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总量、结构和市场化(四) (一) (2000.03.08)
作者:郭树清    发布:2004-06-23    阅读:6191次   

《总量、结构和市场化》(3)

   1992年的计划和经济工作方针

  两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方针*


  在研究l992-l993两年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任务、目标及指导原则等等问题时,必须首先对形势有一个基本的估计。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原则判断

  1.治理整顿的基本目标已经达到。l988年9月提出治理整顿,主要是因为宏观总量关系紧张,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经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物价上涨速度迅速下降,目前稳定在低水平上,基本经济环境已经好转。中央对治理整顿提出过六项指标,到现在为止确实没有完全达到,除存在各方面努力不够的因素外,某些方面的问题也并非短期可以解决,只有在改革和发展重新进入正常前进过程中才能达到目的。
  2.有效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国民经济循环不畅,有效总需求包括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总供给是国内生产总值加进口。有效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差额表现为社会库存增加,统计的流动资产积累额l989年为l842亿,1990年为l739亿,l99l年估计仍达1000多亿。出现这种前所未有局面的深层原因是: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一般消费品供给能力迅猛增长,相对过剩,而交通、通讯、旅游、住宅、教育等服务部门比较而言严重滞后,城镇居民因特殊的福利制度而造成的短期消费过度超前,已经走到极端,农村居民因收入差距又难以接替,消费需求相对萎缩,一般加工工业投资前景暗淡,投资热潮消退,基础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又因种种制约而难以增长到足够水平,投资需求因之不足。从短期来看,目前财政困难,企业因难,或概括说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小于总供给。增加中间性投入(流动资金贷款)不能解决问题,清理“三角债”只能被动地部分地缓解这个矛盾,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改变这个宏观失衡的格局。
  3.由于政策原因和机制障碍,大量闲置的储蓄资金,难以转化为迫切需要发展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所谓资金闲置,从全社会来看,不仅表现为银行的存大于贷(今年上半年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达l000多亿)和居民手中超过交易需要的货币,而且表现为过量的商品库存占压着全社会总储蓄的1/4-l/3,超正常外汇储备占用着近千亿元的国内资金。所以,资金闲置就是实物产品的闲置,经济资源的闲置。有些同志算死帐,总认为银行资金已都运用,流动资金贷款还不能满足需求。其实在动态中,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替代流动资金,甚至可以成倍地替换。“三角债”源头在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才应是正常状态。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局面,是因为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投融资体制和政策却没有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改革前全社会总资金流量的75%以上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储蓄,而现在恰恰相反,70%左右来源于居民。过去主要靠财政筹集资金,资金是无偿的,现在则必须主要靠信用来筹集资金,资金必须是有偿的。习惯于过去筹集方式的国营经济体系,甚至在认识上都存在着问题:居民储蓄能不能用来搞长期投资?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基本对策选择


  l.必须争取恢复总量均衡,即要使有效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相等。我们长期面临的总量问题是有效总需求过于旺盛,投资经常膨胀。但是,改革十多年后,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己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有钱买不到东西的“短缺经济”时代已基本告终。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总量问题:即有效总需求相对不足。对此,人们思想上几乎没有任何准备,总不愿意承认我国经济会出现“相对过剩”的事实,误认为新增库存都是次品废品或主要是次品废品。不恢复总量的大体均衡,不仅发展受损(因为资源严重闲置),而且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都困难重重。当短线部门产品都积压,如何能调整产业结构?当经营较好的企业因销售不畅都出现亏损,如何能承受大的改革措施?
  2.恢复总量均衡关键是恢复投资和储蓄的平衡。投资扩大,收入增加,特别是农民收入也增加,消费就会增加,整个经济循环就会恢复正常。这就是常说的“乘数效应”。近三年来,投资与储蓄的差额越拉越大,投资严重小于储蓄,国民经济必然出现萎缩趋券,但是由于我们对所有企业都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生产还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于是主要问题转化为巨额的库存增加。要加大投资使其与储蓄达到平衡,关键是调整信贷政策,改革金融体制,一方面增加银行长期投资贷款,另一方面扩大债券发行规模。
  3.增加投资不等于放弃总量和结构控制,相反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超出正常的总储蓄规模的投资,必然导致有效总需求膨胀,重新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增加的投资如果不是集中于短线部门,产业结构不能改善,也会引发总量问题。在调控总量和结构的活动中,必须加强金融和财政手段,同时也要改善行政手段。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只要继续积极探索,我认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搞好宏观管理。
  4.在改善宏观经济状态的同时,必须加快体制转换的进程。除金融改革之外,价格改革也具备着很好的条件,虽然生产资料双轨制还基本存在,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比过去任何时侯都容易。由于最终需求的制约作用已经形成,上游产品价格改革引发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企业改革的任务是解决国营企业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问题,目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外部的竞争压力十分有利于国营企业改革。此外还有社会福利、保障体制改革,等等方面,也完全可以加快步伐。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实际步骤上把发展与改革、总量管理与结构调整、改善宏观调控与转变微观机制结合起来,使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这样,我国经济就能逐步摆脱现在的困难和束缚,并在“八五”和整个九十年代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明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方针


  根据以上分析,明后年经济工作应当把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l)推动国民经济进入正常循环,即恢复总量大体均衡;(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长线,扩展短线;(3)适应前两方面的要求,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进一步转换经济运行机制。具体说来要采取以下措施:
  1.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前提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产品结构调整,必须主要依靠增量调整,主要依靠新建投资调整,当然也要尽可能地挖掘存量调整的潜力,更改投资的潜力。新增投资规模,要集中于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电信、水利设施、电力、石油、煤炭、有色、石化、钢铁、化工以及运输工具制造业和微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央和地方必须对投资结构严加调控。
  2.以适应投资规模扩大和结构调整为目的,实施金融财政改革。增强利率调整的灵活性,增加证券融资规模,增加财政贴息规模(可从现在的基本建设基金中先划出五十亿用于贴息,相应核减“拨改贷”项目计划指标,增加银行贷款和证券筹资数额)。银行新增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国家确定指令性的总额和产业结构比例计划,银行自行选择项目。新增的证券规模,一律分配给短线产业,优先照顾企业集团,要注意防止地方债务筹资失控。
  3.稳定储蓄,提高储蓄转化为中长期投资资金的比重。为此除改革定期存款制度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整体动员作用。建议成立半官方半民间的全国储蓄委员会,由各界知名人士组成,宣传储蓄的意义,动员居民购买国家和重点行业的建设债券。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储蓄总量,而且有利于降低筹资成本,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增强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4.对于住宅投资应采取如下政策.(l)总量控制在全社会投资的20%左右。由于八十年代发展迅速,最高年份达29%,目前农村已进入周期性低落阶段,不可能太高。(2)鼓励城市住宅建设,农村则采取中性政策.(3)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要依靠住房制度改革,要以增加商品房开发为主,新增资金以公共积累基金、居民住房储蓄和合作基金等等为主要来源,财政和企业投人不宜增加,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周转。
  5.生产和短期性投资要以增加“瓶颈”部门和短缺行业的供给为基本方针。资金、外汇、能源、原材料优先供应市场前景看好的行业,例如汽车(特别是能够为某些居民购买的微型汽车和低档轿车),船舶、飞机、机车车辆、邮电、民航、铁路、钢铁、有色、石化等等。有些行业,市场供求十分紧张,只要稍加重视就可能增加供给,例如城市电话,有些地方机房和线路已建好,而交换机却在等待批准进口。又如民航主要干线,只要增加飞机就可提高运力。
  6.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也是使国民经济回升,产业结构改善的重要一环。金融业应大力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增加网点,方便居民和企业,杜绝和减少非法和不规范的金融活动,例如私人收购国库券,私人放贷、民间会社等等。旅游业要在重视国外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国内旅游,虽然目前交通条件严重限制着旅游业,但是仍有潜力可挖,只要政策上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重视中低档旅游设施建设、扩大和加强组织,旅游业的产值仍可取得较高的增长水平。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事业,国家应适当增加科技拨款,或对高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贷款、财政贴息,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可适当减免税。保护专利,鼓励发明,在全社会造成气氛。教育事业也可扩大。根据目前大中专院校教师比例高而学校设施少的情况,重点扩大走读生,自费生的招收,扩大职业中学的规模。此外,房地产业和其他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行业都应大力提倡和鼓励。
  7.从根本上扩大短线供给的措施是抓紧部门改革。短线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低价格为集中表现的不利环境,二是以严重政企不分和过度垄断经营为特征的组织体制。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采取行动。关于第一方面,目前已经有条件做到;解决铁路货运价格调整问题,每吨公里提高2分左右,统一钢材、有色金属和无机化工产品等原材料的价格,实行浮动价或自由价;缩小煤炭、石油的“双轨”差价,煤炭重点是压缩中间环节,石油则需要处理好与石化的收入转移问题,整顿混乱的电价。关于第二个方面,现阶段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形成有利于竞争或国家监督的组织体制。首先,对汽车、船舶、电子等竞争性行业,不能再搞国家级的公司,应当鼓励企业或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原有总公司改组为行业管理机构或协会。其次,统配煤矿也可按目前的矿物局或大区分开,实行完全的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展开相互间以及与地方乡镇煤矿的竞争。第三,石油、天然气、石化工业,或者行业内分成不同的企业,或者跨行业组成集团,以利竞争。第四,将来铁路也可借鉴民航的经验,或按地区或按线路组建公司独立经营。上属各产类产业,将来国家拟新开发资源或新建项目,一律采取由原有企业或企业集团竞争投标的办法。邮电自然垄断性强,但也可分开邮政和电信,国家代表社会专门设置监督机构,迫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市话初装费数千元,使用费也不算太低,依然亏损,主要原因是成本管理差和垄断性强)。
  8.对长线部门的生产必须有所限制,以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可以预抖,随着投资加大,收入扩大,长线产品的销售不同程度也会好转。但如果完全按现有能力生产,仍将出现严重积压。首先,银行信贷要控制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规模都要从紧,同时可以试验从买方注入资金的办法,例如商业票据承兑等等。其次,可以考虑从财政企业亏损补贴预算中拨出50亿元(各级政府都承担一部分),加上已经统筹的待业保险基金,用于给停产企业职工发放生活补贴,选择一批产品确无出路的企业实行关停处理。第三,进一步推动兼并和拍卖。属于国营企业之间的兼并,可以采取保留原来的财政关系,但打破隶属关系,产权直接划拨或挂账,债务由兼并企业承担的办法来突破目前的限制。
  9.进一步发展轻工、纺织、服装、食品、烟草等行业的竞争。放开所有价格,例如对二名烟必须尽快取消国家定价,目前这种制度造成优质烟税利严重流失(仅云南玉溪卷烟厂一年损失l6亿元),而劣质烟又能大量生产。棉纺织品国家定价也属多余。有些产品,供求可能发生较大波动.则国家可以储备形式收购一部分,例如白糖。第二,政府必须加强工商管理,抽查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制止地区封锁。
  l0.扩大国营大中企业股份制试点。选择若干地区或一批企业,清理评估资产,划分股份,一部分由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一部分由企业之间交换(按近十年来企业留利投资形成资金的一定比例),一部分转移给社会保险统筹机构,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向社会出售,形成以机构持股为主的多元化混合持股体系。
  ll.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参考海南经验,提高社会统筹水平。
  12.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统一考虑干部职工使用公家材料和运输工具建私房的事实,划清产权,该收则收,该补则补。在提高房租方面不能走得太快的情况下,可先加快住房公积金或住房储蓄合作社、住房债券等资金筹集体系的建设。
  注:*本文写于l99l午8月,是作者关于“两年滚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的意见和建议。

1992年投资安排和其它有关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l4%,各方面预计全年将达到5100亿元左右,比计划的规模略有超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接近l988年的水平。由于投资回升,带动了消费市场复苏,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规模扩大,预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6%以上,明显超过计划。但是,即使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100亿元左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l2%左右,净出口600亿元,其它服务性消费维持去年增长速度等等条件匡算,全年新增社会库存仍将达到l200亿元。国民经济仍将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循环。
  明年的投资规模及其它主要指标如何安排,需要首先明确如下基本问题上的政策取向。
  1、要不要基本上消除市场销售疲软,但保持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压力。如果这个方针是正确的,那么固定资产投资还需要有较大幅度增长,流动资产积累要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但仍有一定数量,比方说,占国民生产总值2%左右。这样就可以基本实现以销定产,至少使短线部门不再积压,同时对长线部门有所控制,办法是凡没有市场的产品尽量不贷款,不让其继续生产。
  2、要不要在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不是单纯控制价格水平,认为价格指数越低越好。如果这个方针是正确的,那么,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活动规模就可以按照基本接近资源潜力但留有必要余地的水平来确定,价格改革可以走较大的步子(至少不小于今年)。从去年和今年的情况看,物价指数比计划要低的多,这表明经济资源闲置过多。在有大量库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无论如何也上不去。
  3、要不要在充分保证国际收支平衡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外汇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这个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净出口数额必须压低,使进口有较大增长。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已达320亿美元,超过正常需要l00多亿,明年即使不降低外汇储备,也不能再增加。原因在于:外汇储备,实质是对国外输出储蓄,是对国外的净贷出,我们虽然握有国外的金融资产,但实物资产是被国外使用着,超出正常需要,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特别是在一方面我们付出较高代价从国外引进资金,另一方面却将自己的相当大的部分外汇储备(等于闲置)起来的情况下,更不合理。
  在肯定上述三项原则的前提下,明年的计划盘子可做如下安排:
  方案I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6000亿元,占当年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的28%左右。在这样的投资规模带动下,产品和服务的总消费可能达到l5000亿的水平,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0%左右,商品和服务进出口平衡,净出口等于零,不占用国内储蓄。新增社会库存(即流动资产积累)大约为420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产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上升5%左右,其中零售物价上涨4%左有,服务价格上升6%左右。当年现价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430亿元o
  方案Ⅱ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5800亿元,占当年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27.5%。总消费达到14300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9%左右。商品和服务进出口不平衡,出口大于进口220亿(相当于美元40亿),新增社会库存大约5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2.5%左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上升4%左右,其中零售物价上升3%左右。当年现价国民生产总值为2l054亿元。
  以上两个方案中,我们推荐方案I 。也许有同志担心,这样一下子把投资搞到6000亿元,会不会重新回到全面紧张状态,会不会重新引发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们认为,如果能够严格把投资控制在6000亿元的水平上,不会发生这些问题。理由在于:(1)新增社会库存仍然安排400亿元,有效总需求并未超过总供给;(2)到1991年底社会总库存就会达到13000多亿的水平,其中近三年,新增的库存就达4500多亿元,因而不怕出现资源紧张;(3)到今年底国家外汇储备将超过400亿美元,如果发生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可动用一部分外汇增加进口,达到平衡。
  如果采用比较小的方案,则库存还会增加,外贸也不可能达到平衡。势必再继续增加过高的外汇储备。原因在于,投资规模不够大,必然会减少进口的增长幅度。如果维持固定资产投资率不变,即相当于今年26.5%的水平,投资规模为5500亿元左右,那就必定会使新增社会库存达到l000多亿元的水平,净出口仍将高达500亿元左右。
  采用方案I ,需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l.进一步加强对投资结构的调控。要保证投资进一步向交通、通讯、水利、能源、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新增投资规模原则上都要用于这些部门。因此,也就意味着主要向大中项目倾斜。必须对地方和部门讲清楚,投资规模扩大,是支持短线部门的发展,对长线加工业则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各地要严格按产业政策要求,多安排大中型项目,压住其他项目,否则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中央要派出人员检查监督。
  2.加快金融改革,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债券规模,重点解决基础项目的基金筹集问题。推出新储蓄存款章程,稳定长期存款,降低存款利率,减少筹资成本。银行新增固定资产贷款,可考虑采取国家定产业结构政策(作为指令性计划),由银行自行选择项目,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提高投资效益。财政基本建设资金可考虑拿出几十亿用于贴息,相应减少直接用于本金的贷款,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总之,宏观调控投资规模和结构要更多注意使用金融和财政手段,掌握资金流向,一切都好办了。
  3.进一步调整基础部门的价格。特别重要的是,尽快把铁路货运价格提到位,钢材和有色金属材料的价格则可以考虑并轨。
  4.增加进口,必须与投资结构调整相配合。重点是基础工业设备,飞机、船舶和程控电话交换机等等。
  5.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同时要压缩流动资金贷款的增长额,存款利率调低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应少降或不降,以限制长线产品的生产。短线因投资扩大,自然增加定货,销售转畅,流动资金周转加快,占压就会减少。
  注:*本文同前文一样,也是作者关于“两年滚动计划”研究的一部分,写于1991年8月。

对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从1988年第4季度开始的治理整顿,已经过去3年多时间。如何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自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本文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问题是什么?


  l.1989年开始出现的有效总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总消费+出口)小于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当然更小于潜在总供给(总生产能力)的状态,已经持续三年。其实质是一种生产相对过剩现象。这个判断得到较普遍的认可十分不易,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四十年来是第-次,在计划经济有史以来也从未发生过。要害在于,经过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对此我们并没有及时意识到,甚至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到。
  2.有效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突出表现在新增社会库存(即所谓流动资产积累),连续三年,每年高达l000多亿,三年累计新增4000多亿,而且还有大量生产能力闲置,新增库存中既有消费品,又有投资品,既有产成品,又有原材料半成品。闲置生产能力中,既有长线,又有某些短线。新增库存和闲置能力都是未被有效利用的经济资源。此外还有外汇储备高出正常需要一倍,最宝贵的资源也发生闲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当短线也发生供给相对过剩时,这个经济必定处于不合理的有效需求不足状态,而且也必定是总体低效率的状态。
   3.我国目前以有效总需求不足为特性的总量失衡,其根源不在于“紧缩”政策,后者至多是起了导火索的作用,因为双紧方针实际上只持续了一年。真正的根源是供求结构矛盾,而且是产业性的供求结构矛盾,并不是产品性的供求结构矛盾。认清这一点至为关键,否则就会把次要矛盾当成主要矛盾。由于体制和政策的扭曲作用,我国目前形成的消费结构是非常畸形的。我们的食品消费已经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相当于l989年人均GNP1380美元国家的水平);衣着、日用品和耐用品的消费已经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l989年人均GNP2940美元);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和婴儿缺重率指标,皆优于高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在交通、通讯方面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最落后的国家之列;住房消费水平虽然提高很快,但是与吃穿用达到的水平相比,也明显落后;在教育、文化、商业、金融、旅游等等几乎所有服务性消费方面,都处于极不相称的低水平。这种结构失衡最终表现为总量失衡,即普遍的产品销路不畅。
   4.在认识到我国经济发生生产相对过剩之后,一些同志对经济发展前景产生了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今后很难再出现类似八十年代那种多种家电产品和轻工产品全面增长的局面,就是说不会再有那么大的需求和推动力,那么多的“消费热点”。其实,从我们对产业结构失衡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可以成为今后发展带头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领域很多,我国的市场前景是十分乐观的。(l)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电信、邮政,都是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即使以可能的最快速度增加供给能力,达到饱和状态,也需要很长时间。(2)为这些行业提供装备或工具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汽车、飞机、船舶、电力机车和程控交换机、光线电缆等等,潜在需求之大是无法估量的。(3)所有第三产业(当然包括教育、科技)都存在着加速扩展的巨大可能性和必要性。(4)住宅建设和其他建设都会促使建筑业成为一个强大的支柱产业。(5)为上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基础条件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利设施,提供技术装备的高新技术产业,自然都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在上述产业的带动下,传统的加工工业会继续发展,一些目前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例如彩电)前景也并不那么悲观,只要巨大的农村市场一旦开发之后,需求就会成倍增加。
   5.开发这些产业,都需要增加投入,这是毫无疑问的。有那么多钱吗?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经济的总储蓄率(或总积累率)在改革开放以来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最近数年来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目前仅次于日本、南朝鲜,是公认的高储蓄国家。之所以感到资金特别短缺,是因为使用不合理,突出表现是:(l)固定资产投资投向结构不当,重复建设,规模不经济,浪费了大量资金,这个问题前些年特别严重,最近又有抬头之势;(2)流动资产增加,占用了巨额资金,治理整顿以来最为突出,平均占当年总积累的20%左右。由此可见,资金潜力是很大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顺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渠道,如何提高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此外,存量资产也有一部分可以用于调整产业结构,即从长线转入短线。当然,这是有技术条件限制的,例如生产纺织品的机器厂房转为提供交通服务或生产能源产品,几乎没有多大可能性。
   6.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当发生有效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总量失衡时,宏观政策的方向就是促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投资品生产和销售回升,收入规模扩大,消费一般情况下也必然增加,总有效需求增加就超过了投资需求增加的数量,这就是所谓“投资的乘数效应”。去年以来,投资回升带动市场复苏,清理“三角债”从固定资产投资欠款开始,注入一元钱清欠三、四元钱,都证明了这个道理。但是,投资回升还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而清理“三角债”则是一种事后追加贷款,这不是因为国民经济总体没钱而搞了过多投资,而是因为这些投资项目没有事先筹集到闲置的资金。这些资金不是虚假的货币而是有实物保证的真实资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调整信贷结构和资金流向结构,从头解决问题呢?
   7.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正在逐渐走上正确轨道,即: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国民经济进入正常循环。但是有两个不同性质但互有关联的问题令人担心。其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小。假定l992年达到计划的5700亿,由于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实际增长就只能接近或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那么,销售、库存和实现利税的相对状况就会与199l年大体相同,边生产边积压的局面还不会根本改变,即使产成品库存有所减少,原材科和半成品还会增加。我们估计,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实际执行下来的投资规模可能会超过计划,因此情况可能略好一点。二是,如何保证投资结构有显著调整,否则,投资规模上去了,经济循环暂时好转了,但接下来又会发生结构失衡的大波动,危机会更加深重。这两个问题之所以同时令人担心,是因为,从目前我们确定的工作方针中,如何把投资导向政策具体到行业,如何切实解决短线部门(特别是基础部门)的资金筹集,如何适应新形势,改善调控投资结构的制度和措施,等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事实上计划盘子就是两个,5700亿中有300亿元,尚未确定其资金来源。但是,l992年全社会可供使用的资金流量至少有7400亿,这在客观上就为乱上项目提供了可能性。
   8.在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效总需求就难以显著回升,销售不畅、高库存和“三角债”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这己为两年多来的实践所证明。另一方面,从改善供给结构方面来看,不增加一定量的投资,短线部门的产出也不会有很大增长。但是,即使在投资总量和结构维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短线部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仍然有一部分潜力。例如,如果“双保”“清欠”等等措施更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而不是按企业规模大小或利税多少来确定重点,那么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如果对服务业更重视,采取更积极的政策,那么像交通、邮电、金融、教育、文化、国内旅游,以及商业的售后服务等等,都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扩大规模,一方面满足这些方面服务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对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状况发挥积极影响。
  9.然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产业结构失衡及其所导致的总量失衡问题,必须克服现行体制造成的种种障碍,即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从前面列举的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来看,除少部分普通服务之外,交通、通讯、能源、原材料、汽车飞机船舶制造,其他设备制造,城市住宅的开发和建设,大中型水利设施,其他大的服务行业,例如金融、教育、科技,等等,恰恰是国有经济为主的部门。改革十多年来,正是国有经济部门的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这些行业相对滞后,甚至成为“瓶颈”,并非偶然。除此之外,双轨摩擦、分配不公、腐败等等,重复建设、地区封锁,主要根源是固有经济现行体制,即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国有企业内部关系基本没有理顺。不紧紧抓住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改革,就生产论生产,就投资论投资,我们不可能找到振兴经济的出路。

二、生产安排和短期政策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