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1年长安讲坛
中国三大战略与规划——教育、人材与科技
演讲者:胡鞍钢    时间:2011-04-28    阅读:37805次   
    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5年12月31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教育、人才和科技三大主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中国为什么实施三大规划?这三大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实现这三大规划?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在过去10年翻了一番,达到1.2亿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12%。这表明,我国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大国;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数量从2000年1.4亿达到1.88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94%。与此同时,过去10年中国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却只有0.57%。以上两者合计人口数量从2000年1.86亿人陡然上升到3.076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规模(31323万人)。根据估算,202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规模将会超过2亿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会超过2.5亿人。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超大规模的教育发展。
 
表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2000
2010
年均增长率(%)
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万人)
4563
11964
10.12
  占全国人口比重(%)
3.60
8.73
 
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万人)
14068
18799
2.94
  占全国人口比重(%)
11.11
13.72
 
合计(万人)
18631
30763
5.14
  占全国人口比重(%)
14.72
22.4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1、国际背景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不仅存在国际经济的竞争,更关键、更长远、更深刻的是科技、人才和教育三大竞争。面对中国的三大规划,欧美日这些经济体也做出了回应。2009年9月,美国政府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引领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就业》,它分为三个层次(见图1)。
图1 美国创新战略目标
摘自《美国创新战略—引领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就业》
 
    2010年3月,欧盟提出2020年目标:(1)20岁至64岁人口就业率由69%提高到75%;(2)实现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提升私营部门研发投资水平,开发评价创新的新指标;(3)温室气体排放相对于1990年水平至少降低20%,如果条件成熟,力争达到30%,可再生能源占最终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0%,能源效率提高20%;(4)辍学率由15%下降到10%,30至34岁人口受大学教育比例由31%提高到40%;(5)欧洲国家生活在国别贫困线以下人口下降25%,使2000万人脱贫。日本政府受这次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事故影响尚未公布第四次科技基本计划(2011—2015年),预计不久之后也将公布。
    可见,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实质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竞争,它们是公开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必须在其竞争中先行一步,占据制高点,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之国、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2、分析框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做出清晰的定义,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纲要》指出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2]我认为 人才是那些具有正外部性,能够创造各种新增社会价值的人。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是人才能够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如企业家、劳动者;还有科学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第二是指人才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属于新增价值,属于流量的概念,而不是原有价值的存量部分,它强调新增价值,强调创新。
    第三是讲人才资源创造的价值具有正外部性,能够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中国巨国规模效应使人才的正外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比如科学家袁隆平,他创新的杂交水稻或者超级杂交水稻显然比在马来西亚、越南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要大得多。
    认识人才、教育和科技需要通过两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看到它们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三角关系。第一个公式是人才生产函数,人才生产函数T由人才概率函数t(h)和总人口P(t)构成:
T=t(h)*P(t)
    t(h)为人才概率函数,与人力资本投资h相关。给定t(h),人口越多,人才越多,人才为人口的增函数。给定P(t)t(h)越大,人才越多,人才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函数。在人口越多、人才概率越高的情况下,一国的人才总量将呈指数式增长。假定人口规模是一定的,提高概率函数t,人才数额便会增多。概率函数t是由什么决定的?由人力资本投资所决定,这包括教育、健康、人力市场等各个方面。中国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很快形成超大规模的人才队伍即是证明。
    第二个公式是人才产出函数,人才产出函数Q由人才总量T和人才效率g(人才生产函数)构成:
Q=T*g
    G为人才生产率,与科技研发与实验投资以及市场竞争强度相关。给定人才生产率,人才越多,人才产出越多;人才投入与人才产出将成比例增长。给定人才总量,人才生产率越高,人才产出越多;人才效率与人才产出成比例增长。当人才总量不断增长,人才效率不断提高,一国的人才产出将呈指数式增长。Q就是人才创造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价值。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改革的三个标准: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到达。所以,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3]在经济上,中国正在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中国正在走向更切实的民主之路,即公共决策民主;在人才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邓小平同志在30多年前就指出,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点,有的要长一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他当时讲这个话的时候,无论是在教育方面、人才方面和科技创新方面,我国与美国差距还很大。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我们能够达到这三大目标。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可以说,这个变革越来越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中国迅速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也同样会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4]
    世界各国为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抉择。对中国而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迄今为止,世界上230个国家和地区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同时做出三大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三大国家发展目标。无论是教育、人才,还是科学发明、技术创新,都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外溢效应,并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中国的教育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教育的发展尤其重要。中国教育发展走过了三步:第一步是从1949到1977年,实现了从文盲充斥大国迈向了初级教育大国;第二步是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从人口大国迈进了人力资源大国;第三步是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教育兴,才能人力资本兴;人力资本兴,才能够经济兴、国力兴。后发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先导的模式,优先在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上缩小同先行国家的差距,进而再缩小在经济上同先行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对先行国家的经济追赶。
    1949年,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文盲充斥的大国,尽管我们人口是世界最多的,但并不是像毛泽东说到的人多是好事,而是麻烦、是负担。当时中国的文盲率达到80%,在5.4亿人口中,有4.3亿文盲人口,估计会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整个20世纪上半叶,所有累计的人力资本,包括大学毕业生一共是18.5万人,大体占我们总人口比重的0.36%。平均受教育年限估计会在1.0年(见表2)。而后中国就开始进入到教育的发展阶段(见图2)。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较大发展:主要是解决小学教育问题;其次是初中毛入学率的提高和高中毛入学率的提高。因此,到了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2.4年。
表2 1949年全国各类教育毕业生数
 
毕业人数(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
大学毕业生
18.5
0.0
中学毕业生
400
0.7
小学毕业生
7000
13.0
文盲人口
43200
80.0
总人口
54000
100.0
平均文化程度(年)
 
1.0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图2  各类型入学率演变(1949-2020)
 
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及教育部网站。
 
    195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0年,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3.17年,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相当于中国的2倍,发达国家则高达6倍。但到了196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迅速提高到2岁,到1970年提高到3.2岁,到1980年达到了5岁,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3 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较
年份
中国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世界
1950
1.00
2.05
6.22
3.17
1960
2.00
2.55
6.81
3.65
1970
3.20
3.37
7.74
4.45
1980
5.33
4.28
8.82
5.29
1990
6.43
5.22
9.56
6.09
2000
7.85
6.15
10.65
6.98
2010
9.00
7.09
11.03
7.76
数据来源:Barro and Lee,"A New Data Se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World, 1950-2010,"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5920 (2010).中国数据为作者计算所得。
    可以看到,毛泽东时代,国家迅速普及小学教育进而大力发展初中教育,为后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教育红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进一步恢复高考。在8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和迅速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得义务教育迅速提高,并且也巩固了小学入学率。中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速发展了高中教育,也加快提高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可以说,过去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到201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是9.0年,与发达国家11年的差距仅有2年。但1950年该差距多达5.22年。这表明中国正在加快教育追赶,中国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195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大体占世界总量比重是2.2%。到了1960年,在校生数已经达到了96万人,比重提高到8.0%。而后由于大跃进、调整,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十年,到1970年时候就已经达到世界最低点,仅有0.2%。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等教育迅速增长,占世界比重达到5.3%;到2000年达到了9.2%,比1960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又几乎翻了一番,估计已经占到世界总量18.3%,略比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比重19.7%低1.5个百分点左右。今后这个比例还会迅速上升,并且很快会超过总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因此,中国的教育发展规模为下一步成为世界教育强国或者说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基础,走完这样一个过程大约花了60年。
表4 中国教育规模发展(1950-2008)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8
世界总计(百万)
252.5
433.1
608.1
857
980.6
1197.6
1380.7
 高等教育
6.5
12.1
28.1
51.0
68.6
98.6
158.7
 中等教育
40
79
169
264
315
450
526
 初等教育
206
342
411
542
597
649
696
中国总计(百万)
30.6
101.9
137.1
205.8
178.6
222.85
236.8
 高等教育
0.14
0.97
0.05
2.7
3.8
9.1
29.1
 中等教育
1.5
 
31.7
56.8
52.4
85.2
102.0
 初等教育
28.9
93.8
105.3
146.3
122.4
130.1
105.7
占世界比重(%)
 
 
 
 
 
 
 
 中国总计
12.1
23.5
22.5
24.0
18.2
18.6
17.2
 高等教育
2.2
8.0
0.2
5.3
5.5
9.2
18.3
 中等教育
3.8
 
18.8
21.5
16.6
18.9
19.4
 初等教育
14.0
27.4
25.6
27.0
20.5
20.0
15.2
数据来源:1950-1990年世界和中国教育规模数据引自《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00/2008年世界教育规模数据引自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中国教育规模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年鉴2009》。
    这次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总目标和三个核心目标,即“两个基本、一个进入”。“两个基本”,一是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包括两个核心指标:第一是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第二是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0%,这也是欧盟提出的指标。二是指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社会。“一个进入”是指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总目标又包括五项目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如果将欧盟或者美国相关的教育发展指标与中国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中国规划优于欧美,中国规划设有很多量化指标,分布在各个重要领域,而且不是一两个量化指标(见表5)。第一是儿童早期教育,通过教育的研究表明,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无论是私人收益率、还是社会收益率都是最大的。但这方面目前努力还不够。这次教育规划专门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发展指标。目前,我国还有50%的儿童没有做到学前三年入学,对此,这次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要达到95%,这与发达国家基本接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第二是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方面,主要是提高巩固率。第三是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其中近一半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即高中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熟练工人,奠定人力资本基础。第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中国的成人教育将由现在的3000万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现在的24.2%提高到40%。
 
表5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658
3530
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0.9
62
75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4
90
95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772
16100
16500
巩固率(%)
90.8
93
9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4624
4500
4700
毛入学率(%)
79.2
87
9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179
2250
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280
1390
14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979
3350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080
3300
其中:研究生(万人)
140
170
200
毛入学率(%)
24.2
36
4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600
29000
35000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这次“教育规划”特别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201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数11964万人,[5]要到2020年达到1.95亿人目标(见表6);根据最新估计,到2020年可能超过2亿人。另外,规划还强调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现在的10%翻一番,提高到20%,这是整个教育规划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重要举措。第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水平,要从现在的12.4年提高到2020年的13.5年,与目前美国的15.5年接近。现在有大量的农村新进入劳动力队伍,这部分群体大多数还没有完全完成高中阶段;下一步就要帮助他们不仅要实现初中毕业,而且要完成高中毕业,规划提出高中以上人口比例要从67%提高到90%,实际可能会达到95%,因为那时高中年龄人口数呈下降趋势。
 
表6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9830
14500
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1.2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9
15
2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4
13.3
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67
87
90
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变迁,“少年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兴旺。只有人才众多,国家才能真正强大。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6]客观地说,人才多是好事。在过去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口不断现代化。到2010年,15岁以上成人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达到了9.0年,相当于1949年的9倍。正是这个人力资本不断提高才使得中国有更多的人才。
此次人才规划主要包含六支队伍(见表7)。党政人才队伍基本上稳定不变,大体要从七百万增加到八百万,主要增加的是专业人才和企业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特别强调培养跻身于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带头人。2010年,中国(包括台湾)已经有54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到2015年会达到100-120家,到2020年中国有可能居世界第一位,从而打破美国100多年来居世界第一的格局。
 
表7 中国人才数量(2000-2020)
指  标
2000
2005
2010
2020
党政人才
585.7
663.9
700
800
专业技术人才
4100
4195.6
5000
8000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780.1
1770.3
2300
3500
农村实用人才
 
579
1100
2500
中等职业教育
992
1559
2000
2500
各类人才占总人口比重(%)
5.01
5.65
7
10
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高等教育人口到2020年实际可能会超过2亿。2009年,中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182万人年,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27国,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到2020年从事R&D活动的科研人员达到380万人年,其中工程师和科学家要达到280万人年。
 
表8 中国各类科技人员数(1949-2020)
 
1949
1978
1991
2009
2015
2020
高等教育人口(万人)
18.5
420
1600(1990)
9830
14500
19500
专业技术人员(万人)
5
434
2285
4200
6800
7500
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万人·年)
 
 
 
 
259
338
科学家和工程师(万人·年)
0.05
20
47.1
182
214
28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193页;1949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六: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2009年9月25日;2015和2020年数据系作者估计。
    未来时期即到2020年,人才发展总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这一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和目标:第一,人才总量稳步、快速增长,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第二,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第四,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正是通过这次人才规划,中国首次由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将人才的基本情况弄清楚了(见表9)。这是从人才规划的角度做出的重要设计。
 
表9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2008
2015
2020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11385
15625
18025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R&D)人员(人年/万人)
24.8
33
43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24.4
27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
9.2
15
20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
10.75
13
15
人才贡献率(%)
18.9
32
35
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还具备了难得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条件:(1)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巨大规模的、比较公平的、充分流动的、充分竞争的人才市场机制,为绝大多数人才提供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空前大舞台;(2)中国教育迅猛持续的发展,主要指标已居各发展中国家前列,正在逐步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和社会环境;(3)党中央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加速了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提升了人才队伍质量,形成了不同层次人才结构的新格局;(4)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亲和力、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已经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出到人才净流入的重大转变。
 
    5、中国的科技实力
    中国的科技实力是对教育、人才及其产出做的一个系统评估。我们将科技实力定义为一国创新活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投入、产出和“投入-产出”媒介(OECD,2009)。投入包括资本投入(如研发支出、风险投资)、人力投入(如研发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产出包括直接的科研产出,如高技术产品(出口)、新产品新工艺、科学论文、专利等,以及其他经济社会产出,如就业创造、生产率提高、部门溢出效应等。“投入-产出”媒介,包括技术市场、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等。我们对科技实力的定义是:为了追求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资源的能力(见表10)。
表10 衡量科技实力的五个指标
维度
含义
指标
时限
权重
数据来源
投入
科技人力资本
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1995-2007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技投入能力
研究与开发试验支出
1980-2009
1/5
经合组织
产出
科学创新能力
国际期刊论文数
1980-2009
1/5
科学引文索引
技术创新能力
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
1980-2008
1/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科技市场能力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1980-2008
1/5
世界银行
 
    可以用国际刊物发表数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位。1980年,中国只相当于全世界的0.2%,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很长时间,到1995年也还只占1.7%,而后迅速上升,到现在已经突破10%(见表11)。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研究,中国在国际发表的论文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有可能在2013年超过美国(见图3)。
 
表11 主要国家和地区科学论文占全世界比重(%)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9
中国
0.2
0.6
1.3
1.7
3.7
7.2
10.9
美国
39.7
33.5
34.9
31.4
28.6
28.8
29.0
欧盟
32.2
28.1
29.6
31.6
34.2
33.1
36.5
日本
7.2
7.0
7.6
8.0
9.6
8.6
6.7
俄罗斯
5.7
6.3
6.2
3.3
3.3
2.6
2.6
美/中
198.5
55.8
26.8
18.5
7.7
4.0
2.7
数据来源:Thomas Reuters, Web of Science;Jonathan Adams and David Pendlebury (2010);Jonathan Adams, Christopher King, Nobuko Miyairi and David Pendlebury (2010), Global Research Report: Japan. Thomson Reuters Global Research Report Series.
                                             
 图3 中美国际论文发表数发展趋势(1996-2020)
  
注:英国皇家学会预测,中国的国际论文发表数将于2013年超过美国
    中国科学论文质量在不断提高。根据每10年段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在世界的排位,1994-2004年期间,中国居世界第18位,2000-2010年期间,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8位。估计今后几年,中国的位次还会不断上升,有可能提前实现2006年提出2020年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表12 中国10年段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变化
时间段
世界排位
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
1994-2004
18
 
1995-2005
14
 
1996-2006
13
 
1997-2007
13
 
1998-2008
10
4.6
1999-2009
9
4.6
2000-2010
8
5.2
注:以SCI数据库统计。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0)。
    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按照本国居民专利申请占世界总量比重来衡量。我国直到80年代初才有专利制度;到1985年,本国居民专利申请占世界总量比重只有0.6%;现在已经达到了18.2%,日本第一,美国第二,中国第三。(见表13)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研究,中国可能会在2011年专利数先后超过美国和日本,美国将在2013年超过日本。
表13主要国家和地区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占全世界比重
单位:%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中国
 
0.6
0.9
1.5
3.1
9.7
18.2
美国
12.4
9.9
13.4
18.3
20.0
21.5
21.7
欧盟
19.8
14.3
12.5
13.5
14.4
10.5
10.5
日本
33.1
42.8
49.2
49.2
46.6
38.1
30.9
俄罗斯
33.0
25.8
16.7
2.6
2.8
2.4
2.6
美/中
 
16.5
14.9
12.2
6.5
2.2
1.2
注: 俄罗斯1980至1990年数据系全苏联数据。数据来源: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tistics 2010 edition。
    在国际专利方面,1985年中国与美国的国际专利差距是2600倍,1995年是166倍,现在已经缩小到3.6倍了,而且按照趋势差距还在迅速缩小(见表13)。
表14  PCT系统下国际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比重
单位:%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中国
0.01
0.0
0.3
0.8
1.8
7.5
美国
35.7
39.0
42.8
40.8
34.3
27.4
欧盟
41.9
41.5
39.9
35.8
31.4
29.0
日本
10.1
8.8
6.9
10.3
18.2
19.6
俄罗斯
 
 
0.7
0.6
0.5
0.4
美/中
2600
 
166
49
18.7
3.6
注: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计算数据来源: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tistics 2010 edition.

图4对未来五年专利总量的预测
注:该预测基于2003至2009年增长率。资料来源:Eve Zhou and Bob Stembridge (2010). Patented in China: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tate of Innovation in China. Thomas Reuters.
    在科技人力资本方面,人口、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体现了一国熟练劳动者的总量和吸取及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尽管中国一直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不足依然是人才队伍的“短板”。1980年,美国是中国的两倍,1985年达到2.4倍(见表15);到了2007年,排名第一的是欧盟,第二的是美国,第三是中国;2020年中国将达到280万人年,甚至会突破300万人年;保守估计到2023年左右我国将是欧盟和美国的总和。
 
表15 主要国家和地区全时从事研发工作研究人员数
单位:%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中国
0.03
0.2
0.6
1.8
3.7
13.5
19.7
美国
26.1
27.5
22.0
19.0
19.6
13.6
13.4
欧盟
24.7
22.6
20.2
17.2
16.1
15.0
13.1
日本
15.2
21.4
15.0
15.0
11.5
7.8
6.4
俄罗斯
3.3
2.4
0.3
0.3
0.4
0.2
0.3
美/中
870
137.5
36.7
10.6
5.3
1.0
0.7
数据来源:(1)1980至1990年中国数据引自《中国科学技术4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1995和2000年数据根据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10中百万人口研究人员数折算;(3)1980至1990年美国数据引自NSF, National Patterns of R&D Resources: 1994;(3)1980至和1990年日本数据引自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Japan;(4)2007年数据引自UNESC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Gender: An International Report.
    在研发投入方面,按照国际美元价值计算,长期以来美国的研发投入相当于中国的20倍左右。这种差距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9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所下降,到了2000年就已经降了10倍,现在仅为2.5倍(图16)。
表16主要国家和地区研发支出占世界总量比重
单位:%
1981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9
中国
1.3
1.6
1.7
2.0
2.9
6.0
12.1
美国
26.6
30.3
36.1
35.2
29.4
27.6
29.8
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