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打造“双创”2.0——关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韩文秀    时间:2015-11-07    来源:国务院研究室    阅读:11224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从城市到农村,从北方到南方,“双创”已经深入人心。

一、“双创”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议》把“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组成部分。

所谓“双创”,就是让所有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尤其是普通民众,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创业创新的梦想。推动“双创”,有独特的意义和影响。可概括为“三位一体”功能:

一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当前,我国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特殊困难时期。与过去的低成本格局相比,我们似乎正在演变成一个高成本经济,表现在:1、用工成本明显上升,高于周边许多国家;2、社保成本高,“五险一金”加起来相当于工资的40%以上;3、土地成本高;4、资金成本高,贷款难贷款贵;5、电价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企业对高成本负担的感受尤为明显。面对困境,最有效的举措是创新。目前区域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凡是结构调整起步早、创新能力强的地方,现在的发展态势就健康、日子就好过,最典型的是深圳。鲁迅曾对红军长征有一句话: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希望。套用此话,可以说,在深圳身上,寄托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应对困难和压力,治本之道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双创”肩负着重大使命,就是通过培育新动力、新优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扩大就业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双创”活动直接对应着就业和收入,“双创”开展的规模越大、越深入、越成功,则创造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越多,创业创新者的收入也会增加,特别是草根创业、草根创新,容易使广大草根阶层的收入明显增加,从而自主地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三是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人生价值追求的实现。创业创新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创业创新的成功,往往能够产生乌鸡变凤凰的惊变,产生灰姑娘的故事。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大疆无人机等,都是创业创新的典范,他们通过创业创新,从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或在校生,一跃而上升到社会的顶层、世界的云端。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阶层是流动的、变化的,不是僵化的、固化的。同时,创业创新的任何成功,都会让人有成就感、实现感、满足感,人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认识价值和理想梦想,这样的社会就有活力、就有希望。

 

二、“双创”2.0的基本要求

目前“双创”势头不错,但处于初创阶段,下一步需求升级,姑且称之为“双创”2.0,其内涵主要是三方面:

(一)扩大“双创”参与度。创业创新已有燎原之势,呈现主体多元、层次多样的特点。今后要进一步增加和丰富“双创”的主体,并使不同的“双创”主体融合发展。一是把大企业引入“双创”。创业创新应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这并不是要把大企业变成众多小企业,而是让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在“双创”中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现有效对接、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包括由大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容纳各类创客,同时,把大企业的巨大发展需求(特别是对创新创意的需求)与创客分散的创新创意成果供给结合起来,形成大、中、小、微、个(体)在良性互动中协同推进“双创”。二是让科技工作者成为“双创”主力军。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创新的骨干和中坚,代表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双创”,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责任重大。要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三是让大学生成为“双创”生力军。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700多万,其中一半是理工科,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大学生既掌握较多知识,又思维活跃,具有较高创业创新热情。要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二)提高“双创”成功率。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2%左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地区浙江也只有4%左右,远低于欧洲和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否能提高我国“双创”成功率,是影响“双创”成效和前景的重要因素。我国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并不断完善与“双创”相关的体制机制,相信“双创”成功率在不远的将来会上一个台阶。从“双创”主体来说,把握好几个关键词,或许也有助于提高成功率,这就是选好行业、用好平台、请教名师、依靠团队,当然还需要专业、认真和勤奋。

(三)推动“双创”上水平。“双创”的参与者不仅是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市场主体,更包括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家、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等精英人士。“双创”应是草根创业创新与精英创业创新的交响曲。要推进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研发高精尖技术,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双创”向更高层次跃升,力争形成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国际性的成果。要打通创业创新成果转化通道,推进多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学融合、军民融合,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用高质量的“双创”成果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

只有尽快打造“双创”2.0,才能加快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新动力增强的能量超过旧动力减退的影响,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双创”需要优化政策和环境

目前支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已经不少,相信下一步还会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支持。

一是继续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双创”松绑,让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二是实施减税让利。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有的方面还可加大力度。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税收政策。

三是加大融资支持。各级财政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创业基金。创新银行支持方式,鼓励银行提高针对创业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试点。

四是打造服务平台。重点为中小微企业及双创个体提供创新服务。打造品牌活动宣传平台,办好“双创活动周”;建立双创权威信息平台;构建“双创”政策推进平台,尽快使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运营,鼓励地方设立相应基金,积极推进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政策调研评估。

五是强化人才激励。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消除后顾之忧。落实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加快建立创业创新绩效评价机制,让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才脱颖而出。

六是保护知识产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壁垒,打击不正当竞争,完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建立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

七是插上互联网翅膀。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网速、降低费用。

八是优化人文环境。必须认识到,相较于按部就班的职员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双创”的风险系数更高,不确定性更大。要消除一些对“双创”的误解,一是急于求成,二是只见成功。应引导社会理性认识,正确把握。完善社保、养老等制度,搞好心理辅导和再就业培训,打通创业和就业的转换通道。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和创业事迹,厚植创新文化,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九是加强创业创新国际合作。要创造条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来华创业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我们不仅要在13亿人中发现和使用优秀人才,而且要作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努力在全球60亿人中发现高端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要落实中央《建议》的要求,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即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们以往主要靠后发优势,实现追赶式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发挥后发优势,但要注重增创先发优势。培育先发优势,关键要靠创新,通过创新,创造出一些人无我有的、引领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我们希望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通过“双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