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4年长安讲坛
企业利润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
演讲者:贺力平    时间:2004-02-26    阅读:30496次   
 

 

中国经济50人长安论坛《中国经济政策研讨会》

第五十三期

 

企业利润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

 

主讲人:贺力平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主任

 

谢谢宋立主任热情洋溢的介绍。我今天实际上是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大家可能会发现我提出的问题比我能够回答的问题要多。今天的题目是“企业利润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正如刚才宋立主任所说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常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宏观好,微观不好”,所谓“宏观好”,就是我们总的经济增长率很快,所谓“微观不好”,就是企业体制有很多问题,企业的利润不高。我想这个问题是大家很关心的,我想就这个问题讲一点自己的看法。

    企业体制不好有很多表现,其中之一是企业的利润率不高。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体会,首先要做一个说明,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探讨企业利润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企业利润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既不站在资本家一方,也不站在劳工一方。利润一般而言应该是资本所得,我们探讨利润问题,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在为资本这一方出谋划策,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为什么这样说呢?据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马克思站在劳工的立场上,但是他的代表作《资本论》并不是为资本写的,而是为劳工而写的。经济学上有一个观点,真正对劳动的需求是来自于企业,也就是说来自于资本。资本为什么需要劳动呢?需要多少呢?这是和企业的盈利,也就是利润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从这个角度研究中国今天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如果存在着企业利润率长期下降的趋势,那它势必会影响我们对劳动的需要,影响就业的前景,这两个问题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说明我们并不是为企业探讨它怎么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是要谈它对整个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属于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国经济可持续”的问题之一,这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不是从自然资源、人口等这些因素。

第二个问题,中国目前是否存在企业利润下降的趋势?这需要我们用统计数据来说明。我想给大家列举一些图表,很快速的做一些说明。关于中国经济当中是不是存在利润率下降的问题,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中取出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企业的利润率一般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按照企业每年得到的利润,就是交纳完增值税以后得到的利润,交了各种间接税以后所得到的利润,比上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这叫做资产利润率或者资金利润率,这个指标在我们的图表里没有列出来,但是在大型的统计年鉴上都有。这个比例从八十年代以来是直线下降的,因为企业资产的规模、资金的规模扩张很快,利润率是增加的,但是它增长的幅度远远赶不上企业资金的增长率,所以这个指标在长期下降。马克思当年在分析十九世纪资本有机构成的时候曾使用这个指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是要下降的。这个特点在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当中也体现出来了,而且体现的更明显。八十年代初,中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的平均水平是20%左右,现在是3%左右。

还有一个利润率叫做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指的是产品销售之后,里面有多少是属于企业自己的利润,在现在的很多经济学分析中,这是一个常用的利润率指标,它体现了企业在已知它的生产成本情况下,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定价在什么位置上。如果这个企业有很高的垄断性,那么它可以把自己的产品价格抬高,在不变成本的情况下它的利润率就很高,这叫销售利润率,也叫利润边际。这个指标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前一个资金利润率是不一样,资金利润率反映的是资金使用的效率,销售利润率反映的是企业在整个市场经济当中,在同行业当中它的定价能力,也就是垄断或者竞争的程度。

以上两个指标是用来考察利润率的,从目前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来讲,我们着重强调的是销售利润率,企业销售利润率的变动表明了市场结构发生的变化。

我们来看几个行业,目前能够最快速的找到统计数据的这几个行业:工业是最重要的,建筑业简单的看一下,这里有最近几年的数据,96年建筑业的利润和增加值的比例是4.55,2000年和2001年是5点和6点多,为什么我们用96年、98年的数据呢?因为96年、9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下降的,其中98年最低,只有7.8,2000、2001年都高于98年。大家可以看出来,销售利润率是上升的,铁路是国有的,85年实现利润和运输总收入的比值是29.9%,95年亏损,2000年增长了,2001年下降了,铁路没有什么代表意义,因为它是垄断的,但是它居然出现了负利润率,这表明它自身的经营和大量投资效率比较差的问题。再来看国内批发零售业,98年销售利润和销售收入之比是4.09%,2001年是3.6%,大家可以看出,2001年经济增长率升高的时候,国内批发零售业的利润率是下降的。餐饮业98年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是26.4%,2000年是14.2%,2001年高于1998年,不过前后两年的统计口径有所不一样,98年的时候经营利润为主营业务利润,2001年只是经营利润,在1998年的时候经营利润这个数字的统计口径比2001年窄一点,也就是说,它的可比统计要比1998年的12.64%这个数字高一些,这两个数字有一定的不可比性。最重要是工业企业,因为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在96年的时候,全部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是2.6%,98年是2.3%,是下降的,2000年和2002年都是上升的,达到5.3%和5.2%,有人说我们是宏观经济好,微观差,但是这个数字并不支持这种说法。从工业角度来说,2000年和2002年的利润率水平要好于在1998年。但是这个数据有一定的不可比性,如果大家关注宏观经济就会很清楚,从1996年、1998年到最近几年,中国的利率水平是下降的,96年贷款利率水平高达9%,98年就调低了,99年这个水平又进一步调低,所以工业企业得到的利润是多少呢?在同样的销售收入和同样的成本情况下,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它的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最大的一项就是利息支出,如果利率下调,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就节省了一笔利息支出。要使这个统计数字可比,我们就需要对利息支出的水平进行调整。我们知道,统计年鉴上发布了关于所有工业企业利息支出的水平,同时又列出了负债水平的数字。一个简单的调整办法就是,假定在这些年份(从96年到2002年),企业是按照不变的利率水平支付利息的,负债总额96年是53900亿,到2002年增长到79800亿,但是它的利息支出和负债总额的比例在这六年间从4.2%下降到2.2%,很明显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这其中所体现的道理就是利率水平在下降。我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调整,就是按照4%的不变利息,根据负债率计算利息支出,把所有工业企业的负债总额乘上4%,得到了对应年份工业企业的利息支出水平,这个利息支出水平和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水平是有出入的,但是它是跨时间、可比的水平。比如1996年企业实际支付了2270亿利息,按照假定不变的4%的利率,企业只支付了2151亿的利息。算出利息以后,再把企业的利润与其中应该冲减的利息变动做了一个调整,就得到了按设想利息支出水平调整的利润,也就是这四个年份的数字,从96年的1530亿到2002年的4100亿,再把这个数字比上所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总额,得到一个经过调整的销售利润和销售收入的比例,相当于利润销售收入或者叫做销售收入利润率。1996年是2.84%,1998年是1.53%,2000年是3.85%,2002年是3.87%,这个算法得出的结果和没有调整的算法的差别只是在程度上,它所反映的趋势说明,随着经济的好转,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是升高的,并没有下降。当然,升高的幅度不像未经调整的现有统计数字那么高,现有的统计数字是百分之五点多,经过调整是从1.53%上升到3.85%,上升了两个百分点,这是关于工业企业的一个调整。

    工业企业分为37个行业,我们对他们在1998年的销售利润率和2002年销售利润率的作了一个比较,37个行业销售利润率的平均数在98年是2.37%,2002年是5.27%,升高了,这符合我们上面所说的“GDP增长率升高以后,企业的利润在改善”的说法。但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是各个行业都改善了呢?98年的时候,对应于2.37%的销售利润率,各个行业之间的变动系数,它的相对差距是3.31%,2002年销售利润率5.27%的时候,各个行业的利润水平的相对差距程度系数上升到5.4%,也就是说,在经济上升的时候,各个行业的情况很不一样,有的上升了,有的没有上升,或者说上升的很慢。比如在2002年,中国工业企业里有个别行业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石油加工炼焦油是1.04,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是1.34,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是负增长,这表明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是一致的变化。从98年到2002年,从中央政府开始对很多工业行业进行了大的调整,比如煤矿关闭了很多,中小企业还有其他的一些治理措施、合并等各种整顿,这些措施都会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利润率。应该说,凡是要减少那些中小企业的产出,要把企业合并为一体,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率的做法。从98年到2002年中国工业企业发生的利润率的上升不完全是宏观经济好转所带来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政策调整的措施。

概括一下,通过对前面这些统计数据的考察,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有这么几个方面:

某些行业出现了利润率下降的情况或者趋势,包括我们前面列举的餐饮业。工业部门的总体利润率和宏观经济可能存在着关系,宏观经济好转的时候,工业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是好转的,这个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通过对分行业工业企业利润指标率的分析,我们发现有的行业利润率指标很高,而且那些行业是属于垄断的行业,比如原油加工的利润率是非常高的,有这么几个行业在中国经济工业部门中的利润率很高,像石油天然气开采业,2002年这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34.5%,烟草是10%,印刷是7%,医药制造业是8%,这几个行业具有垄断性,或者说具有比较强的行政干预色彩,这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情况。

利润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经济增长加速的时候,利润率会好转,有所上升,在经济增长速度滑落的时期,利润率有明显的下降,我们看到在98年的时候利润率普遍比较低。

企业利润率下降和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呢?企业遇到经济周期变动的时候,它有一个调整成本,产出是外部的需求给它带来的,它没有办法控制,如果一个竞争性的企业没有办法控制市场,它就只能控制自己的成本。经济学里区分了两种成本,一种是固定成本,就是厂房、设备等,还有一个是可变成本,就是人工、原材料的消耗。企业有比较强的能力控制可变成本,但是控制固定成本的能力是比较低的。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企业短期内不太能够调整固定成本,所以它的利润率就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而波动,这是正常的,这在微观层次上会发生作用,但是不同的国家情况会有不同。有人专门研究美国经济,发现美国的很多企业,它的利润率和经济周期的变动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这说明企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调整能力,当它预测到或者看到外部的市场不好的时候,它就快速的进行调整,包括裁员、处理一些设备、拍卖企业资产,以此来逃避经济衰退的打击,反映在统计数字上,就是这些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或者盈利率、利润率的指标不受影响。这表明企业有一个相对比较快速的调整,不过这个情况在中国还不太明显,尤其是一些中型以上的企业,基本上没有大的或者明显的灵活性,这样一来经济周期对利润率的影响就会比较明显,我觉得这是对经济周期和利润率变动的关系的一个解释。

    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存在长期的趋势,长期的趋势和周期短暂的波动没有什么关系。从八十年代初以来,经过二十多年到现在,企业利润率的下降势不可免的,我们是不是指望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只能赚取5%甚至3%的利润率呢?不管这个利润率是销售利润率还是资产利润率呢,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出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想到一点,这也是马克思的观点,随着企业不断的采取新的技术,资本密集型要素,资本构成提高,它的利润率是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某一个水平上,企业的利润率下降有一个临界点,关于这个临界点是多少,很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低于这个临界点,企业会失去投资或者维持生产的积极性。国内外不少的学者、观察者都认为这个临界点在5%左右,中国很多企业的确在这个临界点之下,我们还没有观察到这个临界点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没有影响到我们国内投资的增长,但是未来它是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解释。

还有一个解释,是从市场结构来看,两年前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说法,“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中国出现了过度竞争,出现了过剩的生产能力,进入了微利经济时代”。还有一种说法是,市场在中国已经饱和了。我觉得对这些说法需要认真分析,不能简单的这样说。首先,“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我们的确没有基本物品的短缺了,但并不是所有的能源、资源都不短缺。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向过剩经济、过度生产能力转变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因为过度生产、过度供给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他指的是生产能力和需求也就是收入的对应关系,在经济学上这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变量,两个变量一个是你的收入,一个是你的生产能力。从中国和国外的历史形态上看,这两个指标从来不会出现一个不变,另外一个变的情况,除非这个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的缺陷。十九世纪老式的英国的经济体制有重大缺陷,它会使得这两个对应的指标不再对应,就会有市场饱和或者说销售困难的问题。如果经过调整,比如说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大危机以后,很多欧美国家进行了调整,使得收入水平在上升的同时,收入又相对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在供给方面有扩大了,能不断的互相促进,这个关系明显的存在于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各国经济中,这是一个历史经验。在理论上这也是成立的,不可能只出现供给单方面的扩大,使得需求和收入方面的不扩大或者相对滞后的扩大,除非人们的行为消费、储蓄行为出现重大的失衡,否则理论上是不成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对中国今天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协调好,中国经济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是一样的,我们也不会走到一个利润率不断下降,以至于经济增长最后走向不断滑落的过程,我们也可以避免十九世纪的局面,当某个行业出现局部过剩的时候,我们有一种调整机制,使得它能恢复到正常的利润率,同时人们的收入需求也要增加,不是反映在同样的产品,而是反映在新产品,更好的产品需求上来,双方是匹配的。

我们刚才所说的条件,要使得需求和供给相适应的条件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表现的特别突出,包括很多大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没有内在的动力,很多大企业有这个能力,但是它不搞自己的研发,它宁肯花很高的代价进口所谓先进的设备,而进口了先进设备又不能有效的使用。很多中小企业也有类似的问题,不仅是国有企业存在,非国有企业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对我们经济的增长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发现市场变化的时候,大家会追求一些模仿产品,这使得市场很快的扩张,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另外一面,在行业发展上有很短的周期性,新市场被开发以后,有一个较高的利润率,大家快速进入这个市场,利润率又快速下降。在利润率快速下降的时候,很多企业苦苦支撑了很多年以后要被迫转产,而且很多时候转产本身也是经济效益不是相对高的,这是资源转换上的浪费和损失。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把它想象成过度竞争,实际上背后是企业在掌握自己产品的时候缺乏战略眼光,缺乏有效的创新手段,不太注重产品的差别化,不太注重产品的细分。如果我们的企业注重产品的差别化、细分、服务等这些细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在市场需求的控制方面有较高的能力,也就会反映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会高于一个市场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它的产品对同行业别的行业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使得它的利润率相对高一点,这是在我们微观层次上的问题。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宏观好、微观不好”是联系在一块儿,企业在内部机制方面有问题,体现在持续性不断的追求创新,强调自己在市场中特有地位的意识不足。不能说我们微观都不好,中国企业总的来说能够积极的捕捉新的市场机会,只要有一个热点,大家都上,这一点是很好的,这比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都要好得多,没有这一点的好处,我们不可能在二十多年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企业在持续性发展方面后劲不足,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它是一个矛盾,矛盾同时出现在我们很多企业的身上。这是我的一点分析。

最后,我把我的看法做一个概括:一,企业利润率的长期变化趋势正在上升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二,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利润率将会随着这些行业不断的对内、对外开放而降低,这些垄断行业利润率下降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部门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重要因素;三,我们在融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还应该鼓励那些具有创新性、持续内在发展的企业,要支持这类企业。为什么提到知识产权保护呢?企业缺少创新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4年3月5日