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建议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协同配合
作者:郭洪海    发布:2020-06-18    来源:新华社    阅读:2592次   

   新华财经北京6月17日电(郭洪海) 新冠疫情反复,经济复苏企稳面临压力。在6月16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六保’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线上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的协同,注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坚持底线思维、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

——财政货币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协同配合

不同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侧冲击,新冠疫情爆发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对经济正常运行带来冲击。应对疫情蔓延传播采取的严格隔离措施,打乱了经济大循环,导致部分中小微企业破产倒闭,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又进一步影响消费,造成需求不足、生产过剩。

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4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4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与4月份持平。

为了减缓疫情对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冲击,政府从宏观需求管理、产业企业纾困、社会救济等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杨伟民建议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协同配合,货币方面在支持需求的同时避免给“僵尸企业”输血,财政方面允许地方政府利用直达市县的财政资金用于“僵尸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和社保,金融方面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避免延续过去“政府挖坑(选企业)、银行种树(放贷款)”作法,房地产方面允许建设主要面向农民工的安居工程,支持政策方面对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为应对疫情冲击和金融市场动荡,发达经济体出台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国内政策选择上是跟进,还是吸取2008年大规模刺激政策教训,理论界出现“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论。实践中,货币政策取向稳健。论坛成员张晓晶认为,虽然保就业、保企业是短期内首要的问题,但需求刺激政策也要避免货币“大水漫灌”“洪水滔天”,守住过去几年来之不易的“去杠杆”成果。

不过,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已到达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远高于GDP增速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之和。

——大中小微企业分类施策

“六保”中,保市场主体关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最高。在新冠疫情中,部分服务业例如餐饮、旅游、影视、娱乐、体育等行业,中小微企业多,劳动密集程度高,受冲击较大。

论坛成员江小涓建议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共振,提高复工复产政策效能。在调研中,江小涓发现中小微企业单打独斗事倍功半,全产业链复苏效果最好,龙头企业知晓全产业链调整方向,是维护全产业链的关键。她建议,对于面向全球产业网络的制造业中的隐形冠军类中小企业,需要有特殊支持,对于服务类短链中小企业,更应该利用消费类平台支持。

疫情发生后,生活类消费平台联合金融机构为小微商户提供优惠利率扶持贷款,取得较好效果。

多位论坛成员表示,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虽然多,但关键看触达效果,应发挥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数字技术在支持小微企业中的作用。

论坛成员白重恩表示,与普惠性政策不同,当下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不同帮助,精准施策。例如,利用海关、增值税发票等数据筛查受影响大的企业,利用社保、个人所得税等数据评估企业人工负担成本有针对性帮扶,发放消费券等政策扩大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不同居民群体精准帮扶

此次疫情对不同收入群体影响不同,对低收入、灵活就业群体影响最大。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一线的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底层劳动者生产和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保基本民生就是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我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相关数据,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

论坛成员楼继伟表示,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避免抬高就业门槛,避免“一刀切”整治,避免浪费财政资金。楼继伟认为,保基层运转是“六保”的支点,中央下达到基层的资金应该绝大多数作为一般开支,少搞投资。

在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和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论坛成员吴晓灵建议,加强社区建设,搭建就业平台。基于数字技术,依托基层社区,合理规划,为受疫情影响的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提供就业场所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