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论我国产业管理依据及其和谐就业策略
作者:廖仁平    发布:2013-08-22    阅读:32506次   
论我国产业管理依据及其和谐就业策略
 
廖仁平
 
关键词:计划 市场 产业 就业 经济
 
  :简要介绍了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中单位产品的产销成本构成及模拟实证设计,从理论上说明了单位产品的综合产销成本y=(x1+x2)/n的大小才是决定产业计划管理与市场管理取舍的经济学依据;提出“和谐就业”模式构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前言
仅仅就近百年人类经济历史而言,“市场失灵”屡屡发生,“政府失灵”也司空见惯,其案例及研究文献很多[1~5],这充分说明了政府计划管理经济及自由市场管理经济各有优劣。
中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04年8月,香港教授郎咸平就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炮轰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将此类大讨论第三次推向高潮[6],这种大讨论直到今天仍未停息…吴敬琏近期发表中国经济改革方面的文章时指出“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样,中国的经济就成为一场两种趋势谁跑得更快的竞赛。”[7]。但综观其各主要观点,笼统性地定性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优劣的研讨比较多,其中有许多研讨基本上都属于不同语境下的各说各话;而针对不同产业中不同产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计划管理和市场管理产销效率得失方面的客观性研讨很少见[8]。本文提出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概念并理论简析其部分产销成本消长原因,也许可以使此类研讨更精细更实用。
 
1 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定义及其分析
1.1 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定义
简单地讲,适合于计划管理的产业称为计划产业,适合于市场管理的产业称为市场产业
若仅仅从经济效率角度考察,任何产品从组织生产到最终被消费,产生的成本一般存在于其生产和流通两个阶段(可将此成本简称为产销成本)。不同产品的产销成本在计划管理和市场管理中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决定不同产品在产销过程中计划管理与市场管理合理边界的主要经济原因。
 
1.2 生产、流通与计划、市场的组合
将产品生产、流通与计划、市场进行组合后,可产生计划生产、计划流通、市场生产、市场流通四种组合状态。任何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在理论上讲都必然是此四种组合中的某两种组合即计划生产、计划流通;市场生产、市场流通;计划生产、市场流通;市场生产、计划流通等四种状态。
计划生产、计划流通常见于公有配给制体系中。市场生产、市场流通常见于各类私有化资本主义国家。计划生产、市场流通则主要存在于特控行业如中国的烟草行业,国家控制烟草生产但允许私人个体介入零售经营。市场生产、计划流通则见于国家采购后定向配发类产品。
 
1.3 计划与市场优劣简析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优劣研究文献很多,比较普遍的共识大致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的优点主要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宏观协调发展、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建设、有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其缺陷主要是容易统得过死、易受瞎指挥和官僚主义影响而缺乏活力。市场经济的优势主要是有利于激活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性、有利于及时决策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其缺陷主要是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恶性竞争、短期行为、分配不公、机会主义、拜金主义等[9,10]。
 
1.4 影响计划与市场选择的一般原因
一国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不同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到底选择计划还是市场,或如何组合计划与市场,主要取决于其所有制的性质、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管理水平等。
一般说来,私有制倾向于市场为主,计划为辅;公有制倾向于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经济管理智慧高的国家会动态地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管理模式的产销成本变化而变通组合计划与市场,经济管理智慧低的国家易受文化传统等价值观约束而走极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比较能够包容多种经济管理模式,而比较贫穷的国家则倾向于计划统筹。
中国现在的经济系统比较特殊,是当今世界一个深入探索计划与市场动态科学组合实验的优良平台。
中国的宪法规定了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但传统国营企业大锅饭低效率(计划管理绝对不是中国国企效率低的唯一原因,民主法制不健全及多种政治干扰因素共同构成了现实中国国企的低效率)的教训不得不让人思变,所以国营企业改革仍任重道远。中国改革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经济管理经验取得成功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道德、贫富差距扩大等代价也很大,“姜你军”、“豆您玩”及各种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产品等现象并不少见,所以要不断地规范市场。
计划与市场争议中的主要误区在于:一是将中性的工具性选择上升为了有强烈人类意志在内的价值选择,二是没有细分产业类型而笼统性地议论其产销效率等,三是忽视了其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内在联系(如民主法制水平等就会直接影响计划或市场的效率;国家遭遇特殊危机时如战争或重大经济危机时,政府统筹计划有其特殊合理性)。
本文重点在于分析计划与市场在不同类型产业中的经济成本表现。不同产品因其在国民生活中所处地位不同及其生产技术进步速度不同等,各有不同的合理管理策略。有许多迹象(暂未发现世界性的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实证报告)表明计划管理比较适合公共品产业、民生刚需大宗成熟性产品及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如中国铁路(生存保障性产业或国家战略安全性产业),而市场则相对更适合变化不定的多样化小宗产品(可充分竞争的发展提高性产业)。
一般说来,计划利于宏观调控、利于社会整体性的稳定与公平,市场利于激活微观创富欲望、利于局部发展与效率。但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若没有相关配套条件如民主法制等的协同,都不会有什么效率。各国在选择计划与市场工具时要依据国家政治经济现状及其生存发展目标来综合权衡。就中国目前而言,宏观基本稳定公平基础上的微观发展和效率是可选的较佳策略之一。
 
2 计划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构成及其分析
2.1 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一般介绍
   简单地讲,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生产成本法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用生产成本法计算成本时,只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作为当期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财务处理这些成本时要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11]。
现代流通成本的内涵一般为:在有限理性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品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运动时,为选择流通过程载体和流通方式,以及保证此流通方式得到执行而发生的劳动与资本的耗费…新制度经济学派则从人类制度的角度来阐释交易成本,这一学派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又译为交易费用)等同于制度成本(institutional cost)。诺斯指出交易成本是执行交易功能的资源耗费;维纳区分了经济交易成本与政治交易成本;张五常则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归纳了交易成本,指出它“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这里的交易成本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总之包括“一切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把交易成本视为“看得见的手”的成本。张五常进一步分析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人们理性的无知或缺乏信息,以及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存在。按这种交易成本的定义,沃利斯(J.Wallis)和诺斯在考察1870-1970年间的美国经济时发现,交易成本的总和占GDP的比例由开始时的约25%增加到100年后的45%,而在当今美国和世界上其它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已超过50%。张五常更估测香港的交易成本至小占其GDP的80%。…流通渠道和流通环节是决定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流通成本按其属性可以分为外部成本、内部经营成本,而影响这两类成本高低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性的,如法律政策原因、流通秩序和市场建设问题、基础设施投入问题,二是技术标准性的,如设备、储藏保鲜技术、信息网络手段等,三是流通企业自身方面的,如内部人工、经营费用控制、管理…流通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包括谈判、签约、诉讼、预防、监督、惩戒等行为直接引起的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则是把由交易困难、在交易中接受不利交易条件和交易不成造成的损失都视为交易成本,认为交易成本都是由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机会主义是研究交易成本的核心概念。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对谈判过程中契约的达成要求更高的条件:更严格的商检标准、检验机构、索赔条款、抵押标准。深究起来,这些交易成本大部分与社会信用水平有关…体制完善、法规健全、信用良好的市场体系,流通主体支付的交易成本就低;反之,市场秩序混乱,欺诈盛行的市场,交易成本就会扭曲上升[12]…
 
2.2 计划与市场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对比分析
如果只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则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管理,理论上讲,当其信息比较对称、管理都比较民主科学时,二者成本将趋于一致,这种一致常常可以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大宗标准产品生产中见到。
对于那些需求变化较快的小宗产品生产,灵活的市场机制有利于降低成本,而计划管理中因决策时滞、管理链长、经理人责权利间接关联及各种寻租腐败等,常致其成本高于市场管理。
在流通方面,市场的灵活性及其决策的及时性都比计划强,所以在一些及时性服务如理发、饮食、一般日用品零售等行业中,计划没有优势。但在一些标准大宗产品如钢铁、水泥、粮油等供销方面,在市场管理不完善的地方(如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初期)市场交易成本常常高于管理得好的计划交易成本。其原因在于国家计划交易中的市场搜寻成本及合同违约等机会主义成本比较低。
关于生产与流通成本的研究很多,从本文的这些简单分析中可知计划与市场在管理不同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中各有优劣且这种优劣也随着经济管理水平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相机动态优化组合计划与市场手段科学管理一国经济系统,才是理性选择。
那么,什么才是决定计划管理与市场管理产品产销取舍的依据?
 
3 单位产品生产流通综合成本数学方程
设一定经济周期内,某产品生产消费总数量为n单位,其生产成本为x1,流通成本为x2,单位产品的生产流通综合成本为y,则有:y=(x1+x2)/n
因利益激励机制的不同,现阶段,国营企业中经理人的选择、监督及其管理风险等产生的综合生产成本一般大于民营企业。但计划管理中那些标准大宗产品的流通成本一般低于民营企业。这些成本一同构成了产品的产销总成本。
一定历史阶段,若不考虑产业安全可能导致的国家安全及其自然垄断产业利润合理归属等问题,则y=(x1+x2)/n的大小才是决定计划管理与市场管理产品产销取舍的依据。
 
 
4 计划与市场成本实证对比研究设计
此以稻谷生产及其大米的流通为例,设计划组的生产流通综合成本为yj, 市场组的生产流通综合成本为yi,令二者之间的差值为⊿y=yj-yi,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实证性统计检验⊿y。
4.1 单位稻谷生产成本指标的动态获得
计划组稻谷生产样本选取: 以稻谷A为例 ,在产地选取一定规模的多处(达到统计学要求如20处)农场稻田样本,每个样本田的面积为一定规模经济要求的面积如1000亩左右(每个农场稻田面积可以略有差异,总计20000亩),每个农场都采用当时相对最好的技术并进行科学管理生产稻谷A…
市场组稻谷生产样本选取:在计划组的20个农场稻田周围选取多家其它自由农户或自由农场主,这些自由农户稻田的总数量也达到20000亩(此20000亩须由多家农户稻田相加而得,这些自由农户们的稻田质量及其它条件如水利设施等与计划组稻田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任由其农户们自由生产。
统计不同年度计划组及市场组稻谷产量及成本,可以分别得出不同年度计划生产及市场自由生产单位稻谷A的20组生产成本指标。
 
4.2 单位大米A流通成本指标的动态获得
计划组单位大米A流通成本指标的动态获得:将以上计划组20农场产出的稻谷A分别加工成标准质量的大米A后,分别计划性地定期分批次配发给目标城市目标居民。统计这个过程产生的总投入及总产出,即可获得单位大米A在计划组中的20个流通成本指标。
市场组大米A流通成本指标的动态获得:统计调查20000亩的对照性市场组各分散经营农户们自由加工及自由销售单位大米A时的平均成本即可获得市场组中若干个流通成本指标,可将这些指标随机分为20组(每组所流通的大米数量与计划组接近),分别求得每组的平均流通成本。
在获得以上指标的基础上,就可以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实证性统计检验⊿y。当⊿y在统计学显著意义上被实证为小于零时,则意味着大米A这种产品在产销成本性经济意义上,计划组优于市场组,反之则反。
以上实证设计针对的是产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也可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分开进行计划与市场的统计学实证性分析(具体到不同产品的产销实证设计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产品,其合理实用的实证方案也极可能不止一个,此不细论),其结果对分别指导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计划或市场制度安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国家管理一个产业不一定完全根据经济参数来决定,还要考虑其它综合因素,当证明计划有利于某产业的管理但国家又不便于长期大范围介入时(如产销标准大米A产业),则可国营动态精细化地经营一定量农场生产稻谷并将其加工生产成标准大米A后按标准效率程序配发给居民,动态地获得各年度产销单位大米A的计划管理成本指标,以此指标可以动态地确定各年度民营招标产销大米A的平均成本价格。此平均成本价格加上适当合理利润(一般是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平均利润)后,就是国家各年度动态招标民营产销大米A的底价。
 
5 我国的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设计及其和谐就业策略
为了理解上的方便,此将我国产业粗分为公益产业、保障产业、支撑产业、市场产业四大产业(这些产业间并不是绝对性泾渭分明,交叉重叠现象比较普遍),据此简要地对其计划和市场适应性及其就业策略进行宏观概述。
 
5.1 我国的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设计概述
公益产业:除了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外,凡公众需要又不便市场化或不便于完全市场化管理如一般性托老托幼、职业技能培训等都可广义性地扩展为公益产业内容(此类业务中的特殊需求可以市场化)。公益产业主要由政府投资和慈善基金及各种捐款支持。
保障产业:民生必须品保障产业,为国民生存发展提供基本衣、食、住、行、医、教等产品的产业。
支撑产业:支撑一国可持续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市场又无法有效管理的产业,如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道路桥梁(自然垄断性很强)、国家创新创业基金、产品中试公用平台、信息公用平台、基础性科研教育等(各级行政机构及国防等行业也可广义性地看成是一国的支撑产业,它们产出各种行政和国防性公务性服务)。
市场产业:除上述三大产业外的其它竞争比较充分、产品升级变化迅速、提供商品时要求方便、及时、多样化、日常化等的一般产业。
显然,除了市场产业外的其它三大产业,都可以归类为计划产业。计划产业中的一般公益产业、支撑产业,经济人群体是没有多少动力去做的(具有自然垄断的支撑产业如道路桥梁等产业,经济人都想介入但又不能让其介入以获取垄断利润),只能由国家计划管理之。而保障产业与市场产业有较大的交叉重叠,其中的基本衣、食、住、行、医、教等产品的生产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交给市场,国家主要以集中招标采购后成本价配发给国民们这种方式进行计划性流通管理。
国民生存保障所需衣、食、住、行、医、教类产业中的基本品(民生必须品),刚需规模大、信息比较对称、技术成熟、易于标准化管理、投入产出相对稳定、确定性比较明显,没必要任由市场竞争,在标准样本精细管理的基础上,大量的市场招标生产(国家重点在国内各地统计选取样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动态化地得到相应的各种投入产出经济指标,然后据此面向社会招标,保障承标者们的平均收益…),国家订单性购买这些产品后以成本价或福利补贴价配发给国民以确保国民基本生活,这是国家稳定、人心安定的基础。(如果将这些产业任由市场调节,资本的贪婪投机本性常致的市场失灵一方面有可能导致政治动乱,同时其所致的交易成本也可能远远高于计划)
在此基础上,国家重点培育公益性支撑行业,这些行业除了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外,主要以低价(最高为成本价)提供其它产业所需各种中间条件,以此激发国民个体创富活力,让国民们能低成本投身到各种市场经济性产业的创业活动中…
 
5.2 我国“和谐就业”模式构想
计划产业提供的岗位可简称“保障岗”(或“计划岗”),市场竞争提供的各种岗位可简称“竞争岗”(或“市场岗”)。“保障岗”保障人人就业,“竞争岗”激发国民致富活力。本文将其动态组合就业模式简称为“和谐就业”模式。
凡达到就业年龄又愿意就业的人,其职业选择的方式可以是:(1)在国家提供的“保障岗”中就业。(2)竞争上岗国家支撑产业。(3)竞争上岗各类市场产业或自主创业…
到“保障岗”就业为国民就业底线。任何一个有工作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当其暂时不能实现其它竞争性就业时,都可以申请此种保障性就业。
公益产业和保障产业中这些“保障岗”位中,除少量管理岗技术岗可以纳入国家固定编制外(此类固定编制岗位也应公开竞争上岗),其它一般普通岗位原则上不设数量限制,凡申请即可获得,以确保人人就业的实现。
 
5.3 “和谐就业”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简析
本文设计的“和谐就业”模式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三、五十年时间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大致如下:
第一:“和谐就业”模式中的“保障岗”就业与“竞争岗”就业互为补充,辩证动态统一,既可确保基本公平和稳定又能激发国民竞争创富激情,人人都可以在生存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参与市场自由竞争择业。
第二:对于国民现阶段的终生就业而言,“保障岗”实际上相当于是一种就业中转站,它的上岗及下岗可以很有弹性,每位国民一生中都可多次上下此种岗位…“保障岗”中一般普通岗位的就业收入应低于“竞争岗”最低工资标准但要高于低保收入,以保持其竞争就业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总体趋势是竞争性岗位就业的相对比例将越来越小,而公益岗位就业的相对比例却会越来越大,也许百年以后,各国公益就业岗位会总体超过市场就业岗位)
第三:具体实施保障岗位就业管理时,可先城镇后乡村并适当照顾弱势群体逐步推行完善。实施初期,要确保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此种岗位,然后逐步覆盖全体就业者。
第四:“和谐就业”模式中的计划产业既是全体国民就业保障的“家”,也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大学校,还可以是各种劳动力动态储备及弹性供应的基地。到这个“家”的人既可做些实际工作,还可以免费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以备再次竞争性就业之需,管理机构动态汇总各种劳动力供需信息并免费帮助这个“家”里的人到各种竞争性岗位中再就业…
第五:“和谐就业”模式中的计划产业必然会产出一些产品和服务,虽然其经济效率可能比竞争性市场管理要低一些,但在市场相对不愿意涉足这些公益性产业时,这种计划性产出仍会大大增加国民们的总体福利。此外,它还产出各种“和谐”性社会效益,它能在较大限度降低失业焦虑的同时减少各种“游手好闲”及其衍生弊端,从而总体上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第六:计划产业中的“保障岗”及其劳动力培训储备机制等为市场灵活增减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既降低了竞争岗位中竞争的残酷性又降低了竞争性企业用辞员工的难度。
第七:未来二三十年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数以亿计的农民将变成城市居民,他们要生存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就业渠道,而此时期的市场能提供的有效岗位可能很难满足这种就业要求,国家若不能及时提供公益性“保障岗”位供这些人口就业,城市化进程将严重受阻。
第八:中国当前的内需不振,直接造成了现有产能的相对过剩。而内需不振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对未来生存保障的预期较差,有点钱也不敢全部消费。“保障岗”机制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国民们对未来保障的预期,同时也直接增加了“保障岗”就业者们的可支配收入,这种收入的大部分必将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这又必将直接促进市场产业的繁荣。
第九:随着科技及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均年劳动时间必然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岗”职位相对比例也必定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去做公益,这将是人类美好的时代。但若没有低保制度+“和谐就业”模式的生存保障等制度,则科技发展(主要是自动化技术的普及)所提升的经济产销效率不但不会给人类带来福利,反而会让许多人失业。而低保制度+“和谐就业”模式将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境遇的国民们提供不同的生存选择,它既兼顾了公平又不太影响经济发展总体效率。
第十:无论是否就业,活着的人总是要消费的。当经济系统中已经不存在看得见的市场性GDP缺口时(实质是劳动力投入市场的边际效用趋于零),若任由那些大量没有就业岗位的人自己寻找生存资源,这些人很容易以各种丑恶的方式参与现有社会财富的争夺,这必然以多种直接间接方式降低全体国民们的总体福利。与其如此,还不如让这些暂时没有就业岗位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让他们以他们的公益服务换取必要的生存资源。
第十一:“和谐就业”模式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人最深刻的民族文化特性之一当属“中庸”,比之于其它民族,中国人历来既喜欢创富但又讨厌太激烈的竞争,既厌恶太大的贫富差距又能基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它既通过其中的“保障岗”就业满足了国民对基本生存保障的渴望,也通过其中的“竞争岗”机制满足了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愿望。同时,“和谐就业”模式也是博爱、平等普世价值观在经济制度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第十二:中国各地现常见的公益岗位如各种社区服务、城市清洁美化保安等岗位的存在已经说明了“和谐就业”模式在中国的特殊合理性与实用性,今后的问题就是如何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程度及需要将其完善普及。
 
6 再论“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
如果理解了本文简要论及的不同产业在计划与市场中的综合效率表现各有不同这个基本观点及其“和谐就业”模式在中国的特殊合理性(也许它也将是现代人类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再用其来讨论我国经济改革中的“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问题就简单明了许多。显然,计划产业部分当然要理直气壮地“国进民退”,同理,市场产业部分当然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国退民进”。至于各产业到底具体进到哪退到哪儿才合理,必须逐渐经过科学实证及综合权衡后逐步推进到位。
    值得反复强调的是:为了确保计划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产业安全,对应的生产资料系统如生产粮食的土地,永远都不能绝对性地私有化(可以国有民营),否则,因机会主义所产生的任何市场失灵都将对国家政治经济系统造成灾难性后果(粮食产业非常特殊,虽然它目前在中国GDP总量中占比越来越小,但它若在某年度出了较大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对此类产业,安全稳定可持续才是确保其产业长期有效率的基础)。同理,凡因市场失灵可能给国家造成重大灾难的产业,宁可暂时牺牲一定程度的短期效率,也必须确保其产权归国家所有(可以国有民营)。
 
7 结束语
中国目前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既有“左”“右”价值观念冲突、也有历史文化的惯性干扰、政治体制中也有不少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这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必然任重道远,指望一步到位性的总体全面改革极可能很不现实。
本文以上分析表明:也许,在客观实证计划管理和市场管理不同产品产销效率基础上,综合国家安定和谐等价值要求,动态组合性利用计划和市场工具设计出的国家产业布局及其“和谐就业”策略,可以是中国目前经济改革试验中的一种较佳方案。
 
 
参考文献
 
[1] 吕红梅.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述评[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1)
[2] 林成. 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D].辽宁大学,2007.
[3] 石光.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失灵与卫生改革[J]. 中国卫生经济,2002,07:14-16.
[4] 刘辉. 市场失灵理论及其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1999(08)
[5] 魏龙.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经济失控──兼评“市场万能论”[J].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04:54-57.
[6] 2004-2006中国第三次改革论争始末news.sina.com.cn/c/2006-03-16/10379365... 2006-03-16-
[7] 吴敬琏: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国研视点--中国经济新闻网 www.cet.com.cn/wzsy/gysd/933268.shtml 2013-08-07
[8] 国企改革大讨论-搜狐财经business.sohu.com/s2004/guoqigaige.sht... 2013-07-31-
[9]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什么优缺点?_百度知道zhidao.baidu.com/question/1989... 2013-02-28
[10]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优缺点--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 2013-08-12-
[11] 生产成本_360百科 baike.so.com/doc/5396790.html 2013-07-29)
[12] 流通成本 - MBA智库百科wiki.mbalib.com/wiki/流通成本 201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