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特色扶贫道路越走越宽
作者:林毅夫    发布:2017-09-2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阅读:35928次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之一,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国际减贫事业中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55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84%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200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100美元,超过1045美元的门槛,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4240美元,超过4126美元的标准,成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

在减贫事业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顶层规划出台系列重大举措

贫困的消除有赖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以务实、渐进的双轨制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取得了连续38年年均9.6%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为消除贫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针对贫困地区和人群,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基本国情,立足贫困现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中长期扶贫规划,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

2015年底,中国提出“十三五”(2016-2020年)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对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作出战略部署。为实现上述目标,根据2014年底贫困人口统计数据,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脱贫方案。

第一,通过产业扶持,帮助有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的3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第二,通过转移就业,帮助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第三,通过易地搬迁,帮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约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第四,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二是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通信设施建设的支持,扎实推进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有效提升农村及贫困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加大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及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四省藏区等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电力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贫困地区的供电能力和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加快贫困地区交通建设速度,实施交通扶贫脱贫“双百”工程;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三是不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扶贫政策体系。积极创新财政扶贫体制机制,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撬动金融资本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四是创新发展金融扶贫方式。精准对接脱贫攻坚融资需求与贫困地区发展规划,满足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就学的金融需求。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进支付服务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金融支持保障措施,设立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配置。探索保险扶贫的路径。

五是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需要,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优先安排脱贫攻坚用地。出台更加灵活的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按照应保尽保要求,加大对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符合条件的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增减挂钩收益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及时全部返还贫困地区。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

六是鼓励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广泛参与扶贫。2014年,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在扶贫日前后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以募集资金。启动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建设社会扶贫网,着力打造社会扶贫参与平台。

七是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实行中央统筹、省(区、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将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贫困县党政领导的重要指标。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实施省市县乡村逐级督察问责机制,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严格追责。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核查办法,贫困村、贫困县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中部地区下降到2%以下、西部地区下降到3%以下才能退出。

八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新挑战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旨在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走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路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农村实际、掌握贫困实情、分析致贫原因、凸显脱贫需求、讲求脱贫实效,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贫困群众热切期盼的问题。

二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通过“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三是坚持加快发展经济,扎实推进减贫事业。将减贫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以发展经济促进减贫,发挥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作用。

四是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市场机遇与潜力、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脱贫出路。

五是坚持多种形式减贫,注重提高实际效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

六是分类施策,重在精准。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分类施策,重在精准,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将越来越宽广,中国的减贫事业将更加辉煌,中国人民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