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21年长安讲坛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杨伟民 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时间:2021-03-25    阅读:9630次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来到长安讲坛。今天我主要讲一讲新发展格局。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前不久的全国两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的基本逻辑就是“三个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就是从今年开始,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8个五年规划(计划),这8个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围绕“小康”两个字展开的。上世纪最后20年的目标就是小康生活,新世纪前20年的目标是小康社会。我们党的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1年开始,目标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称它为新发展阶段。当然,这个新发展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的一个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五年前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如“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以GDP论英雄等等一系列经济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要在现有的发展路径或发展格局中进一步优化,才能实现未来30年的目标。现在社会上对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并不是很一致,甚至有一些误导。今天我以此为主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讲四个方面,分别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一、为什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重大变量是美国对我国全面遏制而且逐步升级。从2017年、2018年加征关税到现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国防、外交、人员往来、教育等进行全方位全方面遏制。这是国际环境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现在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4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刚才讲了,我国之前的8个五年规划目标都是小康: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如果还是原来的发展格局可能不适应新形势,不适应新目标。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讲了9个方面的目标,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或者具有量化目标性质的是,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什么叫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以研究讨论,但我觉得至少经济总量或者是人均收入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翻一番,就是年均增长要保持在4.73%。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有出色的领导力、强大凝聚力、高效动员力、坚定执行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力,有持续改革不断释放的强大动力,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有最勤劳的庞大人力资本,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市场,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潜在的增长条件,如何把这些条件变成现实增长,把长期的潜在的增长,变成每一年的实际增长,还是需要做一些改变,做一些调整,做一些优化。

这张图是2012-2019年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倒V形,顶点是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的14.2%,因为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增速明显下降。由于我国采取了力度比较大的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以2008年、2009年仍保持了9%以上的速度,2010年达到一个新的峰值,10.6%。在此之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从基本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12年开始算起,到2019年,我国的增长速度年均下滑0.27个百分点。这个期间我国也实施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但增长速度仍然在下滑。这说明,我国现在的发展格局存在着没有政策支撑,增长速度就会惯性下滑的机理或机制。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循环系统中,血管的某些环节有堵塞,没办法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

 图片1.png

1  2001年—2019年我国经济增速

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增长速度下滑具有必然性,但是年年下滑可能就是有一定问题的。其中只有2017年速度稳住了,因为2015年年底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实施了“三去一降一补”,效果最明显的是去产能。通过去产能稳住了生产资料的价格,企业有钱可赚了,再加上2017年出口恢复,所以,2017年的增长比2016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但从2018年开始,由于美国对我发起贸易摩擦,增长速度又开始调头向下,2019年的增速只有6%。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增长是2.3%,如果没有疫情冲击,我国可能也很难保持6%这样的水平。大家认为今年肯定会提高到6%以上了,还有人说会达到8%、9%。即便是8%和9%,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可能还是在6%左右,也就是说增长速度存在惯性下滑的机理。

    所以,我们就要找一找,在这个经济发展格局或者经济循环中,到底有些什么问题阻碍着长期增长潜力的释放。如果按照原来的格局,增长速度年均下滑0.27个百分点,到2035年经济总量只比2020年增长80%90%,无法翻一番,难以确保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我国的增长速度下滑到2%左右,这就有问题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如果增长速度如此下滑,就会影响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大国的博弈来看,如果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4.73%,美国年均增长2%,我国可能会在2035年前超过美国,这是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经济基础。大国博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防等等各个领域,但经济还是基础。没有经济,没有GDP,没有财政,就没有钱投入到科技和国防上。所以,我们还是要把经济稳住,这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所在、必要性所在。

二、是什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经济循环或者经济格局可以从4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层面是要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什么是总供给呢?就是国内总生产再加上进口。什么是总需求呢?就是国内需求再加上出口。按照GDP统计方法肯定是平衡的。

    第二个是层面国内生产或者国内供给与国内需求的均衡,如果不均衡就变成了进出口之差。

第三个层面就要从GDP核算的三种方法来看,一种是生产法,一种是分配法,一种是支出法。从经济循环的角度来讲肯定要经过三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讲四环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但是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讲,上面四个环节跟GDP核算三个环节实际上是一样的。所以按照三个环节来讲,生产是起点,经过分配,收入转化为支出是终点,生产、分配、支出三者互相关联、循环往复、螺旋扩大,这就是经济循环。

生产端,每天都要产出成千上万种的产品,但是归纳起来,一类是老百姓吃喝穿用行的消费品和服务性的消费品,另一类是生产或者投资用的产品,像钢铁、水泥这一类的产品,主要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第三类是公共产品,就是教育、医疗、社会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

    分配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就是创造的新价值由三个部门共同享有。一是劳动所有者的劳动报酬;二是企业得到的利润和折旧;三是生产税净额,各种各样的税费加在一起,再减去给企业的补贴,这是归政府的收入。

    支出端,分配决定了支出。分配给劳动者报酬多少,决定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又决定了消费的多少。当然,劳动报酬或可支配收入不会全部花掉,可能要储蓄一部分,留在明年、后年或者是养老、买房子,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当期的消费。利润和折旧,严格来讲利润可能有一部分也会转化为消费。我们假设利润统统都用于扩大再生产,折旧是对投资的报酬,投资要用于购买生产品或者投资品。政府需要雇佣教师、医生,给全体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这一部分就需要购买公共产品。这是循环的第三个层面。

第四个层面,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肯定都是开放的循环。开放状态下,生产过程可能就需要大量进口生产资料,比如我国要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大豆等等,这些都是用于生产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是用于消费。要进口,就必须要有出口,这两者也要均衡,当然也不可能年年都恰好保持进口出口均衡状态。

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经济循环和新发展格局的状态。

    现在我们提出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一个战略目标或发展路径或政策导向,就不再是理论上的简单模型。要正确地理解新发展格局,我觉得主要把握好6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格局。要构建一种能够适应新发展阶段,实现新发展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或者说不需要更多的政策刺激,就能实现与潜在增长速度相匹配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然我国的潜在增长率是多少,大家可能有很多很多研究,如果实现了潜在增长,那就是一个良性的增长。我相信我国未来的增长速度肯定会大大美国。美国有3亿多人口,我国有14亿多人口,虽然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但是如果我国有10亿人口变成中等收入群体,就是美国人口的三倍,14亿人口的消费能力肯定大大超过美国。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很多的讨论,是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长句中把“双循环”三个字拎出来,把构建新发展格局简化为“双循环”,这是不准确的。从语法上就可以看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一个定语。新发展格局首先是以国内大市场为主体的特征,然后讲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前面是国内主体,后面是国内国际相互促进,中间加了一个双循环,实际上双循环是在进一步描述国内国际循环,落脚点或者重点在于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假设我不考虑第一个定语,那至少要把第二个定语当中的“相互促进”突出出来。因为我国的经济本来就是双循环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让国内国际循环进一步地相互促进,让国际循环离不开我国的大循环,让我国的国内循环增强对国际循环的磁力。美国要打压我,如果离开中国这个大市场,一些美国企业就活不下去,就有了主动权。所以关键是能不能做大我国的国内大市场,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

    第二个关键词是循环。包括刚才我讲的三环节:生产、分配、支出之间的循环,以及生产与生产、生产与分配、分配与支出、支出与生产,都有一个相互循环的问题。生产中有三类产品,分配中的三个部门,支出中的三个领域各自之间也要循环畅通。比如,生产的消费品数量等于居民得到的劳动报酬,又等于消费支出(假定没有储蓄)。如果生产消费品数量多,而劳动报酬少,对消费品的支出就少,消费品肯定过剩。反过来,如果消费品少,劳动报酬多,消费就得不到满足。现在我国有些产品是有消费欲望、有需求,但是生产不出来,难以满足消费,就会影响增长速度,这就是一个堵点。

    第三个关键词是开放,要促进开放的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我们仍然要当好“世界工厂”。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大国经济的特征就是产业门类齐全,需要种类繁多的、大量的基础原材料和能源。由于资源禀赋决定了,这些东西我国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上百万亿的经济总量和14亿人口消费的改善,所以要大量进口。比如,大豆就很缺,进口依存度达80%;每年都要大量进口石油,进口依存度是70%;我国钢产量世界第一,但是80%的铁矿石需要进口。所以我国必须得当好世界工厂,大量出口,才能换回来我国所需要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同时,我们还要争取成为“世界市场”。

    以国内大市场为主体,这是定语之一。我们要这么做,就需要在一些卡脖子的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术、所有的产品都要从头干,都要自己干。我们仍然要坚持扩大开放,要通过开放,通过两个市场循环的相互促进,实现经济循环的螺旋式成长。

    第四个关键词是整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是在研究100万亿经济总量背后的整体的生产、分配、支出之间的循环后得出来的,不是针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是现有发展格局中的组成部分。各地区要更好地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构建新格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但也不能大家都去搞芯片、电动汽车,都搞“高大上”。传统制造业谁来做?比如食品工业,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非常需要发展,但是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第五个关键词是构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里的构建是什么意思?构建不等于形成,形成可能是指一个自然而然、不需要更多外界干预就会出现的结果。比如,水往低处流,自然就会形成河流、沼泽、湖泊,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现在我们说的是构建,肯定是说政府要干事,要努力地去做,而不是听之任之、放任市场来形成。构建的关键在于改革,政府要推动对现有旧格局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在改革的推动下,变成一种动力,打通现在循环的堵点、淤点,经济才能更好地循环并不断壮大起来。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是这次“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或者思想方法。扩大内需战略是在“十二五”规划时提出来的, “十二五”规划不考虑总论,第一篇是扩大内需。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遇到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需要通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后来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目的实现了,我国的经济迅速企稳回升。

    但是干了几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2015年,面临的情况是“四降一升”,增长速度在下降、财政收入增长下降、价格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下降、企业利润增长在下降,杠杆率在上升。所以2015年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时提出结构性改革,到2016年中央确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是说,光靠扩大内需是不够的,如果供给侧没有变,不把那些过剩的产能去掉,就阻止不了PPI的持续下滑。当时PPI持续50多个月下滑。市场容量本来就有限,价格再下滑,企业没有利润,不愿意干了,增长必然下滑。要扭转这个情况,中央提出供给侧性结构性改革。通过一年的努力,到2017年确实见效了,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是到2018年、2019年又面临了新的情况,美国发起了贸易摩擦。

    因此,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面向新的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发展,就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格局肯定要扩大内需,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但是,构建新格局不等于扩大内需,如果只是等于扩大内需就不用再提了,回到10年前的战略就可以了。同时,还要在供给侧发力,因为我国确实有很多行业是有需求,但是现有供给体系满足不了。所以,构建新格局就是要坚持系统的理念,在供需两端发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循环不畅问题。

三、干什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

(一)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供需体系的韧性。

用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2017年我国总供给是97.2万亿,总需求是97.2万亿,两者是均衡的。但是稍微拆分一下看,国内总供给和国内总需求是不均衡的。国内总供给是82.23万亿,国内总需求是80.86万亿,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广义的消费,包括资本形成)。这也是我国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生产力的进步快于消费力的进步。

从宏观经济的恒等式性来讲,这个差额表现为进口和出口的差额。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的部分表现为净出口,我国的出口大于进口,出口大于进口的差额1.46万亿正好就是国内总供给与国内总需求之差。大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的资源肯定是撑不住的,需要大量进口,大量进口就必须大量出口。所以,要提高供需体系的韧性,不能简单说提高内需占GDP比重,后面我会讲到,内需的比重现在已经提高很多了。

 图片2.png

2  2017年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

    这种格局,从静态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键是要动态看。如果遇到环境发生变化,出口增速放缓,产品出不去了,如果还想维持原来的增长速度,唯一办法就是扩大国内需求,让国内的需求来填补出口放缓造成的缺口。2018年美国对我发起贸易摩擦,出口增速确实放缓了。同时,国内需求并没有弥补出口增速下降带来的缺口。因为代表内需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当时,净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2017年的4.7%变成了2018年的负4.2%,拖累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到2018年,我国的增长速度比2017年下滑了0.2个百分点。

   我们再往前推,近20年来,我国出口增速的总趋势是下降的。如果未来总趋势仍然是下降的话,就必须要用国内的需求来弥补,否则增长速度肯定要下滑,有供给没有需求,就变成过剩产能了。

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幅下降对经济增长速度有很大影响,在价值量上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在实物上表现为出口产品的数量不如过去多了。

这张图是2018年111种出口产品与2007年以来曾出现过的历史峰值的比较,出口负增长的产品有68种,占了111种产品的大部分,还有5种是零增长,38种是正增长,1种不可比。而且,总体上看,出口增长的产品的增幅,远远小于出口产品减少的减幅。

图片3.png 

3  2018年111种出口产品与2007年以来历年出口峰值比较

在出口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需要国内需求加快增长,弥补出口放缓带来的缺口,但代表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也在放缓。近20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2012年以后,增长速度在持续下滑,与经济增长速度的趋势线高度相关。在出口减速的大趋势下,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仅没有弥补出口带来的缺口,其本身增长速度也在下滑。

    出口产品数量的减少,再加上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放缓,从产品的角度看,8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2007年以来曾经出现的历史峰值相比较,其中60种产品是负增长,1种是零增长,27种正增长,大量产品的产量没有过去多了。产品产量减少,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

图片4.png 

4  2018年8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2007年以来历年峰值相比

2012年之前,工业增长速度是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但2013年开始,工业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两者之间有了缺口,缺口最大的是2015年、2016年,这意味着我国的增长更多是依靠服务业来带动。工业增长速度下滑是供给侧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

我们先来看一下内需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这是2007年和2018年总需求结构的比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口所占比重,从2007年的28%降到2018年16%,降低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经济发展确实越来越依靠内需来带动了。内需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内需当中谁增加更快呢?大体上是“5、4、3”这样一个格局,就是资本形成扩大5个百分点,从33%变成了38%,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大;政府消费从10%增加到14%,扩大了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从29%增加到了32%,扩大了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增长确实越来越依靠内需来带动,但还不能说是越来越依靠消费带动特别是依靠居民消费带动,内需带动不等于居民消费带动。

 图片5.png

5  我国需求结构比较(2007年与2018年)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从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看,2012年到2018年(投入产出表到2018年为止),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6.7%增长到29.9%,提高了3.2个百分点,相应地,居民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下降了3.2个百分点,消费的扩大更多是靠政府消费的扩大,虽然居民消费在总需求的比重是增加的,但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是下降的。

 图片6.png 

6  我国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占比

这是城乡居民消费占比。城市居民消费现在占比接近80%,因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了,所以占居民消费的比例是在提高的。所以,城市化是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的。

  图片7.png

7  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比重

这张图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用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的数据,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呈现不同的方向,农村居民消费率从2013年的79%,提高到2019年的83%,城镇居民消费率则从69.85%下降到66.25%,下降了3个多百分点。

 图片8.png

8  全国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率(%)

为什么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方向不一样呢?是不是凯恩斯所说的,因为城市居民收入高,所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了呢?我个人认为,城镇现在近9亿人口中,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收入状态。城市居民消费率下降,我认为是因为很多人被高房价、高房贷所挤压。北京和上海的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是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的2倍,下降了6到7个百分点。因为这两个城市的房价更高,房贷压力更大,房贷占每个月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更高。

    从城乡居民不同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来一些问题。这张图是全国居民消费中占1%以上产品的比例。城乡居民消费占比最多的都是房地产,我国14亿人口最终消费支出中流向房地产的最多,占到了12%以上。城镇居民对餐饮的消费居第二位,占6%,再往后是教育、医疗卫生、居民服务、保险、金融服务等。农村居民消费第二位的是农产品,占6.6%,之后是教育、医疗卫生等等。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对农产品、对肉类产品、畜牧产品、其他食品主要是方便食品的消费占比高,还处于以吃为主的阶段,对批发零售商品的消费多,说明农村的物流不如城镇发达。

图片9.png 

9  全国居民消费中占1%以上产品的类别

政府消费主要是哪些行业呢?主要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行业,在财政支出上叫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接下来是卫生、教育,这是公共服务。其他还有公共设施及土地管理、研究和试验发展、货币金融服务、科技等等。

(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分配决定支出。居民消费为什么少,是因为分配得到的少,就会形成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少的格局。看这个分配格局,劳动报酬占比挺高的,从2007年的占国民收入的41%,提高到2018年52%,提高11个百分点。按支出法,居民消费只占32%,按分配法,劳动报酬部分为什么是52%?很大程度上是口径问题。我们统计的劳动报酬,不是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劳动报酬口径很宽,把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等,都放到劳动报酬里去了。虽然这些政府收入最终是用于居民身上的,但当期是居民不可支配的。

2019年,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66万亿,像这次我国免费打疫苗,肯定是属于国家的医疗卫生费支出,但计在了劳动报酬里面,我们拿不到,只是享受了一个公共服务。教育也是一样,教育为什么放在公共服务,而不是作为劳动报酬呢?我觉得这种口径上是值得研究的。另外像社保基金累计9.7万亿,住房公积金2.37万亿,本来应该只计算当年的对居民的支出。

我们换一个口径来看,按住户调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2013年以来一直是42%到43%,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和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不一致了。

 图片10.png

10  2013年至2019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讲到收入分配格局,也要考虑行业之间。现在收入分配方面最大的差距是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与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现在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包括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第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第三是金融业。

按照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到哪些行业最赚钱。按照营业盈余占行业增加值比重看,最赚钱的行业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品。其次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是近60%。接下来是银行业,超过40%,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等也是40%左右。银行业和房地产业这两个行业营业盈余占到全国153个行业营业盈余总额的30%。企业生产经营增加的价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折旧后的余额是营业盈余,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利润。房地产和银行两个行业营业盈余占到153个行业的30%,这是“脱实向虚”的动力,因为这两个行业赚钱多。

 图片11.png

11  各行业营业盈余占增加值比重

下面这张图是2013-2019年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过去我国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合并统计,直到2013年才有这个统计,其中四年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三年低于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翻番,从10年累计来看,居民收入正好增加一倍,这十年的居民收入增长略快于GDP增长,意味着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略有提高。前面我讲了“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也有具体的指标,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同步,这个基本上是做到了。只要我们改变一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占比是可以提高的,是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

 图片12.png

12  2013~2019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

(四)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可控技术占技术进步的比重

这张图可以看出来哪些产业的产业链不完整、不安全。从进口占中间使用的比例看,一些高技术行业更加依靠进口。比如广播电视和雷达设备,进口占中间使用的比重高达130%。总产出等于中间使用加上最终使用,超过100%,意味着一些进口品是用于消费的。然后是软件、文化办公、汽车整车、医疗仪器设备、其他交通运输装备(主要是飞机)、日用化工(主要是化妆品)、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等中间使用中的进口比例较高,需要大量进口。中间使用不是最终需求,是用于生产的,这些行业的生产是离不开进口的,若出现“断供”对这些行业的生产将带来重大影响。

 图片13.png

13  进口占中间使用比重高的行业

(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

现在需求结构是以投资主导型的,或者说投资加政府消费为主的。总的来看,我们的消费型行业太少,大量行业都变成了出口型行业。所谓出口型行业,我的定义就是50%以上的产出都卖到国外去了。农产品是典型的消费型行业,9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国内消费了。公共管理行业是典型的政府消费型行业,98%的产出都是政府消费的。很多消费型或投资型行业,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变成了出口型行业。

同时,我国的产能过剩和供不应求是并行的。现在净进口1000亿元以上的行业主要是三大类,第一类是资源型行业。比如石油,净进口18000亿元。第二类是电子元器件行业。电子元器件我国也有出口,但是出口远远小于进口,所以净进口是16000亿元。第三类是部分服务产品,包括航空旅客运输,住宿、餐饮。对三类产业的国内供给不足,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进口石油是因为我国没有资源,高技术产品进口是因为我国创新力不强。服务型产品进口是什么原因呢?住宿餐饮不足的直接原因是旅游业竞争力不足,因为我国的出境游人数大大多于进境游人数。航空旅客运输不足是因为我国大量出境人口不选择国内航空运输公司,选择了国外的公司。

 图片14.png

14  净进口1000亿元以上的行业

很多消费型行业同时也是高进口的行业。航空旅客运输60%的产出是居民消费的。其他行业是在80%甚至接近于100%,比如植物油百分之百都是用于吃的,是消费型行业。刚才讲航空旅客运输是供给不足的,然后还有一类就是广义的文化行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等行业都是典型的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行业。文化行业的消费则是无限的,但是目前这些行业国内供给不足。同时,这些又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供需在时空上高度一致,只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老百姓才会去看、去消费,所以逻辑起点是供给不足,不是消费不足。

 图片15.png

15  我国很多消费型行业是高进口的行业

    从工业品来讲,供给不足的行业是日化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化妆品。我国化妆品的市场很大,但是国内只是占一个零头,多数是从国外买的。海南免税店人满为患,大家购买的产品很大一部分是国外的化妆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金融和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下图是最近十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变化非常剧烈。工业比重下降是必然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我国在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的时候,制造业比重就开始下滑,而且非常迅速,10年累计下降了10个百分点。原因在哪里?前面讲到,是因为工业产品的产量没有原来多了,国内市场不够大,国外市场也出现饱和,竞争力下降,工业的很多行业到了一个瓶颈期。

 图片16.png

16  2010年—2020年结构变化(%)

工业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意味着服务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服务业主要是谁在提高?金融业占比从6.2%提高到8.3%,房地产业占比从5.7%提高到7.3%。金融业和房地产增长加快,比重提高,可以弥补工业增长速度下滑造成的经济增长缺口,但是这两个行业的过快增长,会恶化经济结构。我们国家是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业的增加值是从哪来的?是负债主体即居民、政府、企业付给银行的利息。银行业增长越快,意味着负债的主体包括居民、政府、非金融企业的负担越重。房地产增长快,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房价上涨,但对于居民消费和制造业发展形成了挤压。

 图片17.png

17  2001—2020年金融和房地产占GDP的比重

从更长时间序列来看服务业所占比重的提高,谁的贡献更大。近20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对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贡献率是52%,研发、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的贡献率是39%,公共服务贡献率13%。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服务业比重提高就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关键要看服务业中到底是哪些行业在带动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提高是正常的,包括一定的公共服务的比重提高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更多是靠房地产和金融来带动,不是好事。

(六)提高城市和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提高城市化地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比重

我国应该实行“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布局,因为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很大,但是人均平原面积只有860平方米,没有办法和欧洲、美国相比。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不能像美国、日本那样,只有几个大城市群就够了。我国有14亿人口,必须在全国相对均衡布局。除了东部三大城市群,中西部也要有一些大城市群。经济和人口相对集中,才能既有经济发展,又能确保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总的来讲,要考虑经济发展,就一定要考虑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承载能力。

1  我国与美国、欧洲的国土面积比较

1618805364(1).png

 

我国的平原主要在东部,东部地区是经济的集中地,如果村村镇镇都要搞开发,到处点火冒烟,最后就没有可耕地养活我们自己了。现在我国的粮食产量每年都在提高,但是消费增长更快。原来你可能只吃口粮,现在要吃猪肉,要喝牛奶,需要更多粮食来满足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所以保护耕地是非常重要的。要保护耕地,既要东部地区保护好现有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同时必须把这些耕地上游的生态保持住。习近平总书记讲黑土地是“大熊猫”,这个“大熊猫”很宝贵,但如果把东北的森林带破坏了,东北的黑土地就难以保住了。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加上京津冀的经济规模占到全国的43%了,但集中的人口只有29%,差了十几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另外一些地区经济集中的规模小于人口集中的规模,这就带来了地区之间人均GDP的差距。我国的财政收入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的,GDP少,财政收入就少,财政少,意味着公共服务、退休金、公职人员工资等的差距。

图片18.png 

18  中美日三大城市群经济人口占全国比重(%)

还有一个问题是住宅用地太少。像北京、上海、深圳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北京是最高的,达到30%,上海是22%,深圳是最少的,仅有16%,住宅用地少是这些城市房价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货币松、土地紧,货币政策或房贷政策宽松,给住宅用地很少,房价就要涨。现在,正在采取给房地产企业画红线等一些金融政策,要求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租赁住房用地,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用地等,这对稳定特大城市的房价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七)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提高内外循环畅通性

国内生产需要进口,国内循环需要国际循环。我国2018年的进口中,用于中间投入的占76%,用于消费的占12%,用于投资的占9%。如果外循环受阻,对生产的影响远大于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42个行业分类,我国没有一个行业是不需要进口就能100%生产的,也就是从进口的角度来讲,42个行业统统都是双循环的,当然每个行业进口占其中间投入的比重不一样。石油加工行业,接近40%的中间投入要靠进口,如果没有进口,40%的炼化装置开不起来;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中间投入中,30%以上是进口产品,还有燃气行业、仪器仪表、金属矿等,进口产品占中间投入的比例都较高。42个行业中,绝大多数都有出口,出口为零即纯粹内循环的行业只有水的生产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房地产、技术服务、教育5个行业,此外的绝大多数行业也不是纯粹内循环的。

我国的进口是相对集中的。进口额排在前10位的行业是电子元器件、石油、有色、黑色金属(主要是铁矿石)、航空旅客运输、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农产品、仪器仪表、计算机。进口额排在前10位的行业进口占153个行业总进口的48.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大概有10亿吨钢铁,国内需求8亿多吨,钢出口最多的时候净出口了9640万吨钢。这是什么概念呢,净出口1亿吨钢,意味着进口了1.7亿吨的二氧化碳、进口了7万吨烟粉和7万吨二氧化硫,相当于出口了3亿吨的水。这就是经济政策的选择问题。出口钢,可能赚了外汇,但是赚的钱可能还不够去治理环境的。未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国自己减碳的压力就很大,碳都不够用,还要去进口二氧化碳吗?也就是还要净出口钢吗?钢铁业是一个排放大户,除了电力以外,应该是全国各行业中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多的。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定要从新的目标出发,要从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考虑。

    我国很多行业是高出口的,同时也是高进口的,出口依存度高,进口依存度也高。比如,电子元器件20%的产出需要出口,但进口占总产出的60%(这里是总产值的概念,而不是增加值的概念)。此外,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医疗设备都是高进口、高出口的行业,意味着这些行业是大进大出的,进口是为了出口,出口是为了进口,互为因果的,所以我们仍要促进这些行业国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

四、怎么干,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措施

刘鹤副总理讲,构建新格局是发展问题,本质是改革问题。我也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改革。

第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以GDP为中心。我国现在形成的投资型、政府消费型为主的结构,根源上是以GDP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带来的。第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注重需求侧管理,财政和货币政策要管理好,防止杠杆率过快上升。最近国务院专门讨论了要降低政府杠杆率的问题,我认为居民杠杆率也要稳定甚至降低,这样才能扩大居民消费。第四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第五是加快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第六是加快身份证制度改革。身份证制度至少可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难题,就是城市政府不知道本市到底有多少人。第七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中重点是财税体制改革。第八是营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