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势在必行
时间:2004-06-22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1618次   

    国务院常务会议前不久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提出,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着力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规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连续下降,给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与此相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减弱、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机械化装备水平落后等方面。

    以优质专用良种繁育为例,目前,13个主产省区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年均可以提供精选加工后的商品种65万吨左右,仅占种子需求总量的49.2%。我国病虫害防控基础装备落后、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治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据了解,全国现有病虫监测站400个,平均100万公顷耕地约3.1个,每7个县才有1个监测站,而韩国、日本平均每100万公顷有监测站98.4个和59.8个,分别为我国的32倍和19.3倍。在标准粮田建设方面,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欠账严重,我国粮田地力衰退、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比70年代增加了74.3%;农田成灾率由1998年的54%上升到2000年的60%。我国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粮食深加工率低的问题也十分突出。2002年我国万亩耕地大型拖拉机拥有量约4.6台,而印度2000年约为6.3台;我国食品加工用粮只占粮食产量的2%,而发达国家食品加工占粮食产量的比重达70%。

    粮食生产易退难进。要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就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切实解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问题,《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了高产优质的目标,并且把粮食加工和粮食生产结合起来,注重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综合效益。据了解,国家通过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将使主要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良种的生产能力满足项目县用种量80%以上,标准粮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实施病虫害防控项目,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使重大病虫害发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通过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提高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通过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将大大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总之,《规划》的实施,不仅会有助于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对项目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对逐步形成我国粮食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抓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十分必要,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