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出口增长的前景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16-01-19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阅读:9240次   

       在有关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未来前景的讨论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出口增长的变动趋势。在2001-2012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3%,中国货物出口按扣除价格和汇率变动的实际量估算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9%。货物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2001年为20.1%,到2012年上升到24.9%。很明显,如果中国能在未来时期维持一个高的出口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至少就能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未来时期中国出口增长是否能够继续以前那样的高增长势头?如果出口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减速,政策调整是否应当从汇率和出口补贴等角度来考虑提供支持?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道路选择,也关系到如何把握未来对外开放的基本方向。

       近几年中,中国出口增长已出现一些显著波动。首先,在2008和2009两年中,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了出口增长的大幅度下滑。这两年中,货物出口增长率分别仅为3.4%和2.5%。之后,出口增长很快得到恢复。按国内常规统计,以美元计价的中国货物出口增长率在2010年迅猛增加到31%;2011年虽有回落,但也高达20%。但是,出口增长率在2012年大幅度下降至7.9%,并在2013年基本上继续如此。

       面对这些新变动,人们不禁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出口增长率最近两年中的下降是不是一种异常情形?导致出口增长下降的主要因素究竟是外部需求的减弱还是国内竞争力的变动抑或是别的什么因素?

       本文以下试图通过辨析“国际竞争力”或“相对国际竞争力”概念来说明出口增长决定因素中的供求关系,并将之运用到中国出口增长前景分析中。下面将首先分解过去一些年中国出口增长中的外部需求因素和“竞争力”因素,结合日本和德国的经验说明中国出口增长在未来将面临向世界需求增速靠拢的趋势。接下来结合长期的历史数据说明世界进口需求将可能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趋同”。最后联系若干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近年来出口增长方面的迅猛势头说明传统类型的中国出口产业正面临新挑战,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因此而拓展新思路。

      一、出口增长与国际需求的趋同趋势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在过去一段很长时间中取得了出口高速增长的业绩。按照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报告201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在世界各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从十年前不到5%上升2011年10.4%,位居世界首位,超过了美国(8.11%),德国(8.06%)和日本(4.5%)。历史上,曾经有一些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远远高出目前中国的水平。例如,英国在1870年所占份额为18.9%,德国在1913年所占份额为13.3%,美国在1950年所占份额为16.8%。在1980年代,美国和德国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超过10%,日本则接近10%。

       人们或可提问说,未来时间中中国在世界出口总额的中比重还可以进一步上升吗?显而易见,二十一世纪初不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更不同于二十世纪上半期或十九世纪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现在有更多的经济体参与了国际贸易体系,更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入到寻求出口增长的国际行列中。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际贸易的主要活跃者在西欧。二十世纪上半期,国际贸易活动扩散世界各地,但主要角色仍然是西欧和北美诸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加入到国际贸易,传统贸易大国的地位相对下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中国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几乎整个世界的经济体都比过去更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了。

       原则上,决定一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需求和供给两大类。需求由世界其余国家的经济增长及其进口倾向决定,供给由本国的资源禀赋、技术能力和经济政策等所决定。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喜欢使用“国际竞争力”这个概念来指称供给因素。在给定外部需求增速的条件下,一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

       由于“国际竞争力”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概念,这里使用一个间接方法来度量“国际竞争力”: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出口增长率减去世界进口增长率的差值来表示。已知一国一定时期中的出口增长率是包含了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的总和结果,而需求因素可以近似地用国外进口增长率来表示,因此两者之差也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本国“国际竞争力”的表示。

 

图1:中国货物出口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1980-2013年

数据来源和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发布日:2013年10月。两组数据均由数据发布者进行了价格和汇率因素的剔除,即主要反映实物量的变动。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各图数据来源和说明均同此。

 

       图1显示1980-2013年期间中国货物出口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两组数据均按扣除了价格和汇率变动因素的实物量口径来估算。如上所说,“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可以视为各个年份对中国而言外部需求的变动情况,而中国货物出口增长率则是外部需求因素和国内供给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照这个想法,不妨将出口增长率做一个分解,即简单地视之为国外进口增长率和国内供给因素作用的加总。用公式来表示,即:

 

       出口增长率 = 世界进口增长率 + 本国“超额”出口增长率          (1)

 

换言之,

 

       本国“超额”出口增长率 = 本国出口增长率 – 世界进口增长率      (2)

 

      这个“超额”出口增长率在数值上可为正或负,概念上也可以理解为是本国“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或者就说成是一种“国际竞争力指数”。

       图2显示1980-2013年期间中国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不能看到,两组序列在各个年份之间有起有伏,都呈现波动型。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990年代以前,中国“超额”出口增长率在一些年份为负数,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没有一个年份中这个“超额”出口增长率为负数。而且,在1980-1990年期间,中国“超额”出口增长率各年份平均数为3.9%,低于同期内世界进口增长率的平均数4.9%;在2001-2013年期间,中国“超额”出口增长率各年份平均数为8.6%,显著高于同期内世界进口增长率的平均数4.8%。可以有充分理由认为,仅就这两个时期而言,后一个时期突出地显示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在后一个时期快速出口增长主要是本国国际竞争力增强的结果。

 

图2:中国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1980-2013年

数据来源和说明:数据来源同图1;这里,中国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等于按常规口径的出口增长率减去当年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该数值可为正数或负数。以下使用该概念亦同此义。

 

       上面简要的分析也表明,在我们关注未来时期中国出口增长前景时,重点可放在近年来中国“超额”出口增长率即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变动情形上。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趋势性变化,忽略掉短期波动的因素,图3对图2的年份数据进行了取5年平均数的处理,即图3中各个年份数字都对应于该年和此前4年的平均数。这样做显然有助于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趋势性特征。

 

图3:中国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5年平均数,

1980-2013

数据来源和说明:数据来源同图2;这里“五年平均数”为各年份数与此前4年数的简单平均值;以下使用均同此口径。

 

       尽管图3中的两组序列仍然带有波动性,但比起图2来看上去要“平滑”多了。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就晚近年份而言,中国“超额”出口增长率自1999年开始不断上升,在2002-2003年达到一个新的高点,此后出现下降。这种下降与以前曾出现过的下降还有所不同:以前的下降在幅度上很大,时间上相对短暂;最近的下降在幅度上并不那么突出,但下降之后持续的时间较久。

       以最近的4各年份为观察对象:在2010-2013年期间,世界进口增长率平均达到6.4%,中国“超额”出口增长率平均为4.9%。后者不仅低于前者,也大大低于自身在2001-2007年期间的平均水平11.1%。从这个情况看,我们或可以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已经出现下降趋势。2010年以后的几个年份中,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一些年的国际竞争力因素转变为国外需求增长,尽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指数继续保持了正数水平。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先行国家在经历了快速出口增长之后,不仅面临着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而且还会出现国际竞争力指数跌落到负数水平。日本就提供了这么一个事例。

       图4显示1980-2013年期间日本货物出口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的对比。这里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与上面完全一致,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所提供。可以看到,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货物出口增长率在绝大多数年份中都低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日本货物出口曾在1950-1980年长时间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从1980年代中期后就出现了转折性的下降。

 

图4:日本货物出口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1980-2013年

 

       图5更加清楚地显示了日本货物出口在1980-2013年期间的“超额”增长率:这个增长率从1986年开始转为几乎持续性的负数,仅在个别年份表现为正数。在1986-2013年,日本“超额”出口增长率平均为-3.9%。这个负数水平是导致日本出口增长在这个长时期中一直低迷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日本经济增长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5:日本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1980-2013年

 

       图6使用5年平均数方法来观察1980-2013年期间日本“超额”出口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则看得更加清楚。在这张图中,仅有两个年份(1984和1985年)所代表的日本货物出口增长率的5年平均数为正数,其余各个年份及其所代表的5年平均数皆为负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日本出口产品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失去了它在以前时期所有过的那种国际竞争力。

 

图6:日本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5年平均数,

1980-2013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发生在日本。图7也使用5年平均数方法概括1980-2013年期间联邦德国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的变动情况。与日本相似的是,联邦德国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也在1980年代后半期出现显著下降并跌落到负数水平。与日本不同的是,联邦德国出口“超额”增长率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出现了显著回升,并在此后长时间中基本保持了正数,尽管通常都在1%左右。

 

图7:联邦德国货物出口“超额”增长率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5年平均数,

1980-2013

 

       简略概括上述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在国际需求即世界货物进口保持增长的大背景下,决定一国出口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它的国际竞争力,即出口的“超额”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可以为正也为负,可高可低。中国出口的“超额”增长率自1980年以来保持了一个高水平的正数,但在最近一些年中出现了下降。由于这种变化,中国出口增长率未来会越来越接近于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

       在国际经验方面,进入1980年代中期后,战后世界中两大出口增长模范国(日本和联邦德国)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超额”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甚至跌落到负数水平的情况。与日本不同的是,联邦德国的“超额”出口增长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出现显著回升。

世界进口需求增长趋势的变化

       前一节的讨论主要围绕一国“超额”出口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出口增长率与世界进口增长率的比较。如果一国即使不能获得高于世界进口增长率的出口增长率,但只要后者维持一个理想的速度,一国也能乐见其出口增长率保持在一个同样是理想的水平。

       图8显示1980-2013年期间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可以看到,在大多数年份,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高于同年份的GDP增长率,同时,前者的波动性明显大于后者。进口增长率高于产出增长率这个事实表明,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开放程度在提高,各国市场更多地吸收了国外进口产品。此外,进口增长率具有较高的波动性这个事实也表明,一旦各国国民经济出现波动时,对外需求所受到的冲击要强于国内经济。

 

图8: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1980-2013年

 

       为了更好地揭示出贸易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对关系,图9采用了前面使用过的“超额”法,即用进口增长率减去当年GDP增长率。这个“超额”进口增长率可正可负,若为零值则表明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完全一致。

       从图9还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组序列之间高度的相关性,即一个序列的变动通常会伴随另一个序列的同方向的变动。更准确地说,图9显示的情形在提示,当GDP增长率由升高时,“超额”进口增长率也会升高,而且,后者升高的幅度有超过GDP增长率升幅。

       这里对图9的数据进行一个快速回归计量,结果如下:

 

              世界“超额”出口增长率 = -5.2181 + 2.2338世界GDP增长率      (3)

                              (-4.1596)  (6.4197)

 

括号中为t参数值。另外,拟合系数R2 = 0.5629; 序列相关性检验值D-W = 1.2807。简单地解读这个结果,可以说,1980-2013年期间,每1个百分点的世界GDP增长率变动会带来2.23个百分点的世界货物“超额”进口增长率变动;换言之,如果一年中世界GDP增长1%,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会达到3.23%。当然,因为该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负数,平均而言,一年中世界GDP增长率必须超过2.6%,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才能为一个正数。

 

图9:世界货物“超额”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1980-2013年

 

       这个结果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经济增长是决定国际贸易增长的基本因素。如果未来时期世界经济增长保持基本稳定,各国进口需求大致也能保持基本稳定。如果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一定的减速,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也将出现相应的回落。

 

图10: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5年移动平均数,1980-2013年

 

       图10使用5年平均数刻画图9所描绘的两条曲线,这样有助于消除短期波动的干扰并更清楚地显示趋势变动。不难看出,在2008年以前的长时间中,世界货物进口5年平均增长率都显著高于同时期内世界GDP增长率。1980年代中期是“超额”进口增长率爬升的时间,2008年及其以后则是“超额”进口增长率下降的时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来的几年中,世界货物进口5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世界GDP增长率之下,即意味着“超额”进口增长率转为负数,尽管幅度并不算大。

       这种转变很有可能预示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各国GDP总和)大体上保持一个同步的节凑,即难以再指望前者会有高出后者的增长速度。

       纵观历史,除了上面提到的较近的时期(1980-2007年),还曾经有几个时期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图11依据经济史学家的数据整理资料对比了1820-1971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和世界贸易指数(两者皆以1913年的水平等于100)。大体上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可以划分几个区间:1820-1840年,国际贸易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速相当;1840-1880年,世界贸易增速高于世界工业生产;188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速约高于国际贸易;1913-1948年,国际贸易陷于停顿,世界工业生产增速远远高于国际贸易;1948-1971年,世界工业生产得到了加速增长,国际贸易增速则更加迅猛。最后这个时期的情形与前面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世界GDP增速与世界货物进口增速在1980-2007年的情况基本相同。

 

图11:世界贸易指数与工业生产指数,1913年=100,1820-1971年

数据来源:Rostow, W.W. The World Economy: History and Prospect. 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8;Appendix A. p.662;Appendix B. Table B-3, p.669

 

      毫无疑问,影响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相对增速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是重大国际冲突。除此之外,即使在和平时期,还有别的一些重要因素也影响着经济增长与贸易增长的相对关系。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以及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新需求等等。

从历史角度看,国际贸易曾主要在两类经济体之间开展:一是工业化经济体相互之间的制成品交换,二是工业化经济体与后进经济体之间制成品交换初级产品。第三种类型的国际贸易,即工业化经济体与后进经济体之间相互交换制成品的贸易活动主要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较早的事例是日本,后来有“东亚四小虎”,1980年代以后又有中国大陆。

      随着这些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当它们的收入水平与先行经济体的差距缩小后,它们与先行经济体的制成品贸易还能以什么样的速度继续增长?曾经有学者提出一个“收入相似论”来解释工业化经济体相互贸易,认为世界贸易之所以大部分发生在这些经济体之间,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收入水平相互接近并有着相似的需求结构;正因为如此,它们之间可有大量的产业多样化和产品细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互贸易。对这些国家而言,贸易增速大致接近,并且也与各自的经济增速大体上相同。

从这个看法可以引申出有关贸易增速的一个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国出口增长速度从根本上说由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速度所决定。在这方面,历史经验再次提供了支持。

 

图12:几个工业化经济体早期货物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和说明:Angus Maddison. Phas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Appendix F: The volume of merchandise exports. 1720-1860年仅有联合王国和法国数据,其中法国数据指1715-1860年;1860-1913年数据中的德国、美国和日本指1870-1913年。

 

       图12显示几个先行经济体在几个重要时期的货物出口增长率。首先看联合王国(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1720-1860年期间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开展工业革命的经济体,也是那时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最活跃者。但是,这两个国家的货物出口年平均增长率都不算高,前者为2.95%,后者为1.77%(1715-1860年)。在随后一个时期(1860-1913年),联合王国是世界上领先的工业化经济体,规模最大的贸易国(前面曾提及该国在1870年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8.9%),也可以说是最具“国际竞争力”者。但是,在这个时期它的货物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83%,略低于前一个时期。而在经济和技术上稍逊于联合王国的法国在这个时期的出口增长率却上升到3.13%。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联合王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收入水平低于自己,并因此难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二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竞争者,例如德国、美国和日本等,这些后进经济体的贸易增速更快。

       在1950-1979年期间,相对于其他工业化经济而言,联合王国的国际竞争力似乎弱于它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情形。然而,在这个时期中,联合王国出口增长率却有显著提升,年平均水平达到4.1%(尽管这大大低于其他工业化经济体)。显而易见,联合王国出口增长率的上升主要应当归功于它的贸易伙伴需求的加快增长。

第三方竞争者的兴起

       前两节的讨论分别概述了中国“超额”出口增长率近年来的下降趋势以及从国际历史经验得到的一个认识:随着一国经济走向“成熟”,其出口增长率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由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速度所决定。

       理解出口增长率的转变,还需要联系到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即后进经济体的兴起。历史上有多个国家扮演过后进经济体的角色。十九世纪中有德国和美国等。二十世纪中,从第二次大战结束到1980年代,有德国、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等;从198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则有中国大陆等。在这些事例中,后进经济体的成长及其快速出口增长都改变了先行经济体的相对竞争优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可以说世界经济中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后进经济体的兴起。这些经济体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国内经济政策方针进行了大的调整,从过去相对忽略经济增长转变到现在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积极学习“中国榜样”,大力发展出口工业。此外,这些经济体大多位于亚洲,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图13对比了中国与5个这样的经济体(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越南)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两个时期的货物出口增长率。

 

图13:若干新兴市场经济体货物出口增长率,%,2001-2018年(含预测数)

数据来源和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13年10月;2011-2018年含对未来5年(2014-2018年)预测数。

 

       2001-2010年期间,中国货物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4%,远远超过图13中所显示的其他几个国家;若包含预测数,2011-2018年期间,中国货物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估计为7.3%,不仅比前一个时期有大幅度下降,而且也低于其他几个对比国。图13中或许唯一例外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该国货物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2001-2010年期间仅为0.6%,在2011-2018年期间估计也只有6.7%,皆低于中国同期内的出口增长率。但是,该国出口增长率在前后两个时期中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显然不同于中国。

       这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后进经济体可以说构成了中国出口增长中的“第三方竞争者”。它们拥有比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而且人口众多,人口中也有着数目更大的青壮年人群。尽管各国之间在劳动人口的素质、技能和流动性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可比之处,但这些后进经济体的劳动数量优势终将逐渐显现,并成为它们在未来一段相当长时间中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面对这些第三方竞争者,中国出口产业的增长速度势必受到不利影响。一些传统市场将不得不让位于新来的竞争者,以获取较低劳动成本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也将更多地转移到这些后进经济体中。

       换言之,在经历了多年的出口高速扩张和快速经济增长后,中国国内劳动成本在显著上升,同时,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劳动成本竞争力更强的新兴竞争者。可以说中国出口产业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这种挑战,一个容易想到的办法是调整汇率,让人民币进行贬值。但是,汇率贬值的办法有着严重的局限性。首先,汇率贬值通常会伴随国内通货膨胀。如果国内通货膨胀速度超过汇率贬值幅度,贬值丝毫不能带来调节国际劳动成本差距的效应。其次,本国货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发生贬值,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或欧元出现贬值,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在这些贸易伙伴市场上价格竞争力的增强。正如前面所说,在这些市场上,与中国产品展开竞争的主要不是当地厂商,而是来自第三方的竞争者。若人民币对当地货币贬值,第三方竞争者的货币也对当地货币贬值,后者贬值幅度甚至大于人民币,那么,人民币贬值也同样不能改变中国出口产品在当地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复次,实行政策性汇率贬值无异于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干预总是伴随成本。而且,许多国际经验表明,外汇市场干预的成本和代价在各国对外贸易和金融市场日益相互连接的背景下倾向于不断增大,甚至可能导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偏离。

       基于这些理由,不能认为应通过汇率调整来继续维持快速出口增长。而且,客观地看,出口增长减速有其合理性,本来就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必然结果。需要防止的不是出口增长的减速,而是出口增长滑落到国际需求正常增速之下。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出口增长跌落到世界进口增速之下意味着本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而这才会对本国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拓展对外开放新思路

       本文以上首先从中国出口增长与世界进口增长的对比来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数据表明,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出口增速一直快于世界进口增速,这体现了中国出口产业的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并也是中国出口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升高的基本原因。但是,近年来,中国出口增速与世界进口增速的差别在缩小,而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发生某些重要变化。

      历史的国际经验也说明,随着经济增长,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经济体其出口增速在很大程度上由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所决定。一些后进经济体在较早时期通常能获得高速出口增长,随后就出现出口增速的下降,并与世界进口需求增速日益趋同。

导致出口增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上第三方竞争者的兴起。它们主要是后进经济体,也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在较早发展阶段通常有劳动成本优势,并因此能在先行经济体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历史上的后进经济体有德国和日本等。中国从1980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也是这样一个事例。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后进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它们也积极发展出口产业。在中国出口增长开始减速的同时,这些经济体未来时期的出口增长预计将加速。它们构成了中国出口增长的“第三方竞争者”。

      为适应新形势,应有新的思路应对挑战。一方面,国内发展层面应该摆脱继续依赖主要外部需求的想法,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发展思路转变到内需为主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对外发展层面,竞争思路也应有相应调整。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在劳动成本方面,现在和未来,中国在劳动成本上相对于先行经济体将继续保持优势,但相对于后进经济体这种优势将越来越微弱。如果继续按照发挥劳动成本优势的思路,由于第三方竞争的缘故,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将不可避免地日益缩小。只有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才能确保中国出口至少与世界需求获得同步增长。

毫无疑问,在中国正处于从中下收入国向中上收入国迈进的过程中,面对新加入国际贸易并拥有较低劳动成本的第三方竞争者,中国必须寻求“角色转换”,即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来支持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升级”绝不简单地意味着增加研发投入。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要求企业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动具有敏感性和战略把握,需要众多企业对各自所在的市场和行业的主动性认知和开拓。

    在国际层面上,中国显而易见应与中上收入国和高收入国之间进行更多的经济互动,包括在多边贸易规则和贸易货币金融政策上的协调与合作。中国与较低发展程度或相似发展程度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在未来必然会出现一个较快的增长趋势,但这也应当伴随着中国与较高发展程度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的持续发展。平衡型的多边对外开放应是未来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取向。

 

 

 

(原载樊纲、马蔚华主编《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