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关于亚投行
作者:张建平    发布:2015-04-21    阅读:30229次   

一、中国铁公机战略走向国际化
    由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AIIB”一经提出便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也成了正在召开的博鳌论坛上的热词。不仅仅是亚洲国家关切,连欧美国家也纷纷响应,英国带头抢跑,竞相谋求一个创始国地位。

  对于亚投行的设立,阳谋论就是所谓的中国官方提出的“一路一带”的发展战略;半阴谋论则分析称是中国在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是中国在同美日主导的世行和亚行争夺投资市场;阴谋论则声称是中国已经不宣而战地参加了已经烽烟四起的全球货币战争。

  但本文要说的不是“谋”的问题,在亚投行的问题上,无论是阳谋还是阴谋,不用劳心费神去思虑,其谋都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一定是为“利”而来。市场就是资本的游戏场,在中国进行了三十年的这场浩大市场化改革的资本游戏,已经积累了庞大的资本。资本的天性就是投资逐利,也就是说,资本总是在寻找投资出路的。投资目标和方式,都是“术”,千变万化,逐利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要说的只是“术”的问题。回顾中国三十多年资本走过的路程,我们看亚投行问题,会惊讶地发现,“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说法此次并不成立,“术”没有变,依旧是进行了三分之一世纪并且仍在进行的“铁公机(基)”战术。

  中国高速发展的成败迹象之一,就是在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本来,经济的总体发展一定是要有基础设施支撑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连博彩业这种纯粹的资本游戏,也是要有一个豪华的赌场作为基础才能吸引赌徒。在这方面,中国官方提出的口号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如“铁路是先行”、“交通先行”、“要想富先修路”等等,房地产则在传承几千年的“安居乐业”的思想的支撑之下变成了国民经济的一个强壮支柱。在一路一带战略中似乎被边缘化的古丝路起点的河南,则正在热火朝天地围绕新郑国际机场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区,并且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级。

  比尔盖茨近日在个人媒体上发表一个数据可以让人们对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有所认知。据比尔盖茨的数据,中国在2011~2013三年之内消耗的水泥量是64亿吨,这是什么概念?——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百年间消耗的水泥量是44亿吨!而且,比尔盖茨进行的对比,还是一个有点自我麻痹的对比——用三年来比对一百年,如果盖茨算一下中国三十年的水泥消耗量,结果不至于是惊叹了,恐怕是要瞠目结舌,连发布的手指都会抽筋到不会动弹了。

  近代文明可谓是“钢筋水泥”的文明。和水泥可谓孪生兄弟的是钢材。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的钢材生产大国,中国大陆2014年产粗钢8.2亿吨,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几乎8倍(1.1亿吨),占全球产量(16.6亿吨)的近乎一半。

  关于中国钢铁产量,网上有一个并不会让人觉得离谱的段子,这段子说,全球钢铁产量,第一名是中国大陆,但不包括大陆的河北省;第二名是河北省,但不包括河北省的唐山市;第三名是中国大陆河北省的唐山市,但是不包括唐山市的私营小钢厂;而钢铁大国日本现在已经排在中国河北唐山市之后位列世界第四名,之后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韩国,而第九名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地下小钢厂,据说河北唐山地下小钢厂2011年瞒报的产量估计在5000万吨,这个数量超过了当年德国的钢产量。所以世界工业大国德国在钢材产量方面只能排到第十名了。

  这个段子到来2014年有实际数据作证了——2013年全球的钢产量排名是:①中国7.8亿吨;②日本1.1亿吨;③美国8700万吨;④印度8100万吨;⑤河北唐山8000万吨;⑥俄罗斯6940万吨;⑦韩国6600万吨;⑧天津6000万吨;⑨河北乾安县5000万吨;⑩德国4260万吨;

  这本来是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的,没有如此庞大的钢铁水泥产量是无法撑得起让全球震惊的中国基础设施脱胎换骨天翻地覆的变化的。现在你走在中国用水泥钢筋构筑的道路上,目光所到之处皆为钢铁水泥所填充着——水泥钢材构成的道路桥梁和建筑物,以及铺满这些设施地面、其中寄生着人类的钢铁躯壳的车辆。中国的公路里程、铁路里程、高速公路和高铁通车里程、造船也和飞机的采购量,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和房地产业的扩张……无一不是全球之首,所有这些,没有庞大的钢铁水泥行业的支撑怎么可能?

    早在讲述春天的故事的时候,邓小平俯瞰东莞大地,感叹东莞就是一个大工厂。但是,现在的中国,几乎到处都是远比邓小平看到的还要大的“大工厂”。而支撑这些大工厂运转的正是令全世界瞠目的中国的水泥和钢材产量和消耗量。

    但最近几年对钢铁水泥业的这种发展的质疑之声开始抬头并且逐步形成舆论,但舆论的背后的东西却令人生疑。有人强烈反对这种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指责中国发展的铁公机模式,有人指出中国的实体经济不行了,制造业也不行了,危机了,有人开始要清算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罪恶了等等。

  不过,此种貌似头头是道的分析批评,冷静下来看几乎都不攻自破。混凝土不实在吗?钢铁不实在吗?钢铁业和水泥业不是实业吗?这种实实在在的行业的发展不是发展实体经济?用水泥钢铁制造出来的不是产品?如此庞大世界第一的材料的使用过程不就是一个制造过程吗?建立在如此世界第一的材料之上的行业不是制造业?如果制造业不行了,这个中国三年超过美国百年的制造业的市场是怎么维持的?这些对中国基建市场投资的种种指责,可以说是在具有天生的投资本领的资本面前的班门弄斧,是典型的太监之急。

  正在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被中国水泥消耗量亮瞎双眼的比尔盖茨来了,说中国的实体店行将灭亡的马云也来了,还有一直提倡投资带动发展策略但却遭到同仁反对和嘲讽的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到了。但是,不管对于投资在经济发展战略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持何种观点,最终大家坐在一起热议的,却是关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同一个话题——亚投行。

  亚投行,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中国推行了三十几年的铁公机(基)战略冲出国门走向亚洲的一个工具。中国大陆的基础建设投资,保有量已经非常庞大,处于对那些左右无知民意的反投资观点的让步,中国新届政府一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不刺激的态度应对,但是实际在铁公机领域的投资从未减速,比尔引用的水泥数据就是在稳健和不刺激的政策期间的数据。现在,中国政府终于为庞大的资本积累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把在中国成功实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策略——“铁公机(基)”推到全亚洲去。而亚投行提出和设立筹备机构之后之所以得到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金融界的热烈响应,前提和原因之一,就是这个铁公机(基)战略在中国的功成名就。可以想像,如果铁公机(基)战略是失败的,资本在中国大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得不偿失的,谁还会去响应这个“亚投行”呢?

  现在回头看,李克强前两年到全世界推销中国的高铁,可以说是一路一带战略的先行步骤。中国的铁公机要走出国门,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撑是不行的,没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也是不可能的。把资本对基础建设投资的兴趣和市场扩张到更大的范围之内,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堰塞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另一方面缓解了国内对所谓过剩产能的治理压力,同时,如果需求市场扩大了,中国国内堆积的水泥和钢材生产能力也就跟随着有了出路,可以继续保有而无损于原有投资和就业。

  一路一带的提出和亚投行的设立,可谓是一个彰显中国人智慧的举措,也是中国对应用了三十年的铁公机战术的成功与自信的表现。近期在网上,针对英法等对亚投行的热情和美国日本的冷淡和犹豫,有人开始讨论主导世行的美国和主导亚行的日本是否会参加亚投行的话题,还有不少人担忧如果美日提出加入而中国同意了会不会变成引狼入室,美日会不会对亚投行的运营给予搅局。

  但是,这种担忧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亚投行的设立,满足和利用的是资本的天性,对于美日这种早就为资本所操纵的国家来说,纯粹处于政治考量,是无法阻滞资本的行为的。即便是不以美国或者日本的名义加入,也一定会借用其它渠道和名义进入的,因为资本家有国籍但资本早就是无国籍的全球公民了,政治可以左右美国国会议员的言论,但是却难以遏制美国资本家逐利的冲动。


二、南海局势与亚投行
        国人有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观念,一直认为,如果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了,就能够构建一个和平的环境,为此,中国一直都在奉行睦邻友好与邻为善的外交策略。这种外交思想和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很大不同。
        日本是一个与邻为壑的国家,对周边国家总是羡慕嫉妒恨,把邻居的繁荣昌盛看做是对自身的威胁,要么就是夺人所爱希望占为己有。所以,日本周边的国家几乎没有不受日本欺辱过的,或许日本还在奉行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思想“远交近攻”的邦交策略。
        不过,如果认为邻国经济发展就等于周边和平了,则实是一个善良到天真的严重的误解。像近在身边的日本远在天边的美国,都是时时刻刻要把自身的实力用于对外扩张的。还有一些抗衡不了恶霸就干脆为虎作国家,这都是国民性格所决定的国家秉性,不是因为其经济状态而轻易改变的。
        稳定的社会其实和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并不在于有没有财富积累,而更在于财富积累的方式。或者说,社会不公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诱因,自古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共富贵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之内部因为不公正的财富格局而引发动荡,这时候统治者往往会用转移国内矛盾于国外的方法来维持秩序,由此给周边国家带来麻烦和灾难。
        中国自己当前奉行的和希望周边国家也奉行的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恰恰是制造贫富分化的机制,已经在世界上和中国发生的事情可以作证。市场经济的确可以令一个国家得以发展,不过发展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展的成果是否被社会成员公平的分享。如果多数社会不能从中受益,而是处于“被发展”“被富裕”,则贫富分化式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恰恰不是稳定,反而是“维稳”的需要。
        所以,中国不能笼统地讨论发展,而是还要看它是如何发展,是导致贫富分化而引发动荡,还是发展之后就仗势欺人。

        现在说回亚投行和南海。
        亚投行全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确认的57个创始成员国当中,包含着在中国南海抢占中国岛礁的菲律宾和越南。菲越两国现在正在其抢占的岛礁上大兴土木,填海扩岛,作为其得陇望蜀的基点,那么将来他们会不会把从亚投行获得的资金用于这些岛礁扩建,在上面建房筑路修机场?这种行为也是标准的“基础设施”吧?
        中国当然不会接受和容忍菲越这样南海周边国家明目张胆地把亚投行的资金用于在九段线之内的任何基础设施建设。有人会说可以在贷款合同中指定资金的用途,甚至直接指定工程的承包方为中国公司,以此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这样想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如果可以从亚投行获得贷款,尽管不是直接用于在抢来的南海岛礁搞扩建,但原来的资金来源就更加稳固了,和其它和平发展项目争夺资金的局面就会缓解。当前菲律宾用来和中国对抗的资本当中就没有中菲经贸往来的贡献吗?越南当年与中国开战时使用的武器,士兵吃的大米很多不都是中国进口的吗?
        中国公司固然可以承接这些国家的基础建设工程,亚投行也可以直接把这些国家获得的贷款划给承接工程的公司,但他们也正因此可以趁机腾出国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填海扩礁造岛,扩展和稳固他们从中国抢占的地盘。
        如此,中国会不会像之前所表示的那样,把亚投行的运行与政治分开不设政治条款?真的不耍大股东和主导国的大牌儿?还是会反其道而行之,把停止在中国南海大兴土木、或者停止资助那些在中国南海侵占岛礁的行为作为获得亚投行贷款的条件之一呢?
        其实,即便是有办法阻止菲越等国使用亚投行资本搞南海侵占,他们也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得资金。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没有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对中国南海正以搅局为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