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百年未有之变局,什么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方?
作者:曹远征    发布:2019-10-22    来源: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    阅读:7259次   

一、中国经济的内在发展逻辑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全球化和去全球化胶着,争论尤为激烈。在这个背景下,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发酵,成为标志性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这里面有三个主题词:最好的时期,未有之变局,激荡。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经过一百多年的沉淀与奋斗,中国现在到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一百年前的满清时代,在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列强冲击下,李鸿章说,使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如今,世界急剧动荡,以规则治理为基础的多边治理体系开始有回潮迹象,即有可能回到以民族国家为单元,以实力为基础的单边或双边竞争格局。这二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局面。

在这个历史关口,抬头看路比埋头拉车更重要。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内在发展逻辑是什么?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40个季度出现下滑。下滑时间如此之长,说明中国经济已不是周期性变化因素,而是结构性变化。

2

▍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都在减弱

有四个因素,导致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

1. 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预示着出口导向必须转向内需扩大。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凭借出口带动经济蓬勃发展,最高增速发生在2010年,达到31.31%,然后波动下降,在2014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而2018年的中美贸易冲突,又使出口雪上加霜。

俗话说,温州人是不怕冬天的,大不了多穿衣服。出口不行,用生产维持,再不行就抱团取暖。可是这次不一样,2012年温州坍塌,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互相担保,一垮就是一片。

就我的观察来看,中国企业最缺销售能力,这个能力对中小企业至关重要。淘宝和京东为什么能发展起来?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发现他们的产品没有销售平台。所以是中小企业,成就了马云和刘强东。

在销售的背后,是企业对现金流的管理。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再由利润高低决定,而在于能否有充沛的现金流。

2. 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预示着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工业化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过程。由于农村拥有充沛的剩余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趋近于零,受工业部门较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支付较高劳动报酬的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愿意到工业部门就业,从而实现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逐步减少。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去沿海打工。大家互相竞争,压低工资水平,降低中国制造业成本,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经过40年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再充裕。40岁以下农民工比重已经接近50%,农民工的峰值年龄25岁,但25岁的青年农民70%、80%已不在农村。农村,日渐成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的聚集地。2008年危机之后,随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中国农民工工资逐年提高,每年涨幅10%,这使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受到挑战,因而使传统制造业面临选择:

● 选择劳动力充裕的地方,例如去东南亚,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

● 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化。今后企业的优势不在于雇佣更多劳动力,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增加产品附加值。

3. 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能力减弱。根据20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人总生育率只有1.4%-1.5%,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7%,老龄化加剧。老龄化带来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储蓄是投资的来源,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投资驱动的,但自2009年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国内总储蓄率呈下降趋势,与投资相对应——投资GDP的拉动也呈波动下降趋势。

3

从利好角度,人口老龄化带动医疗、养老、教育行业发展。医疗行业甚至以每年30%速度暴增,原因在于人生70%-80%的医疗费花在生命最后两年。未来不管你从事房地产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必须与养老紧密结合。养老,改变医疗的概念,有病不再是治病,而是去治未病,是康养,房地产也由卖房子转为卖服务。

4. 节能减排成为世界性趋势,意味着资源消耗型经济难以维持。

从环境问题上看,前几年北京雾霾很严重,最有效的治理方法是将河北钢铁厂关闭。它暴露了一件事,我国过去经济的增长高度依赖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与环境消耗。而如今,我们提倡节能减排,所以经济增幅自然下降。

从土地资源上看,中国大豆的89%是依靠进口,其中美国进口约占40%。2013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2亩,大豆自给自足需要超过4亿亩以上耕地。

从能源供应上看,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约70%石油依赖进口。并且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汽车消费增加,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石油消费还将快速增加。

所以对中国来说,只有自由贸易,只有经济全球化,才符合国家利益。

▍新产业的“嫩芽”正在成长

中国经济新的“嫩芽”方兴未艾,与其配套的相关工业由此获利不浅,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1. 通讯器材、家具和装潢材料等消费扩大。在深圳,人们最推崇的企业不是华为、中兴这些大型企业,而是一些小微企业。如果你有一个创意,就去华强北电子市场、华南城,然后就会有企业将创意实现。

2. 智能制造成为新亮点。产业流水线智能化发展方兴未艾。

3. 中西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兴地区。过去两年,中西部GDP增速较快。以贵州为例,这个地方过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一半的人处于绝对贫困。现如今,贵州已经30多个季度经济增速名列全国第三,贫困发生率降至5%左右。贵州贫困的解决,不是靠财政补助,而是靠发展旅游、互联网等行业。

4. 向服务性消费转变,健康、教育、金融、养老、旅游等产业发展加速。目前服务业占中国GDP比重约57%,在未来两年有望达到60%左右。服务业的发展,促成新的投资机会,即生产型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例如养老产业等。

3

二、从外需依赖到内需扩大,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方

现如今,全球经济正在发展深刻的变化,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代表,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如果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5000多亿商品全部加收30%关税,那么中国GDP将损失1%-1.5%。

中国经济的未来,到底路在何方?过去我们以出口为导向,未来我们要从外需依赖到内需扩大,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现状

工业化从供给角度,体现为工业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农村的人口在持续减少;从需求角度,体现为人均收入的提高。

于是,中国经济发展伴随两个故事。

故事1:居民收入持续提高。过去四十年,城市率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59.58%。

故事2: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几乎年均双位数,在一个大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历史罕见,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不出意外,中国经济将在2035年前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随着城市率的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以2010年人均收入2300元为贫困线算,在1978年,97.5%的中国人达不到这一水平。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如果在未来两年中,这1660万脱贫,中国将消灭绝对贫困,这将是世界奇迹。

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中国市场在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增长将由外需依赖型转向内需扩大型,这就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也是应对中美贸易冲突的基础。

尽管四十年来,中国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从收入现状看,有两个中国——一个高收入中国,一个中低收入中国。

2018年,中国GDP总量突破9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越9000美元,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并有望在2020或2021年后步入高收入国家,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有3.31亿人口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但还有10.5亿人口人均收入只有4500美元。

于是出现两个中国:3亿人口的高收入中国和10亿人口的低收入中国。中美贸易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3亿中国人和3亿美国人的冲突。就3亿高收入人口的中国而言,其人口规模已超过美国,生活水平也直追美国。他们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他们决定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通过需求推动,使中国产业升级方向为服务业。

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打开,会发现我们还有10亿低收入人群,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决定了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这10亿人的收入可以持续增长,那么就不再是3亿中国人与3亿美国人的冲突,中国会变成最大的世界市场,如果这个市场全球共享,中国将引领世界。

由此可见,中美贸易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有解。

美国作为领导国家,承担两个功能:

第一,世界警察。为美元、美国军队等提供国际秩序。

第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哪个国家与美国关系好,美国就会让他们来做生意;关系不好,就制裁。

如果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就是分担了美国第二个方面的负担。实际上,这有可能出现中美共治的前景。

所以,解决中国居民,尤其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那10亿人的收入水平?

▍用“五位一体”政策着力提高居民收入

为了解决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政府的作用凸现出来。其中,“惠民生”成为新时期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并由此呈现出中国特色的道路。

2010年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就确定了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核心是增长居民收入。由此,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GDP翻一番,中国居民收入翻一番,即“两个翻番”,其中以农民为主的中低阶层收入增长是重心。

近十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11年,农村居民来自城市的收入,包括工资和财政转移支付,首次超过50%。也就是说,农民收入一半以上不在农村发生,这个数字在2017年上升至61.3%。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在2018年,约有18%的农民在城镇购买了住宅。另外,农民开始成为汽车消费主体,开始购买售价10万人民币左右的SUV。于是,在SUV前十大品牌中,八大是中国品牌,而且是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如哈弗,五菱,宝骏等。从目前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看,如同上海九十年代的城里人,消费正由万元向十万元过渡。

▍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关键是农民工的市民化

那么,如何突破10万元大关?用“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取代过去“以地为主”的城市化。

农民是当前中国二元结构的典型代表。农民工具有农民身份,但不居住在农村,在非农业部门就业,其收入发生在城市,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因为是农民身份,家庭成员又多在农村居住,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调查,农民工家庭消费占其全部收入的比重不超过50%,其中个人消费仅为30%,远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消费(70%)。

举例来说,农民进城打工,赚了100元,花30元,将70元汇到家里,盖房子。于是,一个悖论出现,农民有财产,有宅基地,有房子,但是因为长期在外务工,住房闲置,有财产但没有财产性收入,既抑制了在城里的消费,又缩小了收入来源。

于是,催生两项改革,一是户籍制度的改革。2019年,中国政府宣布300万人口以下城市不再设立“户口”门槛。500万人口以下城市重点人口(农民工)不设立限制。特大城市完善户口积分制度。希望到2020年实现1亿农民工市民化。由此,带动城市消费。

二是土地制度改革。2019年,国土部、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率先在13个地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试点。一方面,增加土地供给面积,压抑房价。另一方面,增加农民的长期财产性收入,方向是“以租代售”。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2.8亿的农民能被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率将真正达到60%。如果2035年中国经济基本实现现代化,意味着城市化率将达到75%以上,仅这2.8亿农民工,也相当于美国人口,这是一个很大的、短期可以爆发的市场。更遑论今后持续城市化率所带来的市场扩大,这将带来三个机会:

1. 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以放开市场准入为机制,鼓励民营和外资进入。

2. 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面覆盖。

3. 市政设施优化。通过政企合作的形式,以PPP为模式,为民企提供融资机遇。

三、中国将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消费的增长是应对中美贸易冲突的基础。2014年中国消费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GDP第一大贡献者。2017年,中国消费占GDP的58.8%,是投资(32%)的近2倍。如果中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的消费将是支撑贸易持久战的基础,也是希望所在。

近几年,中国消费持续增长(下图中红线),并在2018年,与美国的零售商品总额基本持平,同为5.8万亿美元。

3

数据来源:华盛顿邮报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将改变世界的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之争的后果是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转移,从而不具有零和博弈的必然性。如果妥善处理,全球治理将向G2的方向转变。

尽管中美之间的冲突,影响着世界格局,影响着世界经济走势。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国内的事做好,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根本举措。

根据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中国要城市化,应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化既能提高收入水平,又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就能创造收入。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以中国内需的扩大,为世界所分享,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全球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