营,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产品生产产业链越来越长,尤其以较高的石油耗费为代价完成现代农业的产品生产,也称为石油农业。大量的农业耕种机械,大量的人工河道沟渠水库的建设,大量的农业灌溉设施如喷灌、滴灌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石油和煤炭能源,当代农业已经从古典的、天然的、浪漫的、有机的、绿色的农业发展成为石油农业、化肥农业、转基因农业、非天然农业……。
200年前蒸汽机出现以前的农业生产基本不耗费石油和煤炭等资源,不是依靠消费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生产农产品。那时的农业生产基本以土地、阳光、水为人类食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基本生产要素,用现代语言说就是纯有机食品、纯天然食品,虽然产量相对较低,但是那时人口总数少,人类消费水平低,浪费少,所以不需要其他的能源资源来帮助增加农产品生产总量。
现代社会生产特别是当代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城市化等等所以现代化的经济都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特别是需要耗费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达到完全依赖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地步。
 
资源耗散型农业
当代农业、当代工业、高速城市化、世界经济一体化都是大量耗费地球上各种有限的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结果是部分人——发到国家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的更舒适了,但是大部分人,大部分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生活质量差,有部分甚至是仅仅能够维持生命的活着,缺吃,少穿,营养不良,一些落后地区的农业甚至不能让当地人获得基本的温饱。
资源过分消耗的结果就是生态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原来的草原变成耕地再变成荒地直至沙地和沙漠,原来的湖泊、河流、溪水干枯了,没有水了。
荒漠化就是传统农业过度发展的结果,特别是现代农业在耗费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结果农业产量上去了而农民却没有生存空间了。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沙漠向人类社会步步紧逼。在能源资源的帮助下当代农业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耗费也越来越大,如果能源枯竭了农业还要发展吗?
中国的传统农业走进了死胡同,18亿亩耕地难以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农村2亿农户户均7亩耕地除满足自用粮根本没有剩余的经济收入,城市化还将不断侵占农村耕地,2亿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农民的农业收入将近20年没有明显提高,但是中国农业对水资源的耗费、对石油资源的耗费却不断增长,而中国的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眼看越来越少,中国农业的路在何方?
 
二、生态产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生态产业概念的提出
随着传统农业走进死胡同,其内在矛盾与外部自然条件不可调和冲突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在风沙治理、盐碱地治理、荒漠化土地治理过程中对生态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提出,并且这个概念的内涵也越来越清晰。
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治理的经历,对沙尘暴的治理,对风沙的治理,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挖渠修河、建造水库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治标不治本”式的生态治理,“各自为政”的生态治理方式,只管种不管维护的方法,“多头管理”的制度体系,结果是局部治理全局仍然不断恶化的局面(注2),不能够彻底解决中国严重的生态问题。
传统农业无法解决耕地短缺问题,无法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无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无法解决几亿农民工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无法解决城乡差别问题,总之在现行农业模式下中国的三农问题似乎无解!
但是如果站在生态产业的角度看问题,许多问题似乎并不难以解决。
 
生态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水和修复水资源
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并没有解决西部地区干旱的状况,对风沙的拦截虽然小有成效,但是荒漠化的整体趋势没有遏制。
近二十年我们的生态治理目标不明确,不科学,不统一,以为植树造林就可以挡住风沙,种树就有绿色植被就可以治理沙漠,年年义务种树,不管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不管成活率到处种树,结果出现三大严重问题:成活率低、成材率低、保有面积低。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国家植树造林投资数额巨大并且年年增加,一方面生态效益不见增加,经济效益更是含糊其辞。
与此相反,生态产业追求的是绿色植被覆盖率而不是单纯的森林覆盖率,追求以较少的水资源耗费换取较多的生物量,并且用这些生物量养活牲畜和当地人。这种绿色植被覆盖率带来的生态效益是两减两增,减少地下水蒸发量,减少水土流失量,增加区域降雨量,增加地表水径流量。
必须制止几种错误的生态治理方法:第一在西部干旱地区大面积人工造林,第二基本停止大面积粮食种植,第三停止建设以农业灌溉为目的拦水坝、拦河坝、人工湖、水库等,第四不许大规模打井用于农业灌溉。
生态治理的目的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的动态平衡(注3)。
 
生态产业的建立
脱离社会经济效益的生态治理是无效的方式,是一种浪费,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退耕还林和围栏封育以后农民的收入从哪里来?这些土地就与农民没有关系了?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失去土地如何生活?
生态产业是包含生态治理目的和手段的生产性产业,既治理了生态又获得理念的经济效益,既完成的投资又获得巨大产出,同时获得极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带动社会各种投资的跟进,许多生产部门获得发展机会,社会生产大发展,并且最终形成社会资本的积累。
草产业、中药产业是生态产业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两种产业可以首先解决绿色植被覆盖问题,而且相对耗水较少,是降低地下水蒸发量,增加绿色生物量,增加降雨量的有效措施,增加地表水径流量,同时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这是生态产业的前提,而传统农业却与此背道而驰。
生态产业也发展养殖业,但不是无限制地无原则地发展养殖业,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多养羊造成严重的草原载畜量超标或草原过载,使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生态产业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一方面要加大对草原建设的投资,要不断提高草原载畜量,提高草原优良饲草的生产。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大规模人工草场建设,要进行大规模优质饲草种植。这样才能够在不断增加绿色植被的基础上增加草原载畜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草原养鸡产业是一种非常好的生产项目,既节省粮食又可以获得有机食品。
单纯的种草、种中草药、养羊和鸡经济效益不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饲草加工产业,中草药加工产业,肉食品加工业,生产市场短缺的产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产业特别注重循环利用来自于土地的基本产品,经过多次利用如饲草发展养殖业,畜禽的粪便制造沼气,沼气发电用于生产和生活,沼渣作为有机肥改良土壤,形成有机质封闭循环多次利用,形成完全保护生态平衡的人类劳动与生产的方式。再如甜高粱制造生物乙醇由于汽车燃料替代汽油,干发酵剩余的残渣作为酒糟当做饲料用于饲养业,大量牲口粪便用于沼气发电,沼渣又作为有机肥用于改良土壤。这样一块土地上生产了几种产品:甜高粱、生物乙醇、电、饲料、肉奶产品、有机肥。作为市场终端产品一块土地上生产的就不是粮食或饲料,而是生物乙醇、电、肉奶产品。这样一块土地生产的经济价值就不是仅仅的一千元左右,而是五千元甚至更多。
为什么生态产业特别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品的深加工,因为只有循环利用才能使现有的资源增加几倍,等于使土地面积增加几倍,这是传统农业无法做到的。只有农产品深加工使产业链延长才能增加几倍的经济收入,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传统农业也就是现有农业体制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与农业种植业分割开,看似这是一种社会分工符合分工合作的大规模生产的市场经济原则,实际上增加了巨大的管理成本、社会成本、资源浪费。
中草药的深加工是中草药产业链的高端产业,如枸杞、沙棘、肉苁蓉、虫草、锁阳、红景天、红花等天然喜好沙漠、盐碱地、高寒地区,如果通过深加工成为草药、成药、保健品、保健饮品等,可以大幅度提升这些草药的经济价值,又对这里的荒漠化土地进行了有效的生态治理。传统农业只是把草药种植作为农副业来经营,所以巨大的市场价值就在眼前而不能得到。
生态产业是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在保护生态、保护资源的基础上,高效益利用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换取尽可能多的生物质,换取尽可能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使资源和生态环境获得最有效的恢复和保护。
 
三、确定生态产业的意义
生态产业通过把大面积荒漠化土地、沙地、盐碱地变成饲草生产基地,生物能源生产基地,增加畜禽的饲养总量,增加绿色能源供应,把整个西部地区变成生态产业基地。
这种生态产业可以创造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草产业本身的劳动力需求,中草药种植加工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生态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建设及管理对劳动力的需求业相应大幅度增加,初步估算西部地区的生态产业可以创造大约3亿个就业岗位,这样就可以有效化解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压力。
18亿亩耕地和8亿农村人口牢牢束缚三农问题使其难以解决,40亿亩荒漠化土地(注4)和生态产业可以破解这个难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
(1. 袁敏《采用引江济汉方案可缓解北京缺水现状》中国广播网2010-11-23)
(2. 《走出荒漠化治理的误区》www.sciencenet.cn/blog/蒋高明.htm)
(3. 《绿色经济蓝图》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
(4.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年-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