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2017年:经济调整转型的逻辑没变,但需要关注什么?
作者:夏斌    发布:2017-01-22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8121次   

      一、从2008年美国危机到2016年中国“三去一降一补”

中国经济总规模加速赶超除美国之外的工业七国其他国家,主要是在进入本世纪初的近十年内。探究总结中国这十年快速发展的原因,内嵌于当时世界经济“超级繁荣”周期的中国经济,主要是以中国自身的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两大基本原因,遇上了美国进入本世纪初错误宏观政策导致的房地产泡沫、过度消费所提供的繁荣的市场需求,迎合了中国以出口、投资为主要驱动特征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中国与世界需求。2008年的美国危机,宣告了中美等大国必须进入重新平衡的深度结构调整。但是,由于中国在面临紧迫的结构调整中,“美国生病,中国吃药过多”,以及其后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滞缓,耽误了一些时间,市场始终不能出清,风险隐患不断累积,松的货币政策的正面调控效率在逐年下降,并且进一步影响了汇率、资本账户开放等金融改革的进程,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纠结”与“迷局”现象。

到了去年的2016年,中央政府才开始坚决实施“三去一降一补”的重大政策措施,实施了部分真正“伤筋动骨”的去产能行动。一年来,尽管经济增速在下行,但经济总体上不仅保持了基本稳定运行,而且经济主体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出现了新旧动能的转化,整个经济结构在改善。应该说,2016年的中国经济尽管走得很辛苦,很不容易,但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二、2017年:调整与转型的逻辑没变

展望2017年,会是什么样的经济走势?我在2个月前的上海一次论坛上说,2017年中国经济调整与转型的逻辑没变。为什么?

1.因为市场出清的过程很艰难,需要有一段时间,一个过程。真正有力度的“三去”是去年才刚刚开始,完成的任务仅是钢铁、煤炭两个领域的部分过剩产能。今年又要涉及多个领域。从经验看,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且是转轨中的大国,经济调整的真正到位,资产负债要处理完毕,没有2-3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

2.PPI的由负转正才刚刚开始,真正企稳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3.占中国投资份额60%的民间投资,2016年投资增长仅3%左右,去年底是10%左右,很明显,近期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投资的预期仍是不看好。

4.货币政策还未回归常态。

      三、这一轮调整转型基本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中国目前作为一个大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经济结构现状,如果说调整与转型基本成功,其标志要看:

1.能不能基本确立大体稳定的与经济总量相适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从数据看,今年前三个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71%,比同期提高13.3%,这是相当不错的。看消费率的趋势主要要看居民消费率每年能否有稳定的增长,能否恢复到2002年较正常年份45%左右的居民消费率。因为从2002年开始,连续10年到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曾持续不断跌到35%左右。之后的五年到了2015年,此比率既使每年在增长,也仅仅增长到38.5%。居民消费率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016年前三季度实际增长仅是6.3%,低于GDP增长6.7%的水平。前一段时间收入增长慢,消费增长快,部分原因是房地产消费信贷增长较快,这部分因素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能否提高且稳住大国的消费水平,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基本特征。

2.根据多年来房地产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严重干扰程度的分析,可以说,在全社会能不能基本形成房地产市场是以消费品为导向而不是以资产市场为导向这一局面,这是本轮经济调整与转型基本成功的重要标志。

3.看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能否基本回归常态。如果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经验数据预测,M2增长在未来二三年内能降到10.5%甚至更低的水平,而经济运行仍能保持基本正常的运行,说明货币供应基本回归了常态。这意味着,当货币供应回归常态、经济仍能正常运行时,说明隐含的过去遗留下的过剩产能、高库存以及相应的高杠杆率风险已逐步得到释放,僵尸企业得到解决,在宏观政策上没有必要再继续过去宽松的货币供应来平衡、来掩盖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之间的矛盾问题了。

      四、2017年需要密切重点关注什么?

从经济学不确定性角度分析,如果说2017年的经济工作与往年不同,除继续往常的稳增长、鼓励创新、一带一路、惠民生、促消费等工作之外,从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变动的因素进行观察,还需重点关注什么?

1.国际上的“黑天鹅”事件。曾经的英国公投、接下来的德国大选等各种涉及欧盟解体、欧元风险的因素,以及特朗普明显的不确定性,其结果会是什么?是点燃贸易战火?是出现新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还是以急剧的汇率波动形式传导到中国经济、影响到中国经济?这是2017年明显地比以往任何年份更需要突出强调的不确定性,更需要未雨绸缪。

2.市场密切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预期以及主管部门近期进一步加强资本账户管理的措施,表现为金融开放领域的事,但这仅仅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预期,是人们对国内国企改革与市场出清的预期。尽管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期很好,但体现为时间上的“长期”是由一个一个“短期”时间所联结。因此,要想认真关注和正确预测市场预期,重点要关注能引导预期的近期各项改革措施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具体说,在这些方面,会出台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又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上引导预期?

3.“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中央针对国人长期困惑的房地产市场建立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内容,第一次作出了明确的表态与定位。现在,主导方向明确了,具体的内容和措施是什么?譬如在对首套房及第二套、第三套房以上的商品房出台什么样的金融、税收政策?对既有各种类型的非纯商品房及租房市场又如何规范管理?由此必然涉及的人地挂钩的土地供应政策,应作些什么调整?调整后各地方土地财政收入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央地关系如何处理,需采取什么新的政策?进一步说,长效机制的具体内容政策研制明确后,一项一项政策具体何时出台?是否需分几年出台?选择什么时机出台?今年中央又要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这些政策如果和房地产市场调整规范政策重迭在一起,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又意味着什么?这一切,对2017年的中国经济是极需要认真关注的。

4.“稳中求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即既要确保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又“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包括“下决心处理一批风险点”,要暴露一些风险;包括继续推进钢铁、煤炭及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要重视、破产一批企业;包括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处理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房子高库存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等等。而这一切既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需,调整的必需,本身又是蕴含着改革与调整的内容,其对长期稳定增长确有好处。但是,如果在短期内处理不好,对当下增长进而对社会稳定又有不可轻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有所进取”?这些工作是在2017年一年内尽快解决还是分年逐步解决?这分别对经济稳大局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如果再联系上述稳定汇率预期的有关引导工作进行思考,对宏观经济稳定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必须要有兼顾长期与短期、高屋建瓴的统筹谋略。对此,需要关注的是,决策层是否已经统筹谋略过?如果有了谋略,又如何确保执行力?谁去落实、谁去检查?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以防一个好的想法成为口号、空话?这一切,是经济政策研究者要真正看懂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所必须突出关注的,也是市场和国民翘首以待的。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7年1月7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