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众说纷纭:经济学家热议当前宏观调控形势
作者:尤越    时间:2004-08-03    来源:国际金融报    阅读:1571次   

 对于部分行业过热应采取哪些宏观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中如何避免“一刀切”?在宏观调控中如何正确运用行政手段?就这些热点问题,在7月31日的金融街论坛第四次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等作了主题报告。

 宏观调控不应压长应补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何伟:宏观调控的主要作用不应该是压长,而应该是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平衡、快速、高效、持续地发展。近一段时期,通过推行宏观调控措施,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等过热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已见成效,而投资增加缓慢的行业要加大投资却非常困难。在压长的过程中,提出有压有保,这是十分正确的。但目的要明确:压的是劣,保的是优;不能以所有制来分,对国有大企业“保”,而对民营企业“压”。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为重复建设正名。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就不可能打破垄断。

 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矛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要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转变我们一直以来重生产轻消费、重积累轻分配的观念。现在讲经济存在过热,从根本上说是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积累比例太大,投资增长速度太快。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转移不到消费品上去,导致许多企业效益非常不好。改变这种情况惟一的办法就是要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应该把投资降下来,想办法让老百姓去消费。

 宏观调控应是中性概念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宏观调控应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不是等同于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经济冷的时候应该是放松,经济热的时候应该是往下调控,把冷的薄弱环节推动上去,把热的进行控制。宏观调控体制要加快改革,要进行体制创新,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个目标,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目前的条件下,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快速增长,很大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行为,更多的是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

 完善金融调控重在治理银行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邱兆祥:中国是个典型的间接融资型金融结构的国家,这意味着银行体系事实上最终承担着经济波动的大部分风险。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银行体系仍居于主体地位。从长期看,应当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但短期内更应突出银行改革,银行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银行能否通过改革“归位”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是其能否成为宏观调控中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以及有效调节经济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