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三只手合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
作者:胡鞍钢    时间:2016-01-09    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阅读:8710次   

     日前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三只手合力”论的新概念、新理念,即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我把它称之为“三只手合力”论,即三大主体:政府、社会、市民;三同目标:同心、同向、同力;三手动力: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勤劳之手。其关键词是“合力”,即成为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合力。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之一。在此之前,习近平曾经提出“两只手合力”论。

  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至少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主要是两大主体,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前者是各级政府,后者是7600万由实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构成的市场主体。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就社会体制改革而言,主要是三大主体,即政府、社会(包括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法人)与人民(在城市的7.5亿市民)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社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城市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社会体制改革,因而就聚焦在政府、社会与市民这三大主体,如何才能处理好上述两大关系?如何创新指导原则?又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中国的城市改革?这的确有一个对从“两只手合力”到“三只手合力”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更有一个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不断创新理念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政府与市场关系,还是政府、社会与人民关系,始终都存在着各种矛盾性、冲突性、甚至排他性,问题在于我们常常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谐性、互补性,这就需要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上述矛盾,处理上述关系,形成“合力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习近平同志能够提出“两只手合力”论,进而又提出了“三只手合力”论。

  首先,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提出了著名的“两只手合力”论。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之处,正确回答了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成为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还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其次,习近平同志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提出了“三只手合力”论。这是针对我国正经历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各类矛盾最突出的城镇化进程,最基本关系和核心矛盾既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有政府与市民(包括非户籍人口)之间的矛盾,还有社会与市民之间的矛盾,为此习近平同志及时回应挑战,科学理性提出“三只手合力”论,不是相互打架、相互抵消,而是相互合作、形成合力,这就成为指导我国城市体制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也将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那么,如何发挥好“三只手”的作用并形成强大的合力呢?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十分务实又十分清晰的路线图。

  首先要实现“城市共治”。政府、社会、市民共同治理,尤其是政府要主动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使社会、市民享有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其实是实现“城市共管”。政府、社会、市民共同管理,尤其是政府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管理。

  此外要实现“城市共建”。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建设,尤其是政府要鼓励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特别是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还要实现“城市共享”。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分享,尤其是政府要关注短板、补齐短板,帮助困难人群、困难家庭、非户籍人口共同分享城市发展建设的各类成果和基本公共服务。

  总之,习近平同志的“三只手合力”论,就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充分提高各方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才能实现“三同”,即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力同建。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成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